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詩涵
西方汽車品牌因俄烏沖突爆發(fā)紛紛撤離俄羅斯后,中國汽車制造商迅速填補市場空白。
據俄羅斯歐洲企業(yè)協會數據,今年俄羅斯汽車銷量同比增長75%至超過70萬輛,其中6月份俄羅斯售出的13.07萬輛新車中,53.1%來自中國。
俄羅斯分析機構Autostat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乘用車市場銷量前十中占據六個席位,包括奇瑞、哈弗、吉利、長安、歐萌達和星途。曾經占據幾乎所有細分市場的其他跨國品牌出現大幅萎縮,起亞、現代和豐田等品牌降幅從18.5%至54.4%不等。
多家跨國汽車制造商在更早時候宣布暫停向俄羅斯出口銷售汽車,如大眾、日產、本田、福特、寶馬、奔馳、通用和沃爾沃等。
一位匿名的行業(yè)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燃油車暢銷的俄羅斯屬于利潤較高的海外市場,外資汽車品牌因地緣沖突退出后不僅面臨營收放緩,還可能面臨產能出清,騰出的現有工廠后續(xù)能否得到妥善利用值得關注。
上述品牌退出后,俄羅斯汽車市場上可供選擇的車型種類急劇減少、價格上漲,如何維持制造基地工人就業(yè)也成為問題。中國汽車公司不僅接管出口交付的空缺,還肩負著幫助俄羅斯維持汽車行業(yè)運轉的責任。
第三方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俄羅斯仍是中國汽車第一出口目的地,出口量達26.34萬,較第二名墨西哥出口量翻倍。
伴隨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的市場份額持續(xù)增長,相關問題也有所顯現。中國汽車曾于21世紀初進入這一市場,但不少品牌沒能扎根,在當地實現長遠發(fā)展仍然面臨挑戰(zhàn)。
盡管中國電動車在當地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但目前俄羅斯對此需求不大。而在燃油車產品方面,俄羅斯消費者此前更習慣采用歐美品牌車型,他們還在逐步建立對中國汽車品牌的認知和信任。
俄羅斯的冬季漫長而且極度寒冷,個別地區(qū)最低溫度可達到零下70度。俄媒報道稱,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多數平價電動汽車沒有配備加熱座椅,需要車主自己動手安裝加熱設備。此外,部分車主表示冬季發(fā)動機預熱時間過長,給出行帶來不便。
一位中國汽車品牌出海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由于俄羅斯雪天較多,交通部門會使用融雪鹽清理道路,這無形中對汽車的耐用性和抗腐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雪鹽融化后經電離產生的氯離子,會破壞底盤金屬制零部件的防護層,長時間侵蝕可能導致零部件失效。
基于適應特殊的氣候條件需求,車輛需要經過特別的改造并使用定制的零部件。為此日系車和德系車建立了相對穩(wěn)定的低溫零部件供應鏈,從而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有效控制成本。相比之下,中國主機廠仍需彌補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受稅費增加和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售價攀升,價格競爭力遭到一定程度上的削弱。伴隨更多中國汽車品牌涌入,制造商之間的競爭也在加劇,亟需打造差異化標簽避免同質競爭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