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超絕鈍感力與讀空氣能力,哪個才是東亞社交必備?| 編輯部聊天室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超絕鈍感力與讀空氣能力,哪個才是東亞社交必備?| 編輯部聊天室

鈍感力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種生存策略,是有用的掩耳盜鈴。

148期主持人 | 潘文捷

整理 | 實習記者 陳璧君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著關于日本京都人說話陰陽怪氣的段子。比如網友說自己在京都的星巴克自習,店員每次都說:“為了考資格證學習,今天也辛苦了!歡迎下次再來呢!”京都當?shù)厝藚s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別再來了你個二貨。在京都,一個人說對方鋼琴彈得好,意思是你彈琴吵到我了。夸贊對方手表好看,也是提醒講話時間太久可以結束的意。 

其實,在中國也有很多需要察言觀色的場合,比如說俗稱的“領導夾菜我轉桌,領導聽牌我自摸”,就是不會讀空氣的典型,常常被冠以低情商、不會來事、沒眼力見兒。但另一方面,擁有超絕鈍感力似乎也是一件令當代網友羨慕的事情。例如完全沒有聽懂京都人的言下之意,反而既能自我感覺良好,也讓陰陽怪氣的人吃癟。

京都人講話繞圈委婉像是加密,而某些社會圈子也有自己的慣習,你是怎么理解讀空氣的能力的?會讀空氣意味著什么?國內很多流行讀物如《厚黑學》都是鉆研權術和人心,所以善于察言觀色是一種東亞美德嗎?

01 讀空氣與“高語境”東亞文化

尹清露:讀空氣本來是從日語過來的,就是「空気を読む」。我特地看了一下學日語的筆記,發(fā)現(xiàn)我在最開始學的時候就記了一些關于如何讀空氣的例子。比如一定要學會附和,別人說一句話,我就要說“原來是這樣”,“的確是這樣啊”。一定要是推定語氣,比如“我說的不一定對,我只是建議”。如果一個東西你還沒有吃,就說“看起來很好吃”,不把話說死,這樣即使錯了也不會覺得羞恥,因為日本有“恥文化”。

再比如萬事先道歉,先說謝謝/對不起,即使很冗長也必須講寒暄語。這可能跟讀空氣稍有區(qū)別,很像是現(xiàn)在國內社交媒體上流行的“語擦”,一句話后括號“不是/bushi”,類似于免責聲明,“我并沒有貶義的意思”。也有很多人批評這種做法,好像你不得不這樣,否則就會被別人杠。所以很會讀空氣,小心翼翼地推進對話,猜測對方的想法,有時候也像是對責任的逃避?一個需要大家都讀空氣、很小心翼翼才能說話的社會,真的是好的社會嗎?更直白一點,可能就像是面對皇帝的新衣,你不能去揭露他。

潘文捷:有人分析過為什么東亞國家需要讀空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認為,文化具有高語境和低語境的區(qū)別。高語境社會中人們經過多年文化熏陶,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價值觀念、信仰、民族心理,很多信息都蘊含在背景信息之中,就沒有必要明確表達出來,可以意會。低語境社會多半是科技、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國家,人們很少依賴于傳統(tǒng)或者習俗作為自己交流的準則?;魻栒J為中國、日本、阿拉伯等東方國家屬于高語境傳播社會,而美國、瑞典、德國等西方國家屬于低語境傳播社會,我們中國文化就強調“點到為止,心領神會”。

這讓我想起《西游記》里菩提老祖指點孫悟空,不也是在他的后腦勺上打了三下?那么含蓄,到底是誰能理解?但是孫悟空get到了。如果他完全沒理解菩提老祖的意思,是不是就沒有后續(xù)所有故事了呢?

林子人:我雖然不懂日語,但確實是在日本文化語境之內知道“讀空氣”這個詞的。日本社會非常強調讀空氣,也就是在社會交往中遵守某些不成文規(guī)定,與他人保持步調一致,特別是不要質疑和反抗權威,維護自己所在組織的體面,盡可能規(guī)避矛盾和沖突。幾年前我做過回顧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相關報道,讀了非常多文獻,對日本國民性格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日本及其歷史枷鎖》,日本筑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R·墨菲回顧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遺產,揭示了從江戶幕府到戰(zhàn)后日本政治格局中隱匿的歷史延續(xù)性,他認為正是這種歷史枷鎖造成了當代日本政治衰敗的局面。德川幕府給日本留下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政治遺產,其一是“政治權威神圣不可挑戰(zhàn)”的觀念,其二是對上絕對忠誠的武士精神衍生出的僵化官僚體制。

《日本及其歷史枷鎖》
[美] R.塔格特·墨菲 著 李朝津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1-02

作者認為當代日本的矛盾也可以追溯到江戶時期,即循規(guī)蹈矩與荒誕不經并存,社會責任與人情本能相悖。日本的制度形式和實際情況之間存在顯著差距,但日本人需要竭盡全力假裝看不見,甚至為此發(fā)明了一套專門的詞匯來描述這種矛盾。有一個詞翻譯成中文叫“建前”,是指為了社會和諧每個人都需要口頭維護的表象。另一個對應的詞叫“本音”,是指在美好表象之下無法與外人道的現(xiàn)實。在墨菲看來,這種制度慣性依然在支配日本社會的運作。比如理論上勞動者每周法定工作時間是40個小時,但是加班司空見慣,日本社會甚至發(fā)明了“過勞死”一詞。而在官方文件里不得不提及這一問題時,他們會用“無加班”這樣的委婉語。

日本的精英階層則非常懂得如何在不訴諸公開手段的情況下壓制意見。比如日本的新聞傳媒界,新聞的傳播由記者俱樂部掌控,俱樂部涵蓋了各個政府部門的主要信息來源。如果一個記者寫出了不符合要求的報道,那么他以及所在的媒體機構以后可能就得不到獨家新聞了。還有一個例子是,影視劇對企業(yè)、學校、官僚機構的描述基本都是正面的,只存在個別的害群之馬。

日本的組織在應對失敗方面是特別無力的,個人可以被譴責或犧牲,但組織是必須被維護,這在關于當代日本社會的紀實作品《巨浪下的小學》里也有所體現(xiàn)。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fā)海嘯之后,宮城縣石卷市的一所小學因疏散不利造成了師84人死亡,78名孩子中只有4人生還。政府官員一再掩蓋疏散措施的漏洞,把事件定性為意外,以此推卸學校和政府的責任,石卷市政府教育委員會里沒有一個人被解雇處罰或受正式批評。作者寫了這樣一段話:

“那是一種保護組織免遭外部攻擊的本能,面對無可辯駁的指責,個體縮成一團,躲在例行公事和官腔的保護傘下。教育委員會的成員都是當?shù)厣屏记诿愕哪心信?,但現(xiàn)在他們的面孔從事件中消失了。他們的忠誠是為了更崇高的事業(yè),遠比公共責任或個人尊嚴更崇高。為了保護組織聲譽免受進一步的損害,最重要的是保護其免受法律制裁?!?/span>

這可能就是日本社會中讀空氣最極端的一種情況,但是這些情況好像也不止在日本社會發(fā)生。

《巨浪下的小學》
[英]理查德·勞埃德·帕里 著 尹楠 譯
新經典文化·文匯出版社 2019-10

潘文捷:子人剛才提到了不能質疑和反抗權威,日本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根除,是不是因為二戰(zhàn)后最高權威天皇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美軍挑了一些戰(zhàn)犯作為整個組織的代表,我們看到現(xiàn)在日本社會也是這樣的,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后就有人上電視謝罪,但其實還保護了整個組織。

尹清露:我就子人說到的對于集團的保護和社會等級關系做一點補充。日本社會學家中根千枝寫過一本書《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講的就是日本社會的組織架構。日本的社會是一個タテ社會,也就是縱向的社會。她提到兩個概念,一個是資格,一個是場所。資格就是指我們有共同的經驗或能力,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得上話;而場所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某個位置,例如集團或家庭。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場所,但是比較弱化資格的縱向社會。

02 中式社交就像“讀心術”

潘文捷:中國人喜歡察言觀色也有悠久歷史,我們的語言中就蘊含了儒家的權力關系。比如外國人說grandparents,但是我們要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二者的親疏是不一樣的。counsin也分為表堂姐妹,他們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費孝通說西方社會是個人本位的,中國社會則是私人關系為主,分親疏遠近。但是人類學家閻云翔指出,這種差序格局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多維的結構,有等級差別,也有遠近親疏。所有人都在這樣一張蜘蛛網上,比外國要更加復雜。我之前采訪過一個老師,也說中國人愛看的不是推理故事,而是去盤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故事。

董子琪:我也想到了你的采訪,結論是中國推理在于權謀和人際關系,西方推理更在乎邏輯和謎團。外部的形式禮儀是中式社交訓練的一部分,甚至已經不是讀空氣,而是像孫悟空和菩提老祖之間一種通靈和讀心術。

很多時候都會說你要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扇绻娴膮⑼噶诉@些爛熟于心,是不是做事的本領也忘得差不多了?這兩者之間是互相矛盾抵觸的關系嗎?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會成為任何一種器皿,不會為任何具體的勞役或工作而塑形,即是說要成為完善的人,而非有具體目的的人——可是韋伯認為這也會造成對具體職能和技術的侵蝕。

我對國產劇里面的會議很感興趣,其他國家的劇集里就沒有這樣的現(xiàn)象。像《狂飆》《人民的名義》《理想之城》里面的會議都分為大會、小會、電話會議,級別形式不同,權謀也是有很多層次的,這變成了劇情的核心,也變成了劇中人物工作的全部內容,觀眾也很喜歡看其中的權謀和人際關系。

《理想之城》劇照

尹清露:文捷提到中國對于長輩的稱呼有很多種,把長輩或上級的名稱叫得非常的詳細,這可能也是縱向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你所屬的集團就是你的家庭,所以內外有別是重要的觀念。日本人發(fā)送商務郵件時,是發(fā)給公司內部同事,還是發(fā)給外部其他商社的人,語氣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這一點在英美國家是看不太到的。

潘文捷:剛才我們聊的是讀空氣,接下來讓我們談一談鈍感力?!垛g感力》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寫的書,在書里他告誡現(xiàn)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敏感。

尹清露:說到鈍感力,我想到一個日本動漫《迷宮飯》,男主角是一個完全不會讀空氣或人情世故、非常有鈍感力的人,一個反傳統(tǒng)的、英雄般的冒險者,他帶領自己的小隊去一個迷宮里探險,他完全不會讀空氣,但是對于怪物的特性卻非常清楚。動漫里還有一個男配角是PVP玩家,非常懂得人的心理。所以兩個人在一起時,男配角經常會因為主角的鈍感力而吃癟。這個動漫在日本大火,是不是意味著日本年輕人其實也在反思讀空氣的一些缺點?

鈍感力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種生存策略,或者說是一種有用的掩耳盜鈴??赡芪覀冃r候都要看長輩的意思說話,就會變得很敏感。我以前也是個敏感的小孩,我發(fā)現(xiàn),因為敏感而造成的后悔或尷尬會占據很多自己的精力,損失行動力。后來我學會屏蔽掉自己的情感,刻意忘記讓自己覺得尷尬的、屬于讀空氣范疇里的事情。國內社交媒體上很流行“鈍感力加屏蔽力”,也就是把不開心的事情刻意忘記,這是很重要的生存策略。另外一個生存策略是,不會讀空氣對于年輕人來說反而是好事,因為他們也不想參與到很復雜的職場人際關系里。裝傻就不用參與職場斗爭,是不是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呢?這也是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的一種做法吧。

《迷宮飯》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我想鈍感力其實是一種“以我為主”的心態(tài)。我們?yōu)槭裁磿]有鈍感力,為什么如此敏感?可能是因為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所以要對別人的一些看法做回應。我還讀過日本人寫的一本心理學書《被討厭的勇氣》,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里面有一句話是“你不要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要考慮我能給這個人什么”。以我為主跟被討厭的勇氣也是有關的,你不會因為覺得被討厭而害怕給予。

我很喜歡的一部美劇《殺死伊芙》里面的“小變態(tài)”,是一個有超絕鈍感力的人,要不然就不會變態(tài)到殺這么多人了。她的小拇指上戴著一個戒指,上面寫著“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what they think of me, but what I think of them.”(最重要的并不是別人怎么看我,而是我怎么看別人。)雖然稍微有一點點中二,但這也是一種心靈的訓練,如果一直想著這句話,自然而然就不會考慮讀空氣的事情了。
 

《殺死伊芙》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潘文捷:敏感,它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渡邊淳一這本《鈍感力》也遭到了一些批評,說這本書其實是厭女的。比如妻子因為嗅覺敏感就發(fā)現(xiàn)丈夫出軌了,渡邊淳一就總結,如果女性的嗅覺沒有那么靈敏,擁有鈍感力,那就可以不用發(fā)現(xiàn)丈夫出軌了。他還認為女性有鈍感力的一個例子是因為要生孩子,所以有充足的脂肪層,所以不怕痛、不怕出血,難產也不會死,就感覺很奇怪。其實有時候敏感不是缺點,鈍感力也不是優(yōu)點,比如說一對夫妻中妻子總是疑神疑鬼、歇斯底里,大家會說妻子是很敏感的人,但其實是因為丈夫之前做了一些值得她去敏感的事情。難道在這個時候要用鈍感力把它屏蔽掉嗎?這也很奇怪。

我自己的一個思考是,很多時候鈍感力是一種上位者的特權。就比如男性說感受不到女性的處境,領導說感覺不到底下員工真實的心態(tài),是因為他們不用去感受。很多人在勸分手時會說,你男朋友這樣對你,他也不去想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是面對他的女領導,他會這樣嗎?完全不會。渡邊淳一的問題就在于,他的話好像是對權力下位者說的,有一種助紂為孽的感覺。

《鈍感力》
[日] 渡邊淳一 著 李迎躍 譯
青島出版社 2018-1

尹清露:很多人是下位者,他也想有鈍感力,就有點像是網上流行的那句話“沒福硬享”。以前老一輩是沒苦硬吃,他其實不需要過于節(jié)儉了,但還是保留著節(jié)儉的習慣。現(xiàn)在是“沒福硬享”,比如說年輕人工資很低,吃不起大餐,但他可以在一碗螺螄粉里加很多肉腸、培根、雞爪、雞蛋等等,塑造一種非常豐盛的感覺。鈍感力是不是也類似呢?你這個位置按說不能有鈍感力,但是就是有了,你能拿我怎么樣呢?

林子人:我覺得一個社會越是缺什么,流行文化就越會宣揚什么,鈍感力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剛才清露說鈍感力可能是年輕人的自我保護手段,在職場語境里,年輕人對鈍感力的擁護其實是和所謂的“00后整頓職場”相關。很多人對這個現(xiàn)象抱有非常高的期待,但是當一個年輕人真的完全不顧及職場潛規(guī)則,領導說你不干有的是人來干,你要如何應對尤其是在就業(yè)形勢非常惡劣的情況下?所以我會覺得無論是鈍感力還是 “00后整頓職場”都是偽概念。

文捷剛才提到渡邊純一的《鈍感力》有一些厭女,而且更像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規(guī)訓,我完全同意。這其實也是羅斯·哈克曼的《情緒價值》的核心觀點,鈍感力也是情緒勞動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情緒價值》提出,女性在職業(yè)和個人生活中的角色一直是被固定的,她就是要作為一個照顧者、一個勸解者、一個傾聽者、一個共情者、一個從屬者。這種期待的指向背后反映的是權力的分配在一個等級制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或者廣義上的社會弱勢群體,需要為男性或者廣義上的社會優(yōu)勢群體付出情緒勞動。

《情緒價值》
[英]羅斯·哈克曼 著 徐航 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4-02

文捷舉的關于女性嗅覺的例子,其實就是在告訴你,身為一個妻子,你要容忍丈夫的行為,渡邊淳一只不過用了一個更加炫的新名詞去包裝了妻子在付出情緒勞動的事實。而且我采訪哈克曼的時候,我們倆都同意情緒勞動是整個社會的等級制能維持到現(xiàn)在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它也不僅僅只是在性別維度上體現(xiàn),而是在所有有上下之分的等級關系里面都有所體現(xiàn)。在職場中,女性、初級員工、少數(shù)族裔都會面臨這樣的壓力,就是不能有鈍感力,必須非常善于讀空氣才行,否則就很難在這個組織中生存下去。

03 呼吁敏感或鈍感,反映的都是對平等的訴求

潘文捷:前一陣子奧運會,打乒乓球的王楚欽止步男單16強,而孫穎莎晉級了女單16強。記者問孫穎莎,你作為搭檔會安慰王楚欽嗎?就好像作為女性,哪怕跟男性是完全平等的存在,也要體諒他的情緒。而孫穎莎完全表現(xiàn)出了鈍感力,她說我還要準備下一場比賽。當大家要求你有點眼力見,就意味著你被他們當做下位者,需要你去提供一些情緒價值。如果你沒有去做的話,這可能被視為挑戰(zhàn)了他們的權威。

但是我有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天生就很敏感,但是大家要求他鈍感一點,或者一個人天生就是很鈍感的,但是被要求有點眼力見,那這個時候到底該怎么辦?

尹清露: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如果你天生鈍感,但是你被要求對人際關系敏感,可以模擬“偽人”,就是你其實是一個機器人,然后每天假裝自己是人類。比如說沒有下雨,但是打著雨傘在外面走,就像是“偽人”暴露了自己的bug。很多網友會自認是“偽人”,他們觀察模仿他們眼中真正的人類是怎樣做的。

董子琪:我一直琢磨,人的聰明是分很多種的,有一種就是模仿能力特別強,包括人際關系看得很快學得很透,立刻就能應用??墒怯械臅r候會有點懷疑,這種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跟自我的追求的關系是什么?真的有助于個人的完善嗎?能夠體現(xiàn)自己本來的樣子嗎?如果聰明和敏感讓一個人越來越偏移自己的本性,那學習的意義是什么?可能能得到很多好處。好像很多人是不問目的的,也能得到一種學習的快感。 

潘文捷:我小時候對性騷擾鈍感,過了一兩年我才get到,他是不是在性騷擾?但是如果學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就會不一樣,現(xiàn)在的我就能很敏銳地理解這是一個騷擾事件。我覺得這和女性主義知識的學習是有關系的,因為我們一直都在這個社會中,就好像魚在水里,很容易感受不到水的存在。敏銳或者說讀空氣的能力是需要不斷培訓的,這跟人的知識結構有一定關系。比如有的人很擅長厚黑學,可能就是長期鉆研的結果。 

董子琪:飯桌上的笑話有一類是黃色笑話,這種時候女性的處境是很尷尬的。你也許是很敏感的,但是為了表現(xiàn)得有禮儀,你就被強制性要求有鈍感力。這可能就是他們想要的效果,讓你既敏感又有鈍感力。

尹清露:現(xiàn)在有的女生會反擊,比如說男的在大街上帶有凝視地看自己,就用一種由內而外鄙夷的心情看著那個男的。這類似于在心理上強行讓自己占據高位,然后去鄙夷他。但是結合剛剛大家說的,這也是一種劍走偏鋒,不得不“出其制勝”地對待騷擾或權力,但這本身是不合理的。

林子人:無論是倡導有鈍感力還是越來越敏感,它背后反映的都是對平等的訴求?!睹舾信c自我》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人類文明的進程其實就伴隨著人們對自我日益增強的懲戒和敏感化。出現(xiàn)這個情況的原因是人們越來越無法容忍社會不平等了。人類社會從前現(xiàn)代進化到現(xiàn)代社會,其實就是整個政治經濟社會結構一步一步消除制度性不平等而發(fā)展出來的。 

《敏感與自我》
[德]斯文婭·弗拉斯珀勒 著  許一諾 包向飛 譯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23-4

比如整個貴族體制的破產和民主制度的建立,都是在一步步強調,一個社會中所有人在法理上都是平等的。只不過平等真的很難做到,我們到現(xiàn)在也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承認任何一個社會是完全平等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理念,也可以說是一個烏托邦,但是我們在追尋它。

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弱勢群體現(xiàn)在變得越來越敏感,比如越來越多的人會批評影視作品里存在的男性凝視和厭女,倒推到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不會出現(xiàn)這種意識。這恰恰是因為女性群體越來越敏感了,越來越不想有這種鈍感力了,才會提出這種訴求。當訴求越來越多的時候,是不是會給上位者或者說社會中的掌權者造成一種改變的壓力?我覺得是會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呼吁敏感是挺有必要的。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超絕鈍感力與讀空氣能力,哪個才是東亞社交必備?| 編輯部聊天室

鈍感力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種生存策略,是有用的掩耳盜鈴。

148期主持人 | 潘文捷

整理 | 實習記者 陳璧君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著關于日本京都人說話陰陽怪氣的段子。比如網友說自己在京都的星巴克自習,店員每次都說:“為了考資格證學習,今天也辛苦了!歡迎下次再來呢”京都當?shù)厝藚s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別再來了你個二貨。在京都,一個人說對方鋼琴彈得好,意思是你彈琴吵到我了。夸贊對方手表好看,也是提醒講話時間太久可以結束的意。 

其實,在中國也有很多需要察言觀色的場合,比如說俗稱的“領導夾菜我轉桌,領導聽牌我自摸”,就是不會讀空氣的典型,常常被冠以低情商、不會來事、沒眼力見兒。但另一方面,擁有超絕鈍感力似乎也是一件令當代網友羨慕的事情。例如完全沒有聽懂京都人的言下之意,反而既能自我感覺良好,也讓陰陽怪氣的人吃癟。

京都人講話繞圈委婉像是加密,而某些社會圈子也有自己的慣習,你是怎么理解讀空氣的能力的?會讀空氣意味著什么?國內很多流行讀物如《厚黑學》都是鉆研權術和人心,所以善于察言觀色是一種東亞美德嗎?

01 讀空氣與“高語境”東亞文化

尹清露:讀空氣本來是從日語過來的,就是「空気を読む」。我特地看了一下學日語的筆記,發(fā)現(xiàn)我在最開始學的時候就記了一些關于如何讀空氣的例子。比如一定要學會附和,別人說一句話,我就要說“原來是這樣”,“的確是這樣啊”。一定要是推定語氣,比如“我說的不一定對,我只是建議”。如果一個東西你還沒有吃,就說“看起來很好吃”,不把話說死,這樣即使錯了也不會覺得羞恥,因為日本有“恥文化”。

再比如萬事先道歉,先說謝謝/對不起,即使很冗長也必須講寒暄語。這可能跟讀空氣稍有區(qū)別,很像是現(xiàn)在國內社交媒體上流行的“語擦”,一句話后括號“不是/bushi”,類似于免責聲明,“我并沒有貶義的意思”。也有很多人批評這種做法,好像你不得不這樣,否則就會被別人杠。所以很會讀空氣,小心翼翼地推進對話,猜測對方的想法,有時候也像是對責任的逃避?一個需要大家都讀空氣、很小心翼翼才能說話的社會,真的是好的社會嗎?更直白一點,可能就像是面對皇帝的新衣,你不能去揭露他。

潘文捷:有人分析過為什么東亞國家需要讀空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認為,文化具有高語境和低語境的區(qū)別。高語境社會中人們經過多年文化熏陶,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價值觀念、信仰、民族心理,很多信息都蘊含在背景信息之中,就沒有必要明確表達出來,可以意會。低語境社會多半是科技、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國家,人們很少依賴于傳統(tǒng)或者習俗作為自己交流的準則?;魻栒J為中國、日本、阿拉伯等東方國家屬于高語境傳播社會,而美國、瑞典、德國等西方國家屬于低語境傳播社會,我們中國文化就強調“點到為止,心領神會”。

這讓我想起《西游記》里菩提老祖指點孫悟空,不也是在他的后腦勺上打了三下?那么含蓄,到底是誰能理解?但是孫悟空get到了。如果他完全沒理解菩提老祖的意思,是不是就沒有后續(xù)所有故事了呢?

林子人:我雖然不懂日語,但確實是在日本文化語境之內知道“讀空氣”這個詞的。日本社會非常強調讀空氣,也就是在社會交往中遵守某些不成文規(guī)定,與他人保持步調一致,特別是不要質疑和反抗權威,維護自己所在組織的體面,盡可能規(guī)避矛盾和沖突。幾年前我做過回顧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相關報道,讀了非常多文獻,對日本國民性格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日本及其歷史枷鎖》,日本筑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R·墨菲回顧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遺產,揭示了從江戶幕府到戰(zhàn)后日本政治格局中隱匿的歷史延續(xù)性,他認為正是這種歷史枷鎖造成了當代日本政治衰敗的局面。德川幕府給日本留下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政治遺產,其一是“政治權威神圣不可挑戰(zhàn)”的觀念,其二是對上絕對忠誠的武士精神衍生出的僵化官僚體制。

《日本及其歷史枷鎖》
[美] R.塔格特·墨菲 著 李朝津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1-02

作者認為當代日本的矛盾也可以追溯到江戶時期,即循規(guī)蹈矩與荒誕不經并存,社會責任與人情本能相悖。日本的制度形式和實際情況之間存在顯著差距,但日本人需要竭盡全力假裝看不見,甚至為此發(fā)明了一套專門的詞匯來描述這種矛盾。有一個詞翻譯成中文叫“建前”,是指為了社會和諧每個人都需要口頭維護的表象。另一個對應的詞叫“本音”,是指在美好表象之下無法與外人道的現(xiàn)實。在墨菲看來,這種制度慣性依然在支配日本社會的運作。比如理論上勞動者每周法定工作時間是40個小時,但是加班司空見慣,日本社會甚至發(fā)明了“過勞死”一詞。而在官方文件里不得不提及這一問題時,他們會用“無加班”這樣的委婉語。

日本的精英階層則非常懂得如何在不訴諸公開手段的情況下壓制意見。比如日本的新聞傳媒界,新聞的傳播由記者俱樂部掌控,俱樂部涵蓋了各個政府部門的主要信息來源。如果一個記者寫出了不符合要求的報道,那么他以及所在的媒體機構以后可能就得不到獨家新聞了。還有一個例子是,影視劇對企業(yè)、學校、官僚機構的描述基本都是正面的,只存在個別的害群之馬。

日本的組織在應對失敗方面是特別無力的,個人可以被譴責或犧牲,但組織是必須被維護這在關于當代日本社會的紀實作品《巨浪下的小學》里也有所體現(xiàn)。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fā)海嘯之后,宮城縣石卷市的一所小學因疏散不利造成了師84人死亡,78名孩子中只有4人生還。政府官員一再掩蓋疏散措施的漏洞,把事件定性為意外,以此推卸學校和政府的責任,石卷市政府教育委員會里沒有一個人被解雇處罰或受正式批評。作者寫了這樣一段話:

“那是一種保護組織免遭外部攻擊的本能,面對無可辯駁的指責,個體縮成一團,躲在例行公事和官腔的保護傘下。教育委員會的成員都是當?shù)厣屏记诿愕哪心信?,但現(xiàn)在他們的面孔從事件中消失了。他們的忠誠是為了更崇高的事業(yè),遠比公共責任或個人尊嚴更崇高。為了保護組織聲譽免受進一步的損害,最重要的是保護其免受法律制裁?!?/span>

這可能就是日本社會中讀空氣最極端的一種情況,但是這些情況好像也不止在日本社會發(fā)生。

《巨浪下的小學》
[英]理查德·勞埃德·帕里 著 尹楠 譯
新經典文化·文匯出版社 2019-10

潘文捷:子人剛才提到了不能質疑和反抗權威,日本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根除,是不是因為二戰(zhàn)后最高權威天皇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美軍挑了一些戰(zhàn)犯作為整個組織的代表,我們看到現(xiàn)在日本社會也是這樣的,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后就有人上電視謝罪,但其實還保護了整個組織。

尹清露:我就子人說到的對于集團的保護和社會等級關系做一點補充。日本社會學家中根千枝寫過一本書《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講的就是日本社會的組織架構。日本的社會是一個タテ社會,也就是縱向的社會。她提到兩個概念,一個是資格,一個是場所。資格就是指我們有共同的經驗或能力,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得上話;而場所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某個位置,例如集團或家庭。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場所,但是比較弱化資格的縱向社會。

02 中式社交就像“讀心術”

潘文捷:中國人喜歡察言觀色也有悠久歷史,我們的語言中就蘊含了儒家的權力關系。比如外國人說grandparents,但是我們要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二者的親疏是不一樣的。counsin也分為表堂姐妹,他們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費孝通說西方社會是個人本位的,中國社會則是私人關系為主,分親疏遠近。但是人類學家閻云翔指出,這種差序格局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多維的結構,有等級差別,也有遠近親疏。所有人都在這樣一張蜘蛛網上,比外國要更加復雜。我之前采訪過一個老師也說中國人愛看的不是推理故事,而是去盤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故事。

董子琪:我也想到了你的采訪,結論是中國推理在于權謀和人際關系,西方推理更在乎邏輯和謎團。外部的形式禮儀是中式社交訓練的一部分,甚至已經不是讀空氣,而是像孫悟空和菩提老祖之間一種通靈和讀心術。

很多時候都會說你要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扇绻娴膮⑼噶诉@些爛熟于心,是不是做事的本領也忘得差不多了?這兩者之間是互相矛盾抵觸的關系嗎?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會成為任何一種器皿,不會為任何具體的勞役或工作而塑形,即是說要成為完善的人,而非有具體目的的人——可是韋伯認為這也會造成對具體職能和技術的侵蝕。

我對國產劇里面的會議很感興趣,其他國家的劇集里就沒有這樣的現(xiàn)象。像《狂飆》《人民的名義》《理想之城》里面的會議都分為大會、小會、電話會議,級別形式不同,權謀也是有很多層次的,這變成了劇情的核心,也變成了劇中人物工作的全部內容,觀眾也很喜歡看其中的權謀和人際關系。

《理想之城》劇照

尹清露:文捷提到中國對于長輩的稱呼有很多種,把長輩或上級的名稱叫得非常的詳細,這可能也是縱向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你所屬的集團就是你的家庭,所以內外有別是重要的觀念。日本人發(fā)送商務郵件時,是發(fā)給公司內部同事,還是發(fā)給外部其他商社的人,語氣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這一點在英美國家是看不太到的。

潘文捷:剛才我們聊的是讀空氣,接下來讓我們談一談鈍感力?!垛g感力》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寫的書,在書里他告誡現(xiàn)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敏感。

尹清露:說到鈍感力,我想到一個日本動漫《迷宮飯》,男主角是一個完全不會讀空氣或人情世故、非常有鈍感力的人,一個反傳統(tǒng)的、英雄般的冒險者,他帶領自己的小隊去一個迷宮里探險,他完全不會讀空氣,但是對于怪物的特性卻非常清楚。動漫里還有一個男配角是PVP玩家,非常懂得人的心理。所以兩個人在一起時,男配角經常會因為主角的鈍感力而吃癟。這個動漫在日本大火,是不是意味著日本年輕人其實也在反思讀空氣的一些缺點?

鈍感力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種生存策略,或者說是一種有用的掩耳盜鈴。可能我們小時候都要看長輩的意思說話,就會變得很敏感。我以前也是個敏感的小孩,我發(fā)現(xiàn),因為敏感而造成的后悔或尷尬會占據很多自己的精力,損失行動力。后來我學會屏蔽掉自己的情感,刻意忘記讓自己覺得尷尬的、屬于讀空氣范疇里的事情。國內社交媒體上很流行“鈍感力加屏蔽力”,也就是把不開心的事情刻意忘記,這是很重要的生存策略。另外一個生存策略是,不會讀空氣對于年輕人來說反而是好事,因為他們也不想參與到很復雜的職場人際關系里。裝傻就不用參與職場斗爭,是不是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呢?這也是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的一種做法吧

《迷宮飯》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我想鈍感力其實是一種“以我為主”的心態(tài)。我們?yōu)槭裁磿]有鈍感力,為什么如此敏感?可能是因為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所以要對別人的一些看法做回應。我還讀過日本人寫的一本心理學書《被討厭的勇氣》,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里面有一句話是“你不要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要考慮我能給這個人什么”。以我為主跟被討厭的勇氣也是有關的,你不會因為覺得被討厭而害怕給予。

我很喜歡的一部美劇《殺死伊芙》里面的“小變態(tài)”,是一個有超絕鈍感力的人,要不然就不會變態(tài)到殺這么多人了。她的小拇指上戴著一個戒指,上面寫著“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what they think of me, but what I think of them.”(最重要的并不是別人怎么看我,而是我怎么看別人。)雖然稍微有一點點中二,但這也是一種心靈的訓練,如果一直想著這句話,自然而然就不會考慮讀空氣的事情了。
 

《殺死伊芙》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潘文捷:敏感,它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渡邊淳一這本《鈍感力》也遭到了一些批評,說這本書其實是厭女的。比如妻子因為嗅覺敏感就發(fā)現(xiàn)丈夫出軌了,渡邊淳一就總結,如果女性的嗅覺沒有那么靈敏,擁有鈍感力,那就可以不用發(fā)現(xiàn)丈夫出軌了。他還認為女性有鈍感力的一個例子是因為要生孩子,所以有充足的脂肪層,所以不怕痛、不怕出血,難產也不會死,就感覺很奇怪。其實有時候敏感不是缺點,鈍感力也不是優(yōu)點,比如說一對夫妻中妻子總是疑神疑鬼、歇斯底里,大家會說妻子是很敏感的人,但其實是因為丈夫之前做了一些值得她去敏感的事情。難道在這個時候要用鈍感力把它屏蔽掉嗎?這也很奇怪。

我自己的一個思考是,很多時候鈍感力是一種上位者的特權。就比如男性說感受不到女性的處境,領導說感覺不到底下員工真實的心態(tài),是因為他們不用去感受。很多人在勸分手時會說,你男朋友這樣對你,他也不去想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是面對他的女領導,他會這樣嗎?完全不會。渡邊淳一的問題就在于,他的話好像是對權力下位者說的,有一種助紂為孽的感覺。

《鈍感力》
[日] 渡邊淳一 著 李迎躍 譯
青島出版社 2018-1

尹清露:很多人是下位者,他也想有鈍感力,就有點像是網上流行的那句話“沒福硬享”。以前老一輩是沒苦硬吃,他其實不需要過于節(jié)儉了,但還是保留著節(jié)儉的習慣?,F(xiàn)在是“沒福硬享”,比如說年輕人工資很低,吃不起大餐,但他可以在一碗螺螄粉里加很多肉腸、培根、雞爪、雞蛋等等,塑造一種非常豐盛的感覺。鈍感力是不是也類似呢?你這個位置按說不能有鈍感力,但是就是有了,你能拿我怎么樣呢?

林子人:我覺得一個社會越是缺什么,流行文化就越會宣揚什么,鈍感力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剛才清露說鈍感力可能是年輕人的自我保護手段,在職場語境里,年輕人對鈍感力的擁護其實是和所謂的“00后整頓職場”相關。很多人對這個現(xiàn)象抱有非常高的期待,但是當一個年輕人真的完全不顧及職場潛規(guī)則,領導說你不干有的是人來干,你要如何應對,尤其是在就業(yè)形勢非常惡劣的情況下?所以我會覺得無論是鈍感力還是 “00后整頓職場”都是偽概念。

文捷剛才提到渡邊純一的《鈍感力》有一些厭女,而且更像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規(guī)訓,我完全同意。這其實也是羅斯·哈克曼的《情緒價值》的核心觀點,鈍感力也是情緒勞動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肚榫w價值》提出,女性在職業(yè)和個人生活中的角色一直是被固定的,她就是要作為一個照顧者、一個勸解者、一個傾聽者、一個共情者、一個從屬者。這種期待的指向背后反映的是權力的分配在一個等級制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或者廣義上的社會弱勢群體,需要為男性或者廣義上的社會優(yōu)勢群體付出情緒勞動。

《情緒價值》
[英]羅斯·哈克曼 著 徐航 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4-02

文捷舉的關于女性嗅覺的例子,其實就是在告訴你,身為一個妻子,你要容忍丈夫的行為,渡邊淳一只不過用了一個更加炫的新名詞去包裝了妻子在付出情緒勞動的事實。而且我采訪哈克曼的時候,我們倆都同意情緒勞動是整個社會的等級制能維持到現(xiàn)在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它也不僅僅只是在性別維度上體現(xiàn),而是在所有有上下之分的等級關系里面都有所體現(xiàn)。在職場中,女性、初級員工、少數(shù)族裔都會面臨這樣的壓力,就是不能有鈍感力,必須非常善于讀空氣才行,否則就很難在這個組織中生存下去。

03 呼吁敏感或鈍感,反映的都是對平等的訴求

潘文捷:前一陣子奧運會,打乒乓球的王楚欽止步男單16強,而孫穎莎晉級了女單16強。記者問孫穎莎,你作為搭檔會安慰王楚欽嗎?就好像作為女性,哪怕跟男性是完全平等的存在,也要體諒他的情緒。而孫穎莎完全表現(xiàn)出了鈍感力,她說我還要準備下一場比賽。當大家要求你有點眼力見,就意味著你被他們當做下位者,需要你去提供一些情緒價值。如果你沒有去做的話,這可能被視為挑戰(zhàn)了他們的權威。

但是我有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天生就很敏感,但是大家要求他鈍感一點,或者一個人天生就是很鈍感的,但是被要求有點眼力見,那這個時候到底該怎么辦?

尹清露: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如果你天生鈍感,但是你被要求對人際關系敏感,可以模擬“偽人”,就是你其實是一個機器人,然后每天假裝自己是人類。比如說沒有下雨,但是打著雨傘在外面走,就像是“偽人”暴露了自己的bug。很多網友會自認是“偽人”,他們觀察模仿他們眼中真正的人類是怎樣做的。

董子琪:我一直琢磨,人的聰明是分很多種的,有一種就是模仿能力特別強,包括人際關系看得很快學得很透,立刻就能應用。可是有的時候會有點懷疑,這種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跟自我的追求的關系是什么?真的有助于個人的完善嗎?能夠體現(xiàn)自己本來的樣子嗎?如果聰明和敏感讓一個人越來越偏移自己的本性,那學習的意義是什么?可能能得到很多好處。好像很多人是不問目的的,也能得到一種學習的快感。 

潘文捷:我小時候對性騷擾鈍感,過了一兩年我才get到,他是不是在性騷擾?但是如果學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就會不一樣,現(xiàn)在的我就能很敏銳地理解這是一個騷擾事件。我覺得這和女性主義知識的學習是有關系的,因為我們一直都在這個社會中,就好像魚在水里,很容易感受不到水的存在。敏銳或者說讀空氣的能力是需要不斷培訓的,這跟人的知識結構有一定關系。比如有的人很擅長厚黑學,可能就是長期鉆研的結果。 

董子琪:飯桌上的笑話有一類是黃色笑話,這種時候女性的處境是很尷尬的。你也許是很敏感的,但是為了表現(xiàn)得有禮儀,你就被強制性要求有鈍感力。這可能就是他們想要的效果,讓你既敏感又有鈍感力。

尹清露:現(xiàn)在有的女生會反擊,比如說男的在大街上帶有凝視地看自己,就用一種由內而外鄙夷的心情看著那個男的。這類似于在心理上強行讓自己占據高位,然后去鄙夷他。但是結合剛剛大家說的,這也是一種劍走偏鋒,不得不“出其制勝”地對待騷擾或權力,但這本身是不合理的。

林子人:無論是倡導有鈍感力還是越來越敏感,它背后反映的都是對平等的訴求?!睹舾信c自我》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人類文明的進程其實就伴隨著人們對自我日益增強的懲戒和敏感化。出現(xiàn)這個情況的原因是人們越來越無法容忍社會不平等了。人類社會從前現(xiàn)代進化到現(xiàn)代社會,其實就是整個政治經濟社會結構一步一步消除制度性不平等而發(fā)展出來的。 

《敏感與自我》
[德]斯文婭·弗拉斯珀勒 著  許一諾 包向飛 譯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23-4

比如整個貴族體制的破產和民主制度的建立,都是在一步步強調,一個社會中所有人在法理上都是平等的。只不過平等真的很難做到,我們到現(xiàn)在也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承認任何一個社會是完全平等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理念,也可以說是一個烏托邦,但是我們在追尋它。

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弱勢群體現(xiàn)在變得越來越敏感,比如越來越多的人會批評影視作品里存在的男性凝視和厭女,倒推到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不會出現(xiàn)這種意識。這恰恰是因為女性群體越來越敏感了,越來越不想有這種鈍感力了,才會提出這種訴求。當訴求越來越多的時候,是不是會給上位者或者說社會中的掌權者造成一種改變的壓力?我覺得是會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呼吁敏感是挺有必要的。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