正在閱讀:

以時間為線索,來一場現(xiàn)代主義漫步 | 11月滬京展覽推薦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以時間為線索,來一場現(xiàn)代主義漫步 | 11月滬京展覽推薦

馬蒂斯、烏戈·羅迪納、離散華人、金宇澄、現(xiàn)代主義藝術、抽象繪畫、聲音與日常生活、挪威女藝術家……

界面新聞記者 | 尹清露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上?!?/h3>

馬蒂斯的馬蒂斯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4日-2024年2月18日

展覽地點:UCCA Edge

結束在北京的首展后,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攜手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共同推出的“馬蒂斯的馬蒂斯”巡展至上海。亨利·馬蒂斯是20世紀重要藝術流派“野獸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此次展覽在中國首次完整呈現(xiàn)這位現(xiàn)代主義藝術巨匠的藝術生涯,從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館藏中精選280余件涵蓋油畫、雕塑、素描、紙上墨水、版畫、剪紙、書籍插畫、織物等多種媒介的作品與藏品,呈現(xiàn)自馬蒂斯學徒時代開始,到開創(chuàng)野獸派并成為其代表人物、直至后期投身剪紙藝術,再到晚年主持旺斯禮拜堂設計的完整藝術生涯與畢生探索軌跡。

展覽標題“馬蒂斯的馬蒂斯”來自關于藝術家本人的一件有趣史實:在去世的前兩年,馬蒂斯決定將自己收藏的最珍貴的一批作品捐給家鄉(xiāng)——法國勒卡托-康布雷齊,由此奠定了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的館藏核心。馬蒂斯不但精心挑選了展品,還親自參與美術館展廳的規(guī)劃,甚至精確到規(guī)定每件作品的具體擺放方式,馬蒂斯美術館因此也是馬蒂斯生前唯一落成并親自參與策劃展陳的美術館。此次展覽的標題旨在突出強調馬蒂斯本人在展覽策劃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在本次展覽中看到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家本人對自己的蓋棺定論。

展覽最后的特別章節(jié)“馬蒂斯、野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繪畫”梳理了馬蒂斯的藝術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以及他對中國1920-40年代現(xiàn)代繪畫運動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馬蒂斯的現(xiàn)代主義繪畫風格曾引發(fā)徐悲鴻和徐志摩之間的一場激烈論戰(zhàn)。徐悲鴻推崇學院派的寫實主義,1929年民國政府教育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期間,他因美展上出現(xiàn)西方現(xiàn)代主義繪畫風格的作品而拒絕參展,并在官方會刊《美展三日刊》第五期中刊文《惑》將馬蒂斯、塞尚和博納爾的作品批為“無恥之作”,認為這些藝術家庸俗浮躁且畫技低劣。徐志摩則刊文反擊,為現(xiàn)代主義畫家辯護。這場論戰(zhàn)之后也吸引了他人加入,是中國油畫史上第一次公開的藝術觀點論爭。

烏戈·羅迪納:為閃耀而燃燒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8日-2024年1月1日

展覽地點:復星藝術中心

瑞士藝術家烏戈·羅迪納(Ugo Rondinone)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的個展共展出了四個系列的作品。位于二樓的影片《為閃耀而燃燒》為本次展覽的核心,它的標題——同樣也是本次展覽的標題——取自藝術家已故伴侶約翰·焦爾諾(John Giorno)的詩歌“你定當為閃耀而燃燒”。這部作品由法國摩洛哥裔編舞師福阿德·布蘇夫(Fouad Boussouf)編排,由多位打擊樂手和舞者表演。六塊巨型屏幕圍合成一圈,視頻中的篝火照亮了黑暗的展廳,站在屏幕之間,觀眾猶如置身于一個庇護所。在激烈的鼓點下,男男女女激烈地舞動身體,仿佛進入了出神的狀態(tài),回應著那些有關浴火重生的神話傳說。

三樓展廳展出了“馬提塔克”組畫和“馬”系列雕塑?!榜R提塔克”組畫共計16幅,該系列的題目取自紐約長島的沿岸沙洲,那是羅迪納目前的居住地。這些畫作都使用了三種色彩表現(xiàn)地平線與太陽。依照次序來看,它們展現(xiàn)出了日落月升、時光流逝。而在展覽地面散落擺放著14座不同藍調的玻璃馬,它們都以世界上不同的海洋命名。

在四樓露臺,觀眾將看到7件來自“修女+修士”系列的雕塑。它們每件高達三米,雕塑原型來自天然石材,翻鑄為青銅后表面又覆以高飽和色的涂料。這些雕塑最初的靈感源于被稱為“土柱”的自然現(xiàn)象,即風化造成的柱狀地貌。因此,它們看起來非常粗獷,只能看出大概的人類輪廓,但又流露出一種神圣莊嚴感。第八尊雕塑被放置在復星藝術中心的入口處,它比其他雕塑高一米,粉色與黃色的外表散發(fā)出樂觀主義。

譚婧:旱夢灘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8日-2024年2月25日

展覽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

“旱夢灘”是藝術家譚婧的首個機構個展。出生、成長于深圳的譚婧以創(chuàng)作實驗性材料的雕塑、裝置和影像知名。她的作品善于結合民俗學、生物學和對個人歷史的研究。此次個展集結了譚婧近年創(chuàng)作的多個作品,它們以藝術家對祖父“阿雄”的追憶為出發(fā)點。1956年,阿雄離開泰國,前往中國定居。從深圳、潮汕、派潭到曼谷,譚婧跟隨照片、檔案的指引,探訪祖父的生活軌跡,收集他的人生故事。在《地磚與花》中,譚婧調配香茅和箭葉橙等香料,制作出鋪設于展覽空間地面的綠色地磚,這些地磚是對祖父的致敬:自從泰國再移民回中國后,阿雄時常用這些香料或本土的相似品烹飪。地磚上散落的布料折花重現(xiàn)了泰國常見的街景,而地磚的紋理則來自嶺南地區(qū)住宅常見的樣式。觀眾被邀請踩踏這些地磚,某些地磚尤其易碎,踩碎地磚的動作本身也是幫助完成這件作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暗示了記憶的脆弱和重訪創(chuàng)傷的微妙張力,觀眾通過破壞來感受藝術家私密的內心世界。

在四頻錄像裝置《熱夢隅》中,影像被投射在如玻璃窗般的屏幕上。透過屏幕,觀眾將看到曼谷實地調研和采訪阿雄舊識的錄像。玻璃屏幕之間懸掛著由布料折花構成的“藤蔓”,這是另外一件作品《紀念品》。這些折花中的一部分由轉印到特殊布料的泰語檔案或廣告紙制成,遇水會顯示內容;另一些散發(fā)出泰國常見爽身粉的味道。某種程度來說,祖父阿雄是一代離散華人的縮影。譚婧用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告訴我們,記憶固然脆弱,歷史易被篡改,但總有一些過去的吉光片羽能通過具身性經(jīng)驗頑固地留存下來。

(同期展出的還有“舒比吉·拉奧:這些石化的小徑”。)

繁花——金宇澄繪畫展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25日-2024年1月28日

展覽地點:東一美術館

1970年代,金宇澄在東北農(nóng)場宿舍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在工友之間暗傳的國立中央大學(現(xiàn)南京大學)的《建筑系鋼筆畫教程》,這本書成為了他的繪畫啟蒙書。但他真正繪畫的起點是在為小說《繁花》配圖時。這位作家表示,寫作是有限度的,文字對一座房子的描述再詳盡也不夠直觀,為此他必須為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一些插圖,勾勒上海舊影。沒想到自己的繪畫才能得到了不少朋友的認可,于是在過去十年時間里,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從尺幅、題材、媒介到畫法各異的繪畫作品,開啟了自己的畫家生涯。

正在東一美術館展出的“繁花——金宇澄繪畫展”是金宇澄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一次個人畫展。展覽精選了他近10年創(chuàng)作的12個系列、200余幅原作,包括“下鄉(xiāng)生活”、“江南舊夢”、“滬上獨白”、《繁花》插圖手稿等。在繪畫作品中,金宇澄在體現(xiàn)出自己對這座城市洞察的同時也施展了想象力,于是他筆下的老洋房、巨鹿路、外灘、黃浦江、靜安寺都給人既親切又新鮮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金宇澄的興趣轉移到灰調系列。這一系列尺幅較大的作品是展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們流露出些許荒誕,暗示著某種戲劇性,但線條簡潔,氛圍靜謐冷峻。

【北京】

現(xiàn)代主義漫步:柏林國立博古睿美術館館藏展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11日-2024年2月25日

展覽地點: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關于現(xiàn)代主義的展覽有很多,但是在UCCA與柏林國立博古睿美術館攜手帶來的館藏展中,你將擁有與此前完全不同的視角。本次展覽挑選巴勃羅·畢加索、保羅·克利、亨利·馬蒂斯、阿爾伯托·賈科梅蒂、保羅·塞尚、喬治·布拉克這6位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巨匠的近百件代表性作品,不以藝術家或畫派作區(qū)分,而完全以時間為序,以此縱覽6位藝術大師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相互激發(fā)的對話。

按照時間順序,展覽從對一眾現(xiàn)代主義藝術家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保羅·塞尚開篇,隨后展出畢加索在各階段創(chuàng)作的40余件作品。緊接著的是與畢加索亦敵亦友的亨利·馬蒂斯,本次展出的作品既有其聚焦于人體研究的雕塑和炭筆作品,也有藝術生涯中后期的剪紙作品,對于剛剛看過于北京UCCA落幕的“馬蒂斯的馬蒂斯”大展的觀眾來說,可以借此機會進一步理解馬蒂斯所處的藝術語境。沿著時間線向前,觀眾將與阿爾伯托·賈科梅蒂的兩件雕塑作品相遇,其干癟消瘦的造型表達了二戰(zhàn)后人類生存的疑慮與孤獨感。

作為一場全球巡展,展覽始于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和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后來來到上海UCCA edge,成為2023年夏季上海焦點展覽。此次北京站展出之后,展覽將于2024年秋巡展至最后一站——巴黎橘園美術館。

薇薇安·卡庫里個展:七步之階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2日-2024年2月3日

展覽地點:戶爾空間 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qū)東街D08-3

聲音并不僅僅是一種物理波動,當聲音介入日常生活,它便成為人們的切身體驗,并擁有了情感與社會政治的維度。藝術家薇薇安·卡庫里(Vivian Caccuri)一直在開發(fā)裝置、聲音作品、表演、繪畫和刺繡,研究聲音如何使日常生活迷失方向,并由此激發(fā)出新的生活形式,成為改變社會的動力。

以聲音為媒介,卡庫里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使日常體驗混亂的情境,而在此次個展“七步之階”中,藝術家的作品完全改造了戶爾空間位于北京的場地,它們借鑒了迪·基里科繪畫中的細長拱門,通過創(chuàng)建“無限拍攝舞臺(infinity cove)”結構,消除了展覽空間中的尖角與角落,使其具有廣闊連續(xù)的感覺,如同沉溺在一段音樂中,給觀眾帶來完全沉浸的體驗。

薇薇安·卡庫里出生于巴西圣保羅,現(xiàn)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生活和工作。2017 年,卡庫里獲得了“未來一代藝術獎”(Future Generation Art Prize)的提名,這是一個針對年輕藝術家的著名雙年獎,她也因此參與了威尼斯雙年展的活動展覽。除此之外,卡庫里還在普林斯頓大學撰寫了她的第一本書《音樂就是我創(chuàng)造的東西》,該書在巴西出版,并于2013年獲得了Funarte音樂評論產(chǎn)品獎。

肖恩·斯庫利個展:陸光之壁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18日-2024年春季

展覽地點:里森畫廊

“創(chuàng)造一面墻,但不是一種粗暴的隔斷?!边@聽上去好像不太可能,但藝術家肖恩·斯庫利 (Sean Scully) 將其變?yōu)榱爽F(xiàn)實。在里森畫廊北京空間的個展“陸光之壁”中,藝術家將帶來近期創(chuàng)作的《光之壁》(Wall of Light) 與《陸線》(Landline)) 系列畫作,以及兩件由質感粗礪的石材構成的小型雕塑。

這些作品既追溯了愛爾蘭和蘇格蘭鄉(xiāng)村地區(qū)常見的干石墻和木墻,也強調界限的模糊,并重構了墻的本質。比如《陸線》系列作品通過鋁板上油畫顏料的層疊和交融,呈現(xiàn)出類似沉積巖層或地平線的色彩條帶,暗指大地與天空之間、自然與建筑之間的交匯。雕塑作品《立方光塔》則使用了表面粗糙、形態(tài)不一的沙色石塊,具有一種不規(guī)則的抽象質感。

肖恩·斯庫利于1945年出生于都柏林,在倫敦南部長大。作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斯庫利以大型抽象繪畫聞名,畫面由垂直或水平的色帶、嵌合的色塊,及漸變色彩組成的幾何形狀構成,其作品也被世界各地重要的博物館收藏。他擅長融合其他藝術家的影響,比如從美國抽象派的大師杰克遜·波洛克身上取得靈感,或從古希臘建筑得到啟發(fā),盡管斯庫利的抽象作品尺幅偏大,卻并不生硬,而是展露出精巧與溫柔的質感。

挪威女性藝術家群展:冬,春夏秋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10日-12月19日

展覽地點:Lens Gallery 北京市朝陽區(qū)廣渠東路1號創(chuàng)1958園區(qū)4-12

挪威的冬季非常漫長,自10月開始至次年4月,長達半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保持著與大地最簡單的聯(lián)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Lens Gallery于近日推出的群展正是來自五位挪威女性藝術家,她們的年齡橫跨數(shù)十年,但都同樣珍視那些看似平常的材質,以及編織、縫制、陶瓷、石膏和蛋彩繪畫等創(chuàng)作方式,這也使她們的作品擁有了自然、寧靜的特質。

出生于50年代的索爾維格·阿爾伯格喜歡用亞麻和棉等材質來解讀世界,她從繪制色彩斑斕的圖像開始,將其轉化為紡織藝術,線條不再被局限于二維平面,而擁有了奇妙的空間感。古德維格·伯格·沃辛森擅長使用蛋彩技巧與木雕創(chuàng)作。2003年,由于要建造新房子,沃辛森童年常去的蘋果園被拆毀了,為了回饋蘋果園留下的寶藏,她使用舊木頭和石膏、皮革制作了一系列雕塑作品。另兩位藝術家安·克里斯汀·艾納森與莉蓮·托倫同樣對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感興趣,她們喜歡創(chuàng)造看上去能融入環(huán)境、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雕塑和裝置,來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空間。最后一位藝術家海蒂·奧伊塞斯從母親那里繼承了制作舊掛毯的技藝,她的作品也類似于地毯,作品上布滿了表面沉積物和磨損,由此引發(fā)觀眾對記憶與氣味的聯(lián)想。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以時間為線索,來一場現(xiàn)代主義漫步 | 11月滬京展覽推薦

馬蒂斯、烏戈·羅迪納、離散華人、金宇澄、現(xiàn)代主義藝術、抽象繪畫、聲音與日常生活、挪威女藝術家……

界面新聞記者 | 尹清露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上?!?/h3>

馬蒂斯的馬蒂斯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4日-2024年2月18日

展覽地點:UCCA Edge

結束在北京的首展后,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攜手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共同推出的“馬蒂斯的馬蒂斯”巡展至上海。亨利·馬蒂斯是20世紀重要藝術流派“野獸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此次展覽在中國首次完整呈現(xiàn)這位現(xiàn)代主義藝術巨匠的藝術生涯,從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館藏中精選280余件涵蓋油畫、雕塑、素描、紙上墨水、版畫、剪紙、書籍插畫、織物等多種媒介的作品與藏品,呈現(xiàn)自馬蒂斯學徒時代開始,到開創(chuàng)野獸派并成為其代表人物、直至后期投身剪紙藝術,再到晚年主持旺斯禮拜堂設計的完整藝術生涯與畢生探索軌跡。

展覽標題“馬蒂斯的馬蒂斯”來自關于藝術家本人的一件有趣史實:在去世的前兩年,馬蒂斯決定將自己收藏的最珍貴的一批作品捐給家鄉(xiāng)——法國勒卡托-康布雷齊,由此奠定了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的館藏核心。馬蒂斯不但精心挑選了展品,還親自參與美術館展廳的規(guī)劃,甚至精確到規(guī)定每件作品的具體擺放方式,馬蒂斯美術館因此也是馬蒂斯生前唯一落成并親自參與策劃展陳的美術館。此次展覽的標題旨在突出強調馬蒂斯本人在展覽策劃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在本次展覽中看到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家本人對自己的蓋棺定論。

展覽最后的特別章節(jié)“馬蒂斯、野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繪畫”梳理了馬蒂斯的藝術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以及他對中國1920-40年代現(xiàn)代繪畫運動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馬蒂斯的現(xiàn)代主義繪畫風格曾引發(fā)徐悲鴻和徐志摩之間的一場激烈論戰(zhàn)。徐悲鴻推崇學院派的寫實主義,1929年民國政府教育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期間,他因美展上出現(xiàn)西方現(xiàn)代主義繪畫風格的作品而拒絕參展,并在官方會刊《美展三日刊》第五期中刊文《惑》將馬蒂斯、塞尚和博納爾的作品批為“無恥之作”,認為這些藝術家庸俗浮躁且畫技低劣。徐志摩則刊文反擊,為現(xiàn)代主義畫家辯護。這場論戰(zhàn)之后也吸引了他人加入,是中國油畫史上第一次公開的藝術觀點論爭。

烏戈·羅迪納:為閃耀而燃燒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8日-2024年1月1日

展覽地點:復星藝術中心

瑞士藝術家烏戈·羅迪納(Ugo Rondinone)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的個展共展出了四個系列的作品。位于二樓的影片《為閃耀而燃燒》為本次展覽的核心,它的標題——同樣也是本次展覽的標題——取自藝術家已故伴侶約翰·焦爾諾(John Giorno)的詩歌“你定當為閃耀而燃燒”。這部作品由法國摩洛哥裔編舞師福阿德·布蘇夫(Fouad Boussouf)編排,由多位打擊樂手和舞者表演。六塊巨型屏幕圍合成一圈,視頻中的篝火照亮了黑暗的展廳,站在屏幕之間,觀眾猶如置身于一個庇護所。在激烈的鼓點下,男男女女激烈地舞動身體,仿佛進入了出神的狀態(tài),回應著那些有關浴火重生的神話傳說。

三樓展廳展出了“馬提塔克”組畫和“馬”系列雕塑。“馬提塔克”組畫共計16幅,該系列的題目取自紐約長島的沿岸沙洲,那是羅迪納目前的居住地。這些畫作都使用了三種色彩表現(xiàn)地平線與太陽。依照次序來看,它們展現(xiàn)出了日落月升、時光流逝。而在展覽地面散落擺放著14座不同藍調的玻璃馬,它們都以世界上不同的海洋命名。

在四樓露臺,觀眾將看到7件來自“修女+修士”系列的雕塑。它們每件高達三米,雕塑原型來自天然石材,翻鑄為青銅后表面又覆以高飽和色的涂料。這些雕塑最初的靈感源于被稱為“土柱”的自然現(xiàn)象,即風化造成的柱狀地貌。因此,它們看起來非常粗獷,只能看出大概的人類輪廓,但又流露出一種神圣莊嚴感。第八尊雕塑被放置在復星藝術中心的入口處,它比其他雕塑高一米,粉色與黃色的外表散發(fā)出樂觀主義。

譚婧:旱夢灘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8日-2024年2月25日

展覽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

“旱夢灘”是藝術家譚婧的首個機構個展。出生、成長于深圳的譚婧以創(chuàng)作實驗性材料的雕塑、裝置和影像知名。她的作品善于結合民俗學、生物學和對個人歷史的研究。此次個展集結了譚婧近年創(chuàng)作的多個作品,它們以藝術家對祖父“阿雄”的追憶為出發(fā)點。1956年,阿雄離開泰國,前往中國定居。從深圳、潮汕、派潭到曼谷,譚婧跟隨照片、檔案的指引,探訪祖父的生活軌跡,收集他的人生故事。在《地磚與花》中,譚婧調配香茅和箭葉橙等香料,制作出鋪設于展覽空間地面的綠色地磚,這些地磚是對祖父的致敬:自從泰國再移民回中國后,阿雄時常用這些香料或本土的相似品烹飪。地磚上散落的布料折花重現(xiàn)了泰國常見的街景,而地磚的紋理則來自嶺南地區(qū)住宅常見的樣式。觀眾被邀請踩踏這些地磚,某些地磚尤其易碎,踩碎地磚的動作本身也是幫助完成這件作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暗示了記憶的脆弱和重訪創(chuàng)傷的微妙張力,觀眾通過破壞來感受藝術家私密的內心世界。

在四頻錄像裝置《熱夢隅》中,影像被投射在如玻璃窗般的屏幕上。透過屏幕,觀眾將看到曼谷實地調研和采訪阿雄舊識的錄像。玻璃屏幕之間懸掛著由布料折花構成的“藤蔓”,這是另外一件作品《紀念品》。這些折花中的一部分由轉印到特殊布料的泰語檔案或廣告紙制成,遇水會顯示內容;另一些散發(fā)出泰國常見爽身粉的味道。某種程度來說,祖父阿雄是一代離散華人的縮影。譚婧用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告訴我們,記憶固然脆弱,歷史易被篡改,但總有一些過去的吉光片羽能通過具身性經(jīng)驗頑固地留存下來。

(同期展出的還有“舒比吉·拉奧:這些石化的小徑”。)

繁花——金宇澄繪畫展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25日-2024年1月28日

展覽地點:東一美術館

1970年代,金宇澄在東北農(nóng)場宿舍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在工友之間暗傳的國立中央大學(現(xiàn)南京大學)的《建筑系鋼筆畫教程》,這本書成為了他的繪畫啟蒙書。但他真正繪畫的起點是在為小說《繁花》配圖時。這位作家表示,寫作是有限度的,文字對一座房子的描述再詳盡也不夠直觀,為此他必須為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一些插圖,勾勒上海舊影。沒想到自己的繪畫才能得到了不少朋友的認可,于是在過去十年時間里,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從尺幅、題材、媒介到畫法各異的繪畫作品,開啟了自己的畫家生涯。

正在東一美術館展出的“繁花——金宇澄繪畫展”是金宇澄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一次個人畫展。展覽精選了他近10年創(chuàng)作的12個系列、200余幅原作,包括“下鄉(xiāng)生活”、“江南舊夢”、“滬上獨白”、《繁花》插圖手稿等。在繪畫作品中,金宇澄在體現(xiàn)出自己對這座城市洞察的同時也施展了想象力,于是他筆下的老洋房、巨鹿路、外灘、黃浦江、靜安寺都給人既親切又新鮮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金宇澄的興趣轉移到灰調系列。這一系列尺幅較大的作品是展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們流露出些許荒誕,暗示著某種戲劇性,但線條簡潔,氛圍靜謐冷峻。

【北京】

現(xiàn)代主義漫步:柏林國立博古睿美術館館藏展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11日-2024年2月25日

展覽地點: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關于現(xiàn)代主義的展覽有很多,但是在UCCA與柏林國立博古睿美術館攜手帶來的館藏展中,你將擁有與此前完全不同的視角。本次展覽挑選巴勃羅·畢加索、保羅·克利、亨利·馬蒂斯、阿爾伯托·賈科梅蒂、保羅·塞尚、喬治·布拉克這6位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巨匠的近百件代表性作品,不以藝術家或畫派作區(qū)分,而完全以時間為序,以此縱覽6位藝術大師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相互激發(fā)的對話。

按照時間順序,展覽從對一眾現(xiàn)代主義藝術家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保羅·塞尚開篇,隨后展出畢加索在各階段創(chuàng)作的40余件作品。緊接著的是與畢加索亦敵亦友的亨利·馬蒂斯,本次展出的作品既有其聚焦于人體研究的雕塑和炭筆作品,也有藝術生涯中后期的剪紙作品,對于剛剛看過于北京UCCA落幕的“馬蒂斯的馬蒂斯”大展的觀眾來說,可以借此機會進一步理解馬蒂斯所處的藝術語境。沿著時間線向前,觀眾將與阿爾伯托·賈科梅蒂的兩件雕塑作品相遇,其干癟消瘦的造型表達了二戰(zhàn)后人類生存的疑慮與孤獨感。

作為一場全球巡展,展覽始于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和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后來來到上海UCCA edge,成為2023年夏季上海焦點展覽。此次北京站展出之后,展覽將于2024年秋巡展至最后一站——巴黎橘園美術館。

薇薇安·卡庫里個展:七步之階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2日-2024年2月3日

展覽地點:戶爾空間 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qū)東街D08-3

聲音并不僅僅是一種物理波動,當聲音介入日常生活,它便成為人們的切身體驗,并擁有了情感與社會政治的維度。藝術家薇薇安·卡庫里(Vivian Caccuri)一直在開發(fā)裝置、聲音作品、表演、繪畫和刺繡,研究聲音如何使日常生活迷失方向,并由此激發(fā)出新的生活形式,成為改變社會的動力。

以聲音為媒介,卡庫里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使日常體驗混亂的情境,而在此次個展“七步之階”中,藝術家的作品完全改造了戶爾空間位于北京的場地,它們借鑒了迪·基里科繪畫中的細長拱門,通過創(chuàng)建“無限拍攝舞臺(infinity cove)”結構,消除了展覽空間中的尖角與角落,使其具有廣闊連續(xù)的感覺,如同沉溺在一段音樂中,給觀眾帶來完全沉浸的體驗。

薇薇安·卡庫里出生于巴西圣保羅,現(xiàn)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生活和工作。2017 年,卡庫里獲得了“未來一代藝術獎”(Future Generation Art Prize)的提名,這是一個針對年輕藝術家的著名雙年獎,她也因此參與了威尼斯雙年展的活動展覽。除此之外,卡庫里還在普林斯頓大學撰寫了她的第一本書《音樂就是我創(chuàng)造的東西》,該書在巴西出版,并于2013年獲得了Funarte音樂評論產(chǎn)品獎。

肖恩·斯庫利個展:陸光之壁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18日-2024年春季

展覽地點:里森畫廊

“創(chuàng)造一面墻,但不是一種粗暴的隔斷。”這聽上去好像不太可能,但藝術家肖恩·斯庫利 (Sean Scully) 將其變?yōu)榱爽F(xiàn)實。在里森畫廊北京空間的個展“陸光之壁”中,藝術家將帶來近期創(chuàng)作的《光之壁》(Wall of Light) 與《陸線》(Landline)) 系列畫作,以及兩件由質感粗礪的石材構成的小型雕塑。

這些作品既追溯了愛爾蘭和蘇格蘭鄉(xiāng)村地區(qū)常見的干石墻和木墻,也強調界限的模糊,并重構了墻的本質。比如《陸線》系列作品通過鋁板上油畫顏料的層疊和交融,呈現(xiàn)出類似沉積巖層或地平線的色彩條帶,暗指大地與天空之間、自然與建筑之間的交匯。雕塑作品《立方光塔》則使用了表面粗糙、形態(tài)不一的沙色石塊,具有一種不規(guī)則的抽象質感。

肖恩·斯庫利于1945年出生于都柏林,在倫敦南部長大。作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斯庫利以大型抽象繪畫聞名,畫面由垂直或水平的色帶、嵌合的色塊,及漸變色彩組成的幾何形狀構成,其作品也被世界各地重要的博物館收藏。他擅長融合其他藝術家的影響,比如從美國抽象派的大師杰克遜·波洛克身上取得靈感,或從古希臘建筑得到啟發(fā),盡管斯庫利的抽象作品尺幅偏大,卻并不生硬,而是展露出精巧與溫柔的質感。

挪威女性藝術家群展:冬,春夏秋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10日-12月19日

展覽地點:Lens Gallery 北京市朝陽區(qū)廣渠東路1號創(chuàng)1958園區(qū)4-12

挪威的冬季非常漫長,自10月開始至次年4月,長達半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保持著與大地最簡單的聯(lián)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Lens Gallery于近日推出的群展正是來自五位挪威女性藝術家,她們的年齡橫跨數(shù)十年,但都同樣珍視那些看似平常的材質,以及編織、縫制、陶瓷、石膏和蛋彩繪畫等創(chuàng)作方式,這也使她們的作品擁有了自然、寧靜的特質。

出生于50年代的索爾維格·阿爾伯格喜歡用亞麻和棉等材質來解讀世界,她從繪制色彩斑斕的圖像開始,將其轉化為紡織藝術,線條不再被局限于二維平面,而擁有了奇妙的空間感。古德維格·伯格·沃辛森擅長使用蛋彩技巧與木雕創(chuàng)作。2003年,由于要建造新房子,沃辛森童年常去的蘋果園被拆毀了,為了回饋蘋果園留下的寶藏,她使用舊木頭和石膏、皮革制作了一系列雕塑作品。另兩位藝術家安·克里斯汀·艾納森與莉蓮·托倫同樣對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感興趣,她們喜歡創(chuàng)造看上去能融入環(huán)境、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雕塑和裝置,來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空間。最后一位藝術家海蒂·奧伊塞斯從母親那里繼承了制作舊掛毯的技藝,她的作品也類似于地毯,作品上布滿了表面沉積物和磨損,由此引發(fā)觀眾對記憶與氣味的聯(lián)想。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