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人物社 饒桐語
編輯|金匝
運營|泡芙
沈玉聽了太多這樣的故事,有媽媽在直播間“裝瘋賣傻”、瘋狂尖叫,有媽媽在深夜里下海游泳,也有媽媽為了流量,跑去墓地里燒金元寶——在深夜里點開直播間,你有更大幾率闖進這群直播媽媽的世界,大家都被教授了相似的法則:晚上直播的人少,才有更多機會殺出重圍。但實際上,她們在直播間“耕種”,無法收獲,也無法停止這樣的賽博勞動。
“茜茜媽”和“拼命姐”
沒有人相信,44歲的陜西女人榮麗杉能把直播做出名堂來。
她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理解,聽起來簡直有點兒荒謬。為了直播,她單獨安裝了一根網(wǎng)線,只給自己直播用,每個月125元。大家都說“信息繭房”,你愛看什么,抖音就給你推什么——麗杉對這個詞的理解是,網(wǎng)線不能用雜了,否則,就不能把自己的直播間推到愛看的人那里。
如果是要直播起新號,那就連WiFi也不能用了。麗杉說,做直播的目的,就是需要搭建起“私域流量”——所以全程都需要用自己的流量,而不是用WiFi。說到這里,麗杉忍不住抱怨,那段時間,她一個月光是流量就用了200個G。
即便如此,麗杉的直播創(chuàng)業(yè)之路,還是轟轟烈烈地開始了。直播時代,造富神話平等地吸引每一個人,其中也包括一大批麗杉這樣,看上去游離在互聯(lián)網(wǎng)之外的農(nóng)村女性。她們沒有工會,不屬于任何一家MCN,也不是某個品牌的帶貨主播,只是單純地相信自己可以靠直播賺錢,就能夠從頭開始,學(xué)數(shù)不清的“互聯(lián)網(wǎng)黑話”,再一頭扎進深不見底的直播賽場里。
圖 /《流金歲月》
麗杉有一個大學(xué)剛畢業(yè)的女兒,和剛中考完的兒子。在陜西農(nóng)村,大家習(xí)慣將她當(dāng)作一名再普通不過的母親,叫她“茜茜媽”,但如果在直播間里,會有人叫她的另一個名字,“拼命姐”。
“拼命姐”,是直播間里另一位寶媽起的。她見過麗杉為直播付出的心力,開玩笑說,你這么努力,不如改名叫“拼命姐”好了。麗杉眼前一亮,這個名字好,好記、好做人設(shè),最重要的是夠精準,她很快將自己的網(wǎng)名改成了“拼命姐”,不再叫“茜茜媽”了。
兩個名字代表兩種身份,形象地劃分了麗杉一天的時間。每一天,“拼命姐”會風(fēng)雨無阻地開兩場直播,上午10點到下午1點是第一場,下午2點到晚上7點是第二場。其余時間里,,“拼命姐”就變回了“茜茜媽”,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臨近中考時,兒子成績不佳,需要選個好些的職業(yè)院校,她還要抽空教大女兒,怎么做出一頓味道還不錯的飯。
在直播間,麗杉找到了很多同類。她們的名字基本都叫“XX姐”,或者“XX媽”,甚至“XX奶奶”,名字旁邊還要標注好自己的開播時間。點進首頁,能夠看到相似的簡介:來自某地的農(nóng)村寶媽、寶奶奶,來抖音創(chuàng)業(yè),分享直播成功經(jīng)驗。
圖/抖音截圖
在直播間,她們有一個統(tǒng)稱——“經(jīng)驗分享型主播”,因為她們?nèi)鄙俨潘嚒ж浨?,只能通過一套共有的話術(shù)吸引粉絲,最簡單的是:“三句話,教你漲粉、起號。”她們會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講述自己如何加入抖音、如何靠直播賺錢的故事。
今年5月,40歲的單親媽媽沈玉踏上旅途,參加了一場主播聚會。目的地是云南,她遇見了超過300位主播,基本都是寶媽、寶奶奶,浩浩蕩蕩裝滿了整13臺車。
這趟旅行的組織方叫做“共創(chuàng)聯(lián)盟”,打出了“0粉0作品直接開播變現(xiàn)”的教學(xué)招牌。沈玉說,為了加入這個教學(xué)班,她交了998元,然后自己出了機票錢參加聚會,這是公司所宣傳的、給主播們的旅游福利。
團隊里,每個媽媽都為了流量竭盡所能。行程5天,沈玉聽了太多這樣的故事,有媽媽在直播間“裝瘋賣傻”、瘋狂尖叫,有媽媽在深夜里下海游泳,也有媽媽為了流量,跑去墓地里燒金元寶——在深夜里點開直播間,你有更大幾率闖進這群直播媽媽的世界,大家都被教授了相似的法則:晚上直播的人少,才有更多機會殺出重圍。
更多媽媽選擇講自己。在直播間里,37歲的江西女人郭靈講自己前半生的無奈。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初一輟學(xué)、早早就出來打拼,16歲,她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是在福建的流水線,用塑料針管貼商標;幾年之后,她輾轉(zhuǎn)去廣東、上海,從文員開始,一步步做到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銷售,每個月能收入1萬塊。最終,她的世界收縮在2020年,結(jié)婚、回家生子,然后趕上疫情,再也沒有外出工作。后來,夫妻二人買的房子暴雷,手頭更缺錢了,那段時間太過于黑暗,郭靈騎著電動車,迎著風(fēng),淚水就會流出來。
郭靈生過病,眼睛不好,沒辦法重歸流水線,前幾年又查出來支氣管擴張,熬夜的工作也干不了。新的限制還有年齡,哪怕是江西的小縣城,也不愿意招35歲以上的家庭婦女。直播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能夠給她一份合適的工作,她說她真心實意地知道直播好,因此要把更多直播的技巧傳授給大家。
故事是真的,感情是真的,極具代入感的話術(shù),也吸引來一群缺少資源、但渴望在直播間掘金的農(nóng)村、縣城媽媽,從而集結(jié)起一個龐大的、有著相似目標和人設(shè)的直播群體。她們講爛尾的房子,痛苦的過往,掏出心窩子給你看、給你聽,人生的困頓變成在直播間里反復(fù)敘述的素材,在外人的共鳴里,消解了一部分悲傷——這或許是,她們能夠打動越來越多寶媽加入其中的原因。
在直播間“耕種”
300名寶媽聚在一起,每到一個景點,大家都熱絡(luò)地拍照、發(fā)抖音,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教學(xué)班。人群里,沈玉反而成了那個格格不入的人。她從來不主動和大家合照,也不愿意主動透露自己在做直播這件事,保持著一種輕微又莫名的清高。
在成為全職媽媽前,湖南姑娘沈玉19歲就出來打工,而后開過美容院、投過虛擬貨幣,也做過微商,賺了不少錢,在朋友們眼里,算是在舞臺上“閃閃發(fā)光過”的人。但這幾年,她和丈夫離婚,缺少獨立的經(jīng)濟來源,脫離社會多年之后,重新出去工作,開店變難了,直播成為一種有期待的退路。
相較于別的直播媽媽,沈玉覺得自己見的世面多些,她清楚地知道,互聯(lián)網(wǎng)上把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這群來自社會底層、寄希望于直播的人,通通打包一個“寶媽”的名頭,好像身處其中,就一定是在直播間異想天開、又輕易被割韭菜的代名詞。沈玉害怕這種說法。
圖/《漫長的季節(jié)》
但事實上,用“異想天開”“做夢”“不腳踏實地”這些詞匯來形容她們,不準確,也不公平。與之相反,此前的生命歷程作證,她們是最舍得為家庭、為子女拋灑淚水和汗水的人。
麗杉做直播,只是這半年的事情。早幾年,她想給孩子多賺點生活費,做過各種各樣的零工。全職媽媽剛走出家庭時,沒有工作經(jīng)驗,她只能找到礦區(qū)的工作,一天要拉完4噸鐵。麗杉對鐵過敏,直到現(xiàn)在,脖子上還留著沒有搓干凈般的黑色素沉淀。后來,她又去縣城里的幼兒園做飯,去工地上干活,擺攤賣盒飯。數(shù)不清的工作經(jīng)歷里,麗杉覺得工地上的日子最難熬,40度的高溫,她戴著兩層的手套摸鋼管,還是感覺指尖滾燙。
如今,肯吃苦、肯付出的心態(tài),平移到了直播間里,麗杉們依舊想靠努力改變命運。
麗杉有一套完備的直播裝備,其中包括4個手機、兩個手機支架、兩支筆,以及一本名為《帶你零基礎(chǔ)玩轉(zhuǎn)抖音》的紅皮書。4個手機各有各的功能,除了一個舊手機是生活專用機,其余3個都全方位為直播服務(wù):一個是開播專用機,一個用來在直播間里放背景音樂,一個負責(zé)聯(lián)系抖音上認識的“家人”,給她們打賞、互相加微信。
兩支筆也有不同的職責(zé),麗杉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什么東西都要寫下來,她心里才有底。于是,她用紅筆記錄直播間里發(fā)生的所有事情,寫下光臨直播間的粉絲名字;如果有人留言,有意向跟她學(xué)直播,那就用上另一支黑筆記錄,下播后再去慢慢詢問、加好友。
至于那本書,就放在麗杉的床頭。這是麗杉花69元買的,它是媽媽們共同的“直播圣經(jīng)”。有時候,麗杉會“恐播”,不敢出現(xiàn)在鏡頭里,那就拿出這本書看、反復(fù)看,直到把里面的文字看懂。她已經(jīng)背下了每個重要章節(jié)的內(nèi)容,135頁是新人不能做的事,157頁是抖音的“推流機制”,麗杉將這四個字翻譯成,“直播間想要啥”。
書里教的話術(shù)。圖/受訪者供圖
書里講到過“投流”,但媽媽們沒有錢投流,就只好互相“維護”。這是一種特殊的漲粉方式,它類似于一種群體互助,大家互相關(guān)注、互相點贊,給彼此的直播間增加流量。
“維護”占據(jù)了一天里大部分的時間。去年,霍冰的61歲母親也加入了直播大軍,她翻閱過母親的“人情本”,上面寫滿了母親曾光顧過直播間的網(wǎng)名:誰進過我的直播間?來看了多久?對方什么時候開播?有沒有打賞?都要記錄好,才能保證可以在第二天去打卡、還別人的人情,“人家看了一個小時,自己就再看一個小時回去”。
霍冰計算過,媽媽每天只直播下午2點到4點這兩個小時,但要花10到15個小時來“還人情”,從早上7點睜開眼睛開始,一直到深夜。凌晨三四點,好不容易“維護”完了,媽媽依舊不睡覺,繼續(xù)閱讀《帶你零基礎(chǔ)玩轉(zhuǎn)抖音》,背里面教的話術(shù),將關(guān)鍵的知識點全部抄到自己的本子上。
到最后,“維護”會成為一種習(xí)慣,融進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空隙。在我所認識的直播媽媽們里,粉絲數(shù)量最多的是那位來自江西農(nóng)村的全職媽媽郭靈。她直播兩年,粉絲數(shù)已經(jīng)破了兩萬,全靠維護。
和我通話時,郭靈的手從來沒有停歇過,她用另一個手機戳來戳去,在不同粉絲的直播間流轉(zhuǎn)——加關(guān)注、留言,甚至于打賞,因為“別人給自己打賞了,那就得打賞回去”。每天,郭靈在直播間的“維護費”在50元左右,這是一個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女人,所能為事業(yè)付出的全部代價。
以上種種,都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綿延無盡的“賽博勞動”,通過這樣笨拙卻又精細化的運作方式,直播的半年時間里,榮麗杉已經(jīng)累積了7165個粉絲。對著手機努力耕耘的感覺,會讓麗杉想起自己小時候,在陜西的黃色土地上收割麥子。麥稈壘起來很高,弟弟、妹妹做簡單的活兒,在上面快樂地跳來跳去,把麥稈壓實些。但麗杉是長女,永遠是和父母一起站在土地上、把麥稈甩到房梁上的角色。
圖/《漫長的季節(jié)》
只是,目前來看,論收益,直播遠遠比不上收割麥子。這是一筆很容易計算的經(jīng)濟賬。直播一場,情況好的時候,能夠得到50元打賞,但這50元里,抖音要抽成25元,剩下的25元,不會進郭靈的口袋,因為給自己打賞的人里,還有需要“維護”的別的媽媽,她們光顧了郭靈的直播間,她當(dāng)然也要打賞回去。最終,一場人情過去,郭靈倒虧25元。
就是這樣,無數(shù)的農(nóng)村媽媽們,在廣袤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漫長地、誠懇地勞動。她們不知道哪里的種子可以結(jié)出麥穗,只能一刻不停地澆水。
我比她差在哪兒了?
麗杉真的很想靠直播賺錢。她對直播的訴求直接而樸素,就是有錢了,給兒子、女兒買大房子,讓父母老年有個依靠。
直播間里有成功的范本——當(dāng)然不是董宇輝和小楊哥,那些人距離她們的生活太遠。麗杉想學(xué)習(xí)的人屬于“經(jīng)驗分享型”主播的范疇,其中一個人叫“木一楊”,和麗杉一樣在陜西。在直播間里,她教粉絲們怎么直播,順便賣《帶你零基礎(chǔ)玩轉(zhuǎn)抖音》,還有“主播一對一”的課程,798元一套,里面包含支架、夾麥、散熱器,麗杉下單了。
但硬裝備還不夠,麗杉想要的更多。下單“主播一對一”之后,麗杉覺得,既然是一對一,那就該有面對面的親授。她看到了“木一楊”的定位地點,距離自己只有40分鐘車程,干脆坐上了大巴車,直接殺到了對方家里。
“你怎么保證自己能找到木一楊?”我問。麗杉對這個問題表示疑惑——“嘴巴就長在鼻子下面,不知道,我可以問嘛!”
麗杉就是這樣一個永遠有勁兒、有行動力的女人。嫁人之前,麗杉家里有四個孩子,三個女兒,一個兒子。長女麗杉讀完了初中,就外出打工了,沒怎么讀過書,才會對互聯(lián)網(wǎng)有那些荒誕的理解。但這不妨礙她承擔(dān)起整個家的重任,家里弟妹的生活費、學(xué)費,都由她包攬。
圖/《父母愛情》
和“木一楊”的會面最后以失敗告終。麗杉是不速之客,對方對這個陌生女人的到來感覺到莫名其妙,只晾著她,麗杉拘謹?shù)卦凇澳疽粭睢奔依锏攘?個小時,最終和心心念念的大主播聊了20分鐘。但“啥收獲都沒有”,麗杉狠狠吐槽?!澳疽粭睢笨戳怂馁~號,只丟下一句,賬號沒問題,好著呢,繼續(xù)播著吧!
但這趟拜師之旅過后,麗杉更堅定了要直播的決心,她覺得對方并沒有什么特別,但還是能在直播間掙出270萬人民幣(這是“木一楊”自己的表述,無法驗證真?zhèn)危?。這個數(shù)字成了麗杉的奮斗目標,最終演變成一種執(zhí)念:“都是一個頭兩個肩膀,她能掙到,我為什么掙不到?”
麗杉始終將婚姻作為一個分界點。結(jié)婚之后,她就從獨當(dāng)一面的大姐,變回了家庭主婦。結(jié)婚那一天,有長輩把麗杉拉住,像傳遞人生經(jīng)驗一樣,告訴她“一山不容二虎”,長輩說,結(jié)了婚,就要有個人干事業(yè),有個人回歸家庭,麗杉照著做了。
要強是骨子里的,麗杉依舊渴望被尊重,渴望家庭里的話語權(quán)。幾年前,孩子大了,麗杉決定走出家庭,才發(fā)現(xiàn)自己總被當(dāng)做附屬品。最憤怒的一回,是關(guān)于借錢。2022年,麗杉開始在工地上擺攤賣飯,攢了一些家底,借了幾千塊出去。到了對方還錢的時候,丈夫也在,麗杉一個不注意,丈夫就加上了對方的微信,欠款轉(zhuǎn)給了丈夫。麗杉知道的一瞬間崩潰了:“那是我賺的錢,應(yīng)該還給我,憑什么不和我商量就還給他?”
對麗杉來說,直播不過是證明自我價值的方式之一。在當(dāng)下,這種方式又格外有吸引力。這幾年,直播間里被反復(fù)渲染的賺錢神話是一部分,其次是靈活。沈玉和郭靈都評估過很多工作,她們遠離職場多年,家里老人幫不上忙,沒有什么工作,能讓她們8點送完孩子去上班,然后5點提前下班去接孩子。
最重要的是,直播還光鮮、明亮。在麗杉看來,相比之前的工作,直播的苦根本算不上苦。何況,在“維護”的互助聯(lián)盟里,每個人之間都保持著令人舒適的善意。
鼓勵和贊美隨處可見,麗杉總說,自己長得不好看、不精神,但面對鏡頭滔滔不絕講話的時候,沒有人說她長得難看,評論區(qū)、直播間里飄出來的都是肯定,肯定她的勤勞、善良,肯定她的表達、氣質(zhì),麗杉感覺自己“重拾了當(dāng)姑娘的自信”。
這樣的寬慰是少見的,在生活中很多個瞬間,女人習(xí)慣于吞吐下自己的疲憊和酸澀。步入中年,麗杉跟丈夫的吵架,總以認輸收尾。有一回吵完架,家里正好來了幾個客人,麗杉糾結(jié)很久,還是覺得,自己回家做飯,就可以節(jié)省40元的飯菜錢,于是返家,鉆進廚房。另一次,是想著洗衣機里放著孩子們的衣服,自己需要回家按下啟動鍵。
經(jīng)過這幾件事情,家里人好像都篤定,不是家里人離不開麗杉,而是麗杉離不開家。她總是會心軟,所以總是可以被忽略感受——家庭是重要的價值感來源,麗杉在這里所能得到的肯定是缺失的。
女兒霍冰不想讓媽媽熬夜研究直播,但她也不得不承認,媽媽在直播的過程中完全不一樣了。媽媽不愛說話,但好幾次,她看到母親對著手機說說笑笑,“像綻放了一樣”。
霍冰和媽媽親近,她知道,做家庭主婦不耽誤媽媽在生活里閃閃發(fā)光。媽媽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寫一手好字,會寫文章,還自學(xué)了做衣服、做鞋子,筆記本在記錄直播話術(shù)前,畫滿了剪裁樣圖,就連從未學(xué)過的種地,在學(xué)習(xí)和琢磨后也比爸爸了解得更多。
霍冰媽媽的筆記本。圖/受訪者供圖
但那并不是媽媽最想做的事?;舯f,媽媽的前半生,也是“自我壓抑”的前半生——她是村里少有的高中畢業(yè)生,還考上了老師,但為了照顧孩子放棄了;媽媽喜歡做生意,但還是做了15年家庭主婦;十年前,孩子大了,媽媽決心尋找屬于她的一方天地,考下月嫂證書,雇主們都很喜歡她,但等女兒霍冰生了孩子,媽媽再次放棄自己的事業(yè),開始照顧孫子、孫女。
在當(dāng)下的時刻,直播,或許是唯一一件屬于媽媽的事,可以不再在萬眾期待里,扮演“賢妻良母”、又沉默寡言的角色。
自我攻略
在參加300名主播的聚會之前,沈玉對直播的看法和麗杉很像,誰都行,所以自己也行,旅著游、拍著視頻,大大方方地,就能把錢賺了。
組織者們似乎也懂得這群新主播們的期待。對于這次旅游,主辦方宣布,除了出機票錢和998元的課程購買費之外,住宿、游玩、吃飯的錢,大家一分都不用花。不僅如此,大家還要拍一則宣傳片,用來吸引更多的新人主播加入其中。
的確沒花錢,只是行程中間,13輛大巴載著的主播們,被烏泱泱地帶進了翡翠店。
沈玉留了個心眼,沒有買大件,只是消費了一些特產(chǎn),但親眼目睹了別的寶媽們瘋狂買翡翠的場景。一個和她還算聊得來的寶媽,主業(yè)是賣鹵菜,逛了逛就要買下一個2000塊的鐲子。
沈玉心疼她賺錢不易,旁敲側(cè)擊地提醒,這玉鐲可能不值這么多錢。下一秒,對方就興奮地告訴沈玉,“戴著這么貴的鐲子,提醒我自己天天要好好播,要努力賺錢”。沈玉立刻收了聲,她理解一個普通人想要逆襲、翻身的愿望,狠不下心扮演那個潑冷水的角色:“2000塊,就當(dāng)給自己一個希望、一個念想,有什么不好?”
自我實現(xiàn)的強烈意愿,也帶來了自我說服,使得媽媽們投入越來越多,從時間、到金錢,再到自己能付出的一切。
直播這兩年,郭靈學(xué)別人在直播間里撕過紙巾、吃過獵奇的食物,或者穿著花睡衣、涂抹著紅臉蛋,在直播間里又唱又鬧,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這種一定程度上磨滅了個體尊嚴的直播方法,被稱作“新奇特”,是初入直播間的寶媽們,一頭霧水扎進來時所學(xué)會的漲粉、漲流量的秘密武器。類似的方法很多,另一位來自山東濰坊的媽媽,在直播間里狂吃過花椒,或者只是對著鏡頭發(fā)瘋般大喊,這樣偶爾可以得到流量的眷顧——無數(shù)人點進來,罵她們是裝瘋賣傻的神經(jīng)病。
圖/《瞬息全宇宙》
郭靈不理會那些惡意評論,但在很多次“新奇特”的表演過程里,她都忍不住掉下淚來。郭靈不覺得丟臉,只是心里清醒地難受,這不是她想要的,誰不想擁有光鮮亮麗的人生?然后是反復(fù)追問,自己只是想賺錢,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
真假參半的直播間,就像一片鹽堿地,大多數(shù)時候,她們的努力耕耘沒有帶來豐收,只有失望。
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讓更多人關(guān)注自己,有段時間,麗杉還到處去當(dāng)“榜一大姐”。在這些直播間,每次只需要打賞幾十塊就能上榜登頂,一天下來,需要花一兩百。麗杉計算,自己光是打賞,就已經(jīng)花掉了幾萬塊,而全部收益才不過兩三千。在這些時刻,她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家里用錢的地方。
但直播間里總有成功的敘事,讓深陷其中的直播媽媽們對自己進行PUA:是有人賺到錢的,我沒有賺到錢,不是平臺不行,也不是方式有錯,只是我能力不夠,我需要再去學(xué)習(xí)、加大投入,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圖/《人世間》
她們一度向我強調(diào),平臺也要賺錢的,你需要向平臺證明,你有價值,它才會愿意給你推流。而證明的方式往往是直播時長——她們知道自己直播間的流水并不高,那就要幫平臺增加日活,“不然平臺憑什么幫你?”“如果一小時直播,抖音掙不到40塊,那是無效直播”“浪費人家的資源和平臺,不給推流也在情理之中”。
和每一個困在算法里的人一樣,主播們不知道抖音究竟需要什么,什么樣的視頻會被選中爆火。她們心甘情愿地嘗試每一種方法,但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的邊緣人,最終只能無聲地融進浩瀚且龐雜的信息流里。
矛盾和騙局
媽媽們有自我說服的理由,但家庭成員們沒有。直播媽媽們的故事里,隨著她們對直播的沉迷加深,家庭矛盾走向爆發(fā)。
丈夫越來越反感自己直播了,麗杉能感覺到。直播間里,有一個指標叫“燈牌活躍值”,麗杉說,只有活躍值越高,才能把自己的直播間推送給更多人,比如,第一天的活躍值是120,第二天就必須拉到130,后天就需要拉到140,于是,她直播的時間也跟著越來越長。
今年5月開始,她徹底不去上班,還被推薦了另一個名叫“抖爸爸”的App。麗杉說,這是抖音官方推出的另一個直播平臺,但實際上,這個軟件與抖音無關(guān),一些媒體的報道中,抖爸爸上還出現(xiàn)過詐騙的行為。她原本屬于家庭的時間被切割成兩份,上午在“抖爸爸”直播,下午2點到晚上7點在抖音直播。
妻子投放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在直播上,這讓丈夫不能接受,二人大吵一架,直到丈夫喊出“滾”字,麗杉連東西都沒有收拾,流著淚、穿著拖鞋離家出走,丈夫沒有阻攔。
圖/《相逢時節(jié)》
在縣城,麗杉花300元,租下一個僅供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的小房間,決心在房間里安心干自己的事業(yè)。房間什么都沒有,兒子偷偷從家里拿來了被褥、鞋子、衣服。沒有賺錢,就只吃兩頓飯,晚上只吃些番茄、黃瓜。
類似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霍冰身上。一天暴雨,霍冰趕回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母親正在開直播,她四處尋找,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不在家里?;舯e壓的對母親直播的不滿爆發(fā),責(zé)問:“孩子呢?”更讓她恐懼的是,媽媽聽完沒有流露出一點慌張,只是看了她一眼,然后轉(zhuǎn)過臉對著鏡頭繼續(xù)講:“寶子們,我們家小孩不見了,我女兒出去找了,咱們繼續(xù)直播?!?/p>
一旦沉迷,很難辨清事實真?zhèn)?,騙子們也會據(jù)此調(diào)整話術(shù)。每個媽媽都和我描述過一場自己遭遇過的騙局,幾乎沒有重樣。比如,霍冰的母親,曾經(jīng)在半夜接到過電話,對方自稱是直播間的老師,提到“如今抖音不好賺錢”,邀請母親去快手,只要刷直播、刷快手就能賺錢,名額不多,需要交2000元。母親還在睡夢中,迷迷糊糊就開始下載支付軟件、發(fā)口令紅包。
霍冰擔(dān)心,媽媽想要走出去的想法太強烈,但她對外面的世界卻一無所知,更容易被欺騙。沒有直播之前,媽媽也被別的賺錢門路吸引過。那是在2008年,在外打拼的表姐告訴媽媽,可以隨她一起去外地做鹵菜生意,一天可以賺500塊,媽媽信了,帶著全家的5萬塊積蓄跑過去,才知道是做傳銷,要她去不斷發(fā)展下線、賣化妝品。
麗杉開始信另一套話術(shù)——在“抖爸爸”平臺上,有人告訴麗杉,自己在海外做船員,沒有信號,需要麗杉提供幫助,等他們從國外回來,就會給予更豐厚的報酬,還是美金。急著賺錢的麗杉相信了,一次性支付了32000元。女兒知道后大怒,問麗杉:把剩下的錢折騰完,你是不是就能對直播死心了?
和女兒吵架的時候,麗杉再沒忍住,向她哭訴,想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yè)。她告訴女兒,如果就此放棄,此后這一輩子,就徹徹底底是家庭主婦,但如果現(xiàn)在繼續(xù),逆襲翻身也是有可能的。女兒氣得離開了她的出租屋。
經(jīng)驗分享直播的名頭,像一個說不清的局,媽媽們從沉迷,到被人騙,再到騙人,它不同于別的刷單騙局,有人獲益,你甚至找不到最終能為此真正負責(zé)的人。
霍冰記得,最先刷到母親直播間的,是老家村里的一些親戚,她們聽見母親在直播間里侃侃而談,自己靠直播賺了多少錢,一時間蠢蠢欲動,很快,她們的直播也開起來了,重復(fù)起母親的話術(shù)。但霍冰知道,媽媽根本沒有賺到錢。
“轉(zhuǎn)化”在不知不覺發(fā)生,而后很快擴散。在一個名為“遠哥”的直播間,對方告訴麗杉,只要麗杉堅持做他的榜一大姐,就教她真正的“上人方法”(指讓光臨直播間的人多起來)。聽完,麗杉又給“遠哥”打賞了幾個眼鏡,每個9塊9。最終,她得到的方式是,購買一套價值1400元的“抖音神器”,在麗杉的表述里,這是一款能夠幫助主播們做“維護”的插件,有了它,每天都能漲粉50個粉絲。
花了1400元還不夠,麗杉還需要將這款“抖音神器”賣出去,一份可以提成400元。麗杉信了,開始瘋狂在自己的直播間推薦這款產(chǎn)品。這像一種賭徒心態(tài),沉沒成本過高的媽媽們,總在賭這一次能賺錢,最終卻越輸越多。
在訪談的過程里,我撞見過麗杉接通電話,對方同樣是一個能在直播間里打賞幾百、幾千元的老太太,是麗杉的“意向客戶”。電話一接通,麗杉就用恨鐵不成鋼、又怨懟的語氣輸出,“這些大主播,沒有一個人把好方法教給你”,試圖讓對方相信,自己有真正的直播秘訣。
圖/《春潮》
沈玉花998元買下的直播課程,也需要她賣給更多人。不管是在直播間帶貨還是在朋友圈宣傳,只要能賣出20個998元,就能把報名費退回來,賣得越多,分紅越多。而業(yè)績達到了3000元,就能再進入一個“精英群”,里面會傳授更多的直播技巧,包括話術(shù)、表現(xiàn)力等等。
這本質(zhì)上依舊是“拉人頭”,一開始,沈玉很篤定,只要沒有不斷地發(fā)展下線,就不算傳銷。但在某些時刻,沈玉還是會陷入疑惑,直播究竟能不能掙錢?自己到底是不是被騙了?自己是不是正在騙別人?
一個扣接著一個扣
生活是荒誕的。去年年底,一直沒有把賬號做起來的郭靈,因為不知道觸碰到了抖音的哪一條規(guī)則,被限制停播。郭靈的心態(tài)崩了,她對著鏡頭流淚,說自己真的已經(jīng)盡力,做抖音一直在虧錢,不知道是否還要繼續(xù)。
沒想到,就是這一條,爆了。評論里涌來大量的、同樣表達自己直播遇挫的寶媽們。每個人都在疑惑,到底誰在賺錢?這條抖音成為了郭靈點贊量最高的一條,被她置頂。
但郭靈沒有復(fù)制這條視頻“成功”的方法論,重復(fù)表演這一段。她說自己不是演員,不會演戲,經(jīng)過“新奇特”直播之后,她更不愿意對著鏡頭每日擠眼淚,“天天哭,眼睛都要哭瞎了”。那之后,郭靈的賬號再次歸于沉寂。
直播兩年,郭靈已經(jīng)不再“天真”,她篤定自己已經(jīng)徹底知道了真相,知道了打造網(wǎng)紅的“潛在規(guī)則”——網(wǎng)上能夠走紅的博主們,都有團隊包裝,有人拍攝,有人寫腳本,自己并不具備走紅的條件。麗杉更是在認識我的第一天,就直白地點明,她沒有打賞的“榜一大哥”,抖音直播是賺不到錢的。
但理智只是一方面。郭靈說,留給自己的只有兩條路,要么真金白銀地砸錢,而不是每天只花50元的“維護費”,要么就徹底放棄,再也不奢求被流量和命運眷顧的時刻。
任何一條路,都很難下定決心。尤其是放棄,郭靈說,人生之于她,就是一個又一個不間斷的坑——婚姻是坑,爛尾的房子是坑,至于直播,不過是諸多“坑”里,最輕巧的一個。投入越多、時間越長,也意味著越來越高的沉沒成本。向前走,可能有一點點渺茫的希望,但是停下來,就真的就沒有希望了。
這有點像她雞肋的婚姻。她和丈夫之間,沒有太多愛,也沒有太多恨。丈夫不賭博、不酗酒、不打人、不出軌,郭靈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幸運。她想象過,如果要離婚,那就要有經(jīng)濟能力,但她找不到別的工作,直播又遲遲做不起來。這種感覺,就像一個扣系著一個扣,人生一層層嵌套著,沒有徹底明亮起來的可能。
圖/《請回答1988》
有的時候,做直播反而是一種出口,能讓她注意力轉(zhuǎn)移,讓她對丈夫沒有那么多期待,也不會只是想著暴雷的房子流淚,直播成了她生活里的一個寄托。
人的境遇總是那么復(fù)雜。面對著“綻放”的媽媽,霍冰變得矛盾,她擔(dān)心媽媽騙人和又被騙,但同時,她又常常主動給媽媽充值抖幣,100塊抖幣,夠媽媽用好幾天。
她選擇盡可能的包容,“母親做媽媽、女兒、妻子都無可挑剔,只有做自己這件事充滿缺憾”?;舯ㄟ^這種方式,希望媽媽能夠再保持快樂的狀態(tài)多一點。
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前,只能保持現(xiàn)狀。倔強的麗杉,離家出走之后還沒有回家,她在等待自己直播成功的那一天,能夠重新向丈夫證明自己。她并不想離婚,她記得夫妻之間的溫情時刻,最沒錢的時候,買不起菜,一家人吃了一冬天的豆腐和豆芽,每天只花1元錢,丈夫出門釣魚,讓孩子能有肉吃,兩個人一起支撐起家庭。
對于丈夫,她除了怨,還有想被看見的委屈。麗杉說,丈夫不是不看直播,他看美食、戶外,獨獨不看自己的,因為覺得她是在直播騙人。麗杉聽了難受:“我把別人都騙到直播間了,怎么騙不來你?”
而無論停止還是繼續(xù),一些改變徹底留下了。由于直播,郭靈的口頭禪變成了“對的”,每一句話的末端,她都會加上一句“對的”,好像是對鏡頭前的粉絲們的回應(yīng)。
圖 / 抖音截圖
直播間不允許沉默,麗杉因此習(xí)慣了一刻不停地說話。她現(xiàn)在會背很多貫口,一觸發(fā)關(guān)鍵詞,一些她特意抄錄過的直播金句就蹦跶出來,她所在的每一處,都變成了她的直播間:
“剛剛開播,剛剛上線,剛剛打開加號鍵……你傻傻地播,傻傻地學(xué),傻傻地掙他個幾百萬。你聰明地計,聰明地算,你聰明地算個靈光蛋……不管你是農(nóng)村人,不管你是城市人,不管你是寶媽、寶爸、寶爺爺、寶奶奶……你這些還需要聽嗎?”
(應(yīng)受訪者要求,本文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