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跨過野蠻生長的直播電商下一步該走向何方?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跨過野蠻生長的直播電商下一步該走向何方?

直播電商未來趨勢和新機遇在哪里?

文|袁國寶

本文概述

又是新一年的315消費者維權日,今年我們也推出了315財經探秘專題。電商直播最近兩年可以說是經歷了一波野蠻生長,隨之而引發(fā)的各種投訴維權事件也頻頻被爆料。直播電商現如今在經過一次“行業(yè)大洗刷”后,也開始趨于規(guī)范化。

1、直播電商如何崛起的?

2、各電商平臺之間的優(yōu)劣勢?

3、國家近年出臺了哪些行業(yè)政策?

4、未來趨勢和新機遇在哪里?

井噴式崛起的電商直播

去年年底,直播電商界刮起了一陣“龍卷風”,這場大洗刷讓行業(yè)內的主播們人人自危。

頭部主播因稅務問題慘遭封殺,李佳琦、羅永浩、烈兒寶貝、陳潔kiki等多位主播也被點名整改。

這在行業(yè)內或許是一個標志性的節(jié)點,意味著電商直播界瘋狂的野蠻生長時代已去,開始翻向另一個新篇章。

但回頭看直播與電商相結合的這一場“完美邂逅”,從全局觀來看,的確也推動了整個電商行業(yè)的多元化發(fā)展。

電商直播的最早玩家,其實還屬頭部電商平臺淘寶。

2016年5月,“淘寶直播”功能正式上線,打響了直播電商購物的第一聲槍響。

而當時美妝組的李佳琦,也是實力驚人,“口紅一哥”的形象也逐漸深入人心。

而另一邊,以抖音和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也發(fā)現了商機,開始加速培養(yǎng)平臺的“流量主播”。

2018年8月,辛巴選擇深扎快手平臺,并且開啟了第一場直播,憑借著自家工廠強大的成本優(yōu)勢,最終棉密碼衛(wèi)生巾賣了12萬元的銷量。

背負6億元債務的羅永浩,則在抖音3小時帶貨1.1億元。

這個時期,一些眼光快準狠的MCN和網紅也紛紛進入直播電商界試水,賽道逐漸擁擠。

到了2020年,直播電商在特殊的疫情大環(huán)境下,猶如神助攻,迎來爆炸式增長。

直播電商開始躋身于主流賣貨渠道,當然也被打上了“賺快錢”、“暴利”、“低價”等刻板標簽。

疫情期間,線下消費方式受限制,加上消費者對網購本身有極大的需求。而另一邊,實體商家們迫于疫情期間的生存困境,也開始寄希望于直播帶貨來挽救銷量。

而直播能讓消費者“身臨其境”的商品展現方式,以及主播強烈的代入感、優(yōu)惠福利等優(yōu)勢,對于電商購物有著天生的神助攻。

這也容易讓消費者們沖動型消費,為之沉迷和瘋狂,開啟不可自拔的剁手購物模式。

艾瑞咨詢發(fā)布的《中國直播電商行業(yè)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行業(yè)主播人數已經達到123.4萬人。

主播、明星、網紅、品牌商家、MCN、服務商等紛紛入場,準備大干一場。

明星們本身自帶熱點,做直播帶貨天然就有優(yōu)勢,所以也跑來湊熱鬧。具相關數據,2020年中國演藝界有99.5%的明星都走入了直播間。

李湘、楊冪、劉濤、謝霆鋒、汪涵等大腕明星親自上陣,給各個平臺賺足了流量。淘寶還曾經發(fā)布了“直播啟明星計劃”,有超過100名明星入駐淘寶直播。

以企業(yè)品牌的良好形象來做背書,企業(yè)家IP們也自帶光環(huán)加入進來造勢。

格力董明珠、百度李彥宏、小米雷軍都是典型的例子,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為銷量只求品牌曝光,以及能引發(fā)輿論曝光,或許是他們的真實初衷。

MCN也逐漸深入后端供應鏈,猛攻直播代運營,順勢孵化各種自有品牌。

紅利之下,各方會戰(zhàn),打得火熱。

平臺之間,必有一戰(zhàn)

隨著直播電商的逐漸成熟,淘寶、抖音、快手這三大平臺成鼎立之勢,其他的諸如京東、小紅書、微信、B站、蘑菇街、聚劃算、1688、拼多多、百度等平臺也開啟了直播帶貨功能。

平臺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大,開始著手培養(yǎng)與平臺綁定的“當家花旦”來進行大比拼。

尤其是平臺孵化的頭部主播們自帶流量光環(huán),不僅能高銷量帶貨,還能為品牌進行一波強有力的背書,成為品牌商們的首選。

比如只要能給自己產品貼上“薇婭推薦同款”、“李佳琦推薦同款”、“羅永浩推薦同款”等標簽,品牌們不惜高價投入,一“坑位”難求。

尤其是一些新品牌想要打造爆款,只有經過這樣的“權威認證”,才能快速積累口碑,一夜爆紅也不是沒有可能。

據鳳凰網電商研究院相關數據,2020年,淘寶直播帶貨GMV同比爆漲300%,達到4300億元,抖音彎道超越快手,GMV總額達到1340億元,約為快手的2倍,快手直播電商GMV為620億元。

那么,這三大行業(yè)巨頭,綜合來看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淘寶直播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也是當年首先開啟直播電商模式的先行者。

淘系生態(tài)直播平臺,均屬于阿里巴巴集團,在本質上是以“購物”為場景的電商平臺,旗下有淘寶網、天貓網、阿里巴巴1668網、聚劃算等矩陣。

2020年3月31日,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發(fā)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顯示,使用淘寶直播的消費者達到68.5%,屬于是所有直播電商平臺里占比最高的。

淘系直播生態(tài)的優(yōu)勢在于,有著多年積累來的強大客流,且有著極強的消費目的和意愿,回頭率、復購率也比較高。

完善的生態(tài)和服務體系,以及龐大的商家資源,也讓消費者對平臺更加信任。

但是電商類平臺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在內容營銷方面稍遜色一些,且流量更為封閉,不如抖音這類短視頻平臺的趣味性足。

淘系帶貨主播除了部分頭部主播以外,更多的是以在店鋪基礎上搭建品牌直播間,但是會缺乏像人物IP那樣鮮明的個性化,以及與粉絲的高粘度情感鏈接。

而反觀抖音和快手,優(yōu)勢與劣勢參半,它們本質上是生產內容的短視頻娛樂平臺。

抖音和快手靠做短視頻起家,而直播電商也屬于視頻展現范疇,在短視頻平臺做電商直播因此也毫無違和感。

從小店到小黃車,短視頻平臺不斷迭代,快速搭建起了電商購物功能。

到2021年的6月18日,字節(jié)跳動更是成立了電商一級業(yè)務部門,正式發(fā)布“抖音電商”品牌,10月9日抖音直播間正式封禁外部鏈接,開啟電商閉環(huán)。

抖音的一系列操作,明顯開始從“合作”變成“排外”,想要打造自身平臺流量護城河的野心逐漸凸顯。

快手也是動作不斷,推出好物聯(lián)盟、磁力聚星之外,還開始重視公私域流量分配問題。

不過,隨著抖音和快手在電商直播賽道的一陣狂奔,也留下了諸多行業(yè)詬病。

抖音和快手本身的娛樂屬性,雖然增加了直播的趣味互動性,但是也會讓消費者缺乏安全感,對產品質量產生疑慮。

還有就是平臺在做內容與廣告營銷之間必然會出現矛盾,是一場利益權衡的博弈,這是抖音和快手主播們需要去慎重考慮的。

只有長期的優(yōu)質內容產出,并且與粉絲建立信任的基礎上,他們才愿意為主播們的帶貨而買單,一旦過于營銷,將會透支粉絲們的信任。

眾多小主播、素人紛紛入圈,但是他們的帶貨專業(yè)能力參差不齊,各路主播“翻車”一度成為常態(tài)。

翻車不斷,帶貨全靠“忽悠”?

直播電商逐漸成為主流的購物渠道,但是一路的爭議也不小。

走太快,的確更容易栽跟頭。

主播們這些年毫無忌憚,只看銷量是否日益上漲,裝票子的袋子是否越來越鼓,推著直播電商快速膨脹,一路封神為“暴利行業(yè)”。

泡沫經濟越來越嚴重, 比如之前吳曉波“60萬坑位費帶貨15罐奶粉”事件震驚全網。

高價坑位、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問題頻繁,直播電商的缺點開始逐漸暴露出來。

比如備受爭議的辛巴,快手帶貨一把手,之前單場帶貨紀錄達20.39億元,但是卻和快手平臺的關系日益緊張起來。

2020年11月的燕窩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帶貨的燕窩產品經檢測存在夸大宣傳、燕窩成分不足等問題,遭平臺封禁。

還有“全能選手”羅永浩,在2021年5月13日因為假羊毛衫事件發(fā)文道歉,并承諾三倍賠償。

電商直播通常是將主播、品牌方、平臺,甚至是背后的MCN,各路資源整合串聯(lián)在一起,是綁在一條船上的。

一旦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紕漏,必將影響各方的利益和口碑。

直播電商行業(yè)在夸張的營銷氛圍之下,已演變成了翻版的“瘋狂電視購物”。

有的直播間更是像在耍猴戲,簡單粗暴的叫賣、制造緊張感、撿大便宜似的折扣,主播們雷同的氣氛話術讓消費者們逐漸疲軟。

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發(fā)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報告》顯示,一些主播帶貨時夸大宣傳、引導消費者私下交易,部分消費者遭遇假冒偽劣商品、售后服務難保障情況。

能忽悠一次兩次,卻不可能長期騙下去,消費者們越來越不好忽悠。

在一些直播間慣性忽悠還沒緩過神來時,消費者卻憑借長期的傳統(tǒng)購物習慣,將維權意識遷移到了電商直播平臺。

一言不合就投訴維權,貨不對板、質量不佳、以次充好、夸大宣傳能等問題,也成為用戶投訴維權的高頻詞。

雖然維權意識增強,但是由于直播電商行業(yè)畢竟是一個新興的產物,相關平臺的規(guī)則并不像傳統(tǒng)的電商購物那樣成熟,相對應的法律法規(guī)前幾年也沒有出臺,“有法可依”成為消費者維權時急需的依靠。

曾經靠“忽悠”成為暴利行業(yè)的電商直播,現在已經忽悠不動了。

洗牌加速,未來如何取勝?

電商直播行業(yè)加速洗牌,也迎來了新的變革及政策,這看似是一場人人自危的“大洗劫”。

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是整個行業(yè)的新機遇。

下半場,行業(yè)監(jiān)管將會越來越嚴格,對于平臺、主播、品牌方、MCN服務商等綜合實力,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單純的野蠻爆單時代已經過去,如今的行業(yè)生態(tài)與消費者滿意度將會強有力的捆綁在一起,而不僅僅看銷量數字。

國家出手管理,平臺自查自省,相關法律政策也應運而生。

比如中國廣告協(xié)會關于《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guī)范》、以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于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和《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以及其他相應政策的出臺。

并在這些細節(jié)上做了進一步監(jiān)管:

  • 要求嚴打利用直播帶貨、博主網紅等刷單炒信;
  • 要求實行實名制并禁止未成年人打賞;
  • 要求其對商品標簽違規(guī)、涉嫌夸大宣傳等行為進行整改;
  • 要求提高甄別和打擊數據造假的能力、建立暢通的用戶舉報投訴渠道等;
  • 保障消費者合理的退換貨和退款等訴求...

終于實現“有法可依”,切實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直播電商行業(yè)生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

直播電商在投訴渠道和方式上,也更加的日趨完善。

比如黑貓投訴平臺針對電商直播上線了主播投訴專區(qū),不僅可以在直播購物消費糾紛中直接投訴該主播,還能查看主播投訴處理紅黑榜。

直播電商聯(lián)盟的成立,這是一個多方自發(fā)組織共建共治共享的協(xié)作平臺,通過成員的嚴格自律而帶動行業(yè)整體自律。

人民日報新媒體研究院還發(fā)起成立了“直播電商研究基地”,規(guī)范行業(yè)秩序,共同助力直播電商健康發(fā)展。

聯(lián)合各大電商機構上線“全國直播電商投訴平臺”,并配有專業(yè)團隊及時跟進反饋結果。

各大平臺也抓緊完善相關規(guī)則,比如快手針對入駐商家經營質量修訂了《違背承諾實施細則》,來管控商家設置虛假退貨地址,一旦發(fā)現并進行相關的違規(guī)處理。

同時,淘寶直播在行業(yè)內先下手整治坑位費的問題,并對坑位費進行嚴管,禁止原來的一口定價,調整為如今的以實際銷量掛鉤,用實際效果說話,多勞多得。

未來,一些重視消費者體驗的直播方式的確值得學習,或將會成為電商直播界的新趨勢。

比如京東曾經在“科學實驗室”直播間邀請寶潔科學家做“健康防護”的公益直播。

沒有做過多的產品推銷,但是沒想到并不濃厚的營銷氣氛、以用戶為需求的直播方式,反而贏得了消費者的好感。

不僅帶動了關聯(lián)的產品銷售,更重要的是,品牌好感度也將發(fā)揮長期的價值,深入人心。

直播電商在用戶體驗度方面也開始內卷,比如配送效率的不斷提升。

如今線下渠道門店的加入、多倉庫就近建立及分配,甚至可以做到“小時達”到家服務。

短播也是今后電商直播的趨勢,也就是把直播間中的視頻進行剪輯后,再配對相應的產品進行長期捆綁配對。

目前的阿里巴巴1688的店鋪在這個功能上已經趨于完善,其他電商平臺或許也將逐漸布局這個功能。

這樣以來,曾經需要在線實時才能觀看的直播內容,就可以進行二次傳播,不受時間限制,成為了消費者隨時購物能體驗的“帶貨神器”。

而整個市場留給那些“賺快錢”的小主播、MCN機構、次品供貨商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劣質選手必將會被淘汰。

企業(yè)這邊,品牌商們逐漸也發(fā)現了昂貴坑位費和高傭金背后的巨坑。

從曾經的單純依賴大主播,到如今重視品牌直播間的長期打造,終于悟懂了流量還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硬道理。

雖然短期內流量及轉化率遠不及大主播,但是長期來說,利大于弊。

亂世出英雄的野蠻生長時代已去。

希望直播電商能進入穩(wěn)健發(fā)展的正軌,不要再讓消費者們困在消費維權里!

也希望消費者們在遇到消費問題時勇敢維權,爭取自己的應得利益,這樣也反而能推動這個行業(yè)更加健康的發(fā)展。

無論是平臺、品牌方,還是帶貨主播們,只有經得起消費者們口碑檢驗,才能走一條真正的長遠發(fā)展之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跨過野蠻生長的直播電商下一步該走向何方?

直播電商未來趨勢和新機遇在哪里?

文|袁國寶

本文概述

又是新一年的315消費者維權日,今年我們也推出了315財經探秘專題。電商直播最近兩年可以說是經歷了一波野蠻生長,隨之而引發(fā)的各種投訴維權事件也頻頻被爆料。直播電商現如今在經過一次“行業(yè)大洗刷”后,也開始趨于規(guī)范化。

1、直播電商如何崛起的?

2、各電商平臺之間的優(yōu)劣勢?

3、國家近年出臺了哪些行業(yè)政策?

4、未來趨勢和新機遇在哪里?

井噴式崛起的電商直播

去年年底,直播電商界刮起了一陣“龍卷風”,這場大洗刷讓行業(yè)內的主播們人人自危。

頭部主播因稅務問題慘遭封殺,李佳琦、羅永浩、烈兒寶貝、陳潔kiki等多位主播也被點名整改。

這在行業(yè)內或許是一個標志性的節(jié)點,意味著電商直播界瘋狂的野蠻生長時代已去,開始翻向另一個新篇章。

但回頭看直播與電商相結合的這一場“完美邂逅”,從全局觀來看,的確也推動了整個電商行業(yè)的多元化發(fā)展。

電商直播的最早玩家,其實還屬頭部電商平臺淘寶。

2016年5月,“淘寶直播”功能正式上線,打響了直播電商購物的第一聲槍響。

而當時美妝組的李佳琦,也是實力驚人,“口紅一哥”的形象也逐漸深入人心。

而另一邊,以抖音和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也發(fā)現了商機,開始加速培養(yǎng)平臺的“流量主播”。

2018年8月,辛巴選擇深扎快手平臺,并且開啟了第一場直播,憑借著自家工廠強大的成本優(yōu)勢,最終棉密碼衛(wèi)生巾賣了12萬元的銷量。

背負6億元債務的羅永浩,則在抖音3小時帶貨1.1億元。

這個時期,一些眼光快準狠的MCN和網紅也紛紛進入直播電商界試水,賽道逐漸擁擠。

到了2020年,直播電商在特殊的疫情大環(huán)境下,猶如神助攻,迎來爆炸式增長。

直播電商開始躋身于主流賣貨渠道,當然也被打上了“賺快錢”、“暴利”、“低價”等刻板標簽。

疫情期間,線下消費方式受限制,加上消費者對網購本身有極大的需求。而另一邊,實體商家們迫于疫情期間的生存困境,也開始寄希望于直播帶貨來挽救銷量。

而直播能讓消費者“身臨其境”的商品展現方式,以及主播強烈的代入感、優(yōu)惠福利等優(yōu)勢,對于電商購物有著天生的神助攻。

這也容易讓消費者們沖動型消費,為之沉迷和瘋狂,開啟不可自拔的剁手購物模式。

艾瑞咨詢發(fā)布的《中國直播電商行業(yè)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行業(yè)主播人數已經達到123.4萬人。

主播、明星、網紅、品牌商家、MCN、服務商等紛紛入場,準備大干一場。

明星們本身自帶熱點,做直播帶貨天然就有優(yōu)勢,所以也跑來湊熱鬧。具相關數據,2020年中國演藝界有99.5%的明星都走入了直播間。

李湘、楊冪、劉濤、謝霆鋒、汪涵等大腕明星親自上陣,給各個平臺賺足了流量。淘寶還曾經發(fā)布了“直播啟明星計劃”,有超過100名明星入駐淘寶直播。

以企業(yè)品牌的良好形象來做背書,企業(yè)家IP們也自帶光環(huán)加入進來造勢。

格力董明珠、百度李彥宏、小米雷軍都是典型的例子,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為銷量只求品牌曝光,以及能引發(fā)輿論曝光,或許是他們的真實初衷。

MCN也逐漸深入后端供應鏈,猛攻直播代運營,順勢孵化各種自有品牌。

紅利之下,各方會戰(zhàn),打得火熱。

平臺之間,必有一戰(zhàn)

隨著直播電商的逐漸成熟,淘寶、抖音、快手這三大平臺成鼎立之勢,其他的諸如京東、小紅書、微信、B站、蘑菇街、聚劃算、1688、拼多多、百度等平臺也開啟了直播帶貨功能。

平臺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大,開始著手培養(yǎng)與平臺綁定的“當家花旦”來進行大比拼。

尤其是平臺孵化的頭部主播們自帶流量光環(huán),不僅能高銷量帶貨,還能為品牌進行一波強有力的背書,成為品牌商們的首選。

比如只要能給自己產品貼上“薇婭推薦同款”、“李佳琦推薦同款”、“羅永浩推薦同款”等標簽,品牌們不惜高價投入,一“坑位”難求。

尤其是一些新品牌想要打造爆款,只有經過這樣的“權威認證”,才能快速積累口碑,一夜爆紅也不是沒有可能。

據鳳凰網電商研究院相關數據,2020年,淘寶直播帶貨GMV同比爆漲300%,達到4300億元,抖音彎道超越快手,GMV總額達到1340億元,約為快手的2倍,快手直播電商GMV為620億元。

那么,這三大行業(yè)巨頭,綜合來看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淘寶直播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也是當年首先開啟直播電商模式的先行者。

淘系生態(tài)直播平臺,均屬于阿里巴巴集團,在本質上是以“購物”為場景的電商平臺,旗下有淘寶網、天貓網、阿里巴巴1668網、聚劃算等矩陣。

2020年3月31日,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發(fā)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顯示,使用淘寶直播的消費者達到68.5%,屬于是所有直播電商平臺里占比最高的。

淘系直播生態(tài)的優(yōu)勢在于,有著多年積累來的強大客流,且有著極強的消費目的和意愿,回頭率、復購率也比較高。

完善的生態(tài)和服務體系,以及龐大的商家資源,也讓消費者對平臺更加信任。

但是電商類平臺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在內容營銷方面稍遜色一些,且流量更為封閉,不如抖音這類短視頻平臺的趣味性足。

淘系帶貨主播除了部分頭部主播以外,更多的是以在店鋪基礎上搭建品牌直播間,但是會缺乏像人物IP那樣鮮明的個性化,以及與粉絲的高粘度情感鏈接。

而反觀抖音和快手,優(yōu)勢與劣勢參半,它們本質上是生產內容的短視頻娛樂平臺。

抖音和快手靠做短視頻起家,而直播電商也屬于視頻展現范疇,在短視頻平臺做電商直播因此也毫無違和感。

從小店到小黃車,短視頻平臺不斷迭代,快速搭建起了電商購物功能。

到2021年的6月18日,字節(jié)跳動更是成立了電商一級業(yè)務部門,正式發(fā)布“抖音電商”品牌,10月9日抖音直播間正式封禁外部鏈接,開啟電商閉環(huán)。

抖音的一系列操作,明顯開始從“合作”變成“排外”,想要打造自身平臺流量護城河的野心逐漸凸顯。

快手也是動作不斷,推出好物聯(lián)盟、磁力聚星之外,還開始重視公私域流量分配問題。

不過,隨著抖音和快手在電商直播賽道的一陣狂奔,也留下了諸多行業(yè)詬病。

抖音和快手本身的娛樂屬性,雖然增加了直播的趣味互動性,但是也會讓消費者缺乏安全感,對產品質量產生疑慮。

還有就是平臺在做內容與廣告營銷之間必然會出現矛盾,是一場利益權衡的博弈,這是抖音和快手主播們需要去慎重考慮的。

只有長期的優(yōu)質內容產出,并且與粉絲建立信任的基礎上,他們才愿意為主播們的帶貨而買單,一旦過于營銷,將會透支粉絲們的信任。

眾多小主播、素人紛紛入圈,但是他們的帶貨專業(yè)能力參差不齊,各路主播“翻車”一度成為常態(tài)。

翻車不斷,帶貨全靠“忽悠”?

直播電商逐漸成為主流的購物渠道,但是一路的爭議也不小。

走太快,的確更容易栽跟頭。

主播們這些年毫無忌憚,只看銷量是否日益上漲,裝票子的袋子是否越來越鼓,推著直播電商快速膨脹,一路封神為“暴利行業(yè)”。

泡沫經濟越來越嚴重, 比如之前吳曉波“60萬坑位費帶貨15罐奶粉”事件震驚全網。

高價坑位、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問題頻繁,直播電商的缺點開始逐漸暴露出來。

比如備受爭議的辛巴,快手帶貨一把手,之前單場帶貨紀錄達20.39億元,但是卻和快手平臺的關系日益緊張起來。

2020年11月的燕窩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帶貨的燕窩產品經檢測存在夸大宣傳、燕窩成分不足等問題,遭平臺封禁。

還有“全能選手”羅永浩,在2021年5月13日因為假羊毛衫事件發(fā)文道歉,并承諾三倍賠償。

電商直播通常是將主播、品牌方、平臺,甚至是背后的MCN,各路資源整合串聯(lián)在一起,是綁在一條船上的。

一旦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紕漏,必將影響各方的利益和口碑。

直播電商行業(yè)在夸張的營銷氛圍之下,已演變成了翻版的“瘋狂電視購物”。

有的直播間更是像在耍猴戲,簡單粗暴的叫賣、制造緊張感、撿大便宜似的折扣,主播們雷同的氣氛話術讓消費者們逐漸疲軟。

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發(fā)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報告》顯示,一些主播帶貨時夸大宣傳、引導消費者私下交易,部分消費者遭遇假冒偽劣商品、售后服務難保障情況。

能忽悠一次兩次,卻不可能長期騙下去,消費者們越來越不好忽悠。

在一些直播間慣性忽悠還沒緩過神來時,消費者卻憑借長期的傳統(tǒng)購物習慣,將維權意識遷移到了電商直播平臺。

一言不合就投訴維權,貨不對板、質量不佳、以次充好、夸大宣傳能等問題,也成為用戶投訴維權的高頻詞。

雖然維權意識增強,但是由于直播電商行業(yè)畢竟是一個新興的產物,相關平臺的規(guī)則并不像傳統(tǒng)的電商購物那樣成熟,相對應的法律法規(guī)前幾年也沒有出臺,“有法可依”成為消費者維權時急需的依靠。

曾經靠“忽悠”成為暴利行業(yè)的電商直播,現在已經忽悠不動了。

洗牌加速,未來如何取勝?

電商直播行業(yè)加速洗牌,也迎來了新的變革及政策,這看似是一場人人自危的“大洗劫”。

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是整個行業(yè)的新機遇。

下半場,行業(yè)監(jiān)管將會越來越嚴格,對于平臺、主播、品牌方、MCN服務商等綜合實力,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單純的野蠻爆單時代已經過去,如今的行業(yè)生態(tài)與消費者滿意度將會強有力的捆綁在一起,而不僅僅看銷量數字。

國家出手管理,平臺自查自省,相關法律政策也應運而生。

比如中國廣告協(xié)會關于《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guī)范》、以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于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和《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以及其他相應政策的出臺。

并在這些細節(jié)上做了進一步監(jiān)管:

  • 要求嚴打利用直播帶貨、博主網紅等刷單炒信;
  • 要求實行實名制并禁止未成年人打賞;
  • 要求其對商品標簽違規(guī)、涉嫌夸大宣傳等行為進行整改;
  • 要求提高甄別和打擊數據造假的能力、建立暢通的用戶舉報投訴渠道等;
  • 保障消費者合理的退換貨和退款等訴求...

終于實現“有法可依”,切實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直播電商行業(yè)生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

直播電商在投訴渠道和方式上,也更加的日趨完善。

比如黑貓投訴平臺針對電商直播上線了主播投訴專區(qū),不僅可以在直播購物消費糾紛中直接投訴該主播,還能查看主播投訴處理紅黑榜。

直播電商聯(lián)盟的成立,這是一個多方自發(fā)組織共建共治共享的協(xié)作平臺,通過成員的嚴格自律而帶動行業(yè)整體自律。

人民日報新媒體研究院還發(fā)起成立了“直播電商研究基地”,規(guī)范行業(yè)秩序,共同助力直播電商健康發(fā)展。

聯(lián)合各大電商機構上線“全國直播電商投訴平臺”,并配有專業(yè)團隊及時跟進反饋結果。

各大平臺也抓緊完善相關規(guī)則,比如快手針對入駐商家經營質量修訂了《違背承諾實施細則》,來管控商家設置虛假退貨地址,一旦發(fā)現并進行相關的違規(guī)處理。

同時,淘寶直播在行業(yè)內先下手整治坑位費的問題,并對坑位費進行嚴管,禁止原來的一口定價,調整為如今的以實際銷量掛鉤,用實際效果說話,多勞多得。

未來,一些重視消費者體驗的直播方式的確值得學習,或將會成為電商直播界的新趨勢。

比如京東曾經在“科學實驗室”直播間邀請寶潔科學家做“健康防護”的公益直播。

沒有做過多的產品推銷,但是沒想到并不濃厚的營銷氣氛、以用戶為需求的直播方式,反而贏得了消費者的好感。

不僅帶動了關聯(lián)的產品銷售,更重要的是,品牌好感度也將發(fā)揮長期的價值,深入人心。

直播電商在用戶體驗度方面也開始內卷,比如配送效率的不斷提升。

如今線下渠道門店的加入、多倉庫就近建立及分配,甚至可以做到“小時達”到家服務。

短播也是今后電商直播的趨勢,也就是把直播間中的視頻進行剪輯后,再配對相應的產品進行長期捆綁配對。

目前的阿里巴巴1688的店鋪在這個功能上已經趨于完善,其他電商平臺或許也將逐漸布局這個功能。

這樣以來,曾經需要在線實時才能觀看的直播內容,就可以進行二次傳播,不受時間限制,成為了消費者隨時購物能體驗的“帶貨神器”。

而整個市場留給那些“賺快錢”的小主播、MCN機構、次品供貨商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劣質選手必將會被淘汰。

企業(yè)這邊,品牌商們逐漸也發(fā)現了昂貴坑位費和高傭金背后的巨坑。

從曾經的單純依賴大主播,到如今重視品牌直播間的長期打造,終于悟懂了流量還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硬道理。

雖然短期內流量及轉化率遠不及大主播,但是長期來說,利大于弊。

亂世出英雄的野蠻生長時代已去。

希望直播電商能進入穩(wěn)健發(fā)展的正軌,不要再讓消費者們困在消費維權里!

也希望消費者們在遇到消費問題時勇敢維權,爭取自己的應得利益,這樣也反而能推動這個行業(yè)更加健康的發(fā)展。

無論是平臺、品牌方,還是帶貨主播們,只有經得起消費者們口碑檢驗,才能走一條真正的長遠發(fā)展之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