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無法用失控的激情,來吟誦“戰(zhàn)爭”的勝負 | 一周新書推薦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我無法用失控的激情,來吟誦“戰(zhàn)爭”的勝負 |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翟永明、波拉尼奧、母女關系、科技、阿倫特、攝影、費馬大定理……

記者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全沉浸末日腳本》 

翟永明 著
一頁folio·遼寧人民出版社 2022-3

“我的眼睛像兩個傷口痛苦地望著你?!?/span>我,一個狂想,充滿深淵的魅力?!薄?/span>凡在母親手上站過的人,終會因誕生而死去?!?/span> 1984年,翟永明因為《女人》組詩被詩歌圈知曉,那時她在國企事業(yè)單位上班,穿牛仔褲,讀詩,與周圍格格不入?!杜恕穼懗珊?,她和關系好的同事在單位打印室偷偷油印成20份小冊子,油墨沾了滿手,因為是單位的紙不敢印太多。40年后,翟永明被認為是中國女性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知識分子寫作詩群的代表詩人。

《全沉浸末日腳本》收錄了翟永明2015-2021年的詩歌新作,她關注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詩中帶入創(chuàng)作跨界藝術的經驗,一出戲與一幅畫都成了詩歌靈感。她的詩歌從當下困境拷問未來,主題包括科技與人工智能、宇宙與末日、太空、奇點、機械等。她說自己大量的詩歌都同現(xiàn)實相關,在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時,她寫道:“我無法用失控的激情/來吟誦‘戰(zhàn)爭’的勝負/我也無法馳援被感染的城市/只能闔目枯坐/心靈潛伏著巨獸/似要蠕動出一股野蠻。

《科幻精神》

[智利] 羅貝托·波拉尼奧 著 侯健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3

波拉尼奧寫小說,他的生活也如同小說。他出生于智利,15歲時全家移居墨西哥,20歲時回到智利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在智利他遭到逮捕,差點被殺害,逃回墨西哥后和好友推動了融合超現(xiàn)實主義、達達主義以及街頭劇場的“現(xiàn)實以下主義”(Infrarealism)運動,意圖激發(fā)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他在1977年離開墨西哥,獨自到國外漂泊,花了一年時間在法國、西班牙和北非旅行,又到地中海沿岸各地周游。那時他靠打零工掙錢,洗盤子、摘葡萄、撿垃圾,看管過露營地,干過碼頭工,還經營過小店。他利用空閑時間寫詩,自己的名片上印的是:“羅貝托·波拉尼奧,詩人和流浪漢”。

波拉尼奧身后留下十部長篇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犊苹镁瘛肥撬脑缙谧髌?,這本小說是他對已逝去的墨西哥歲月的回望。書中的揚和雷莫如同波拉尼奧的自我投射,他們游蕩于大學校園里的詩歌講堂、墨西哥城燈光暗淡的街道、醉鬼和詩人出沒的酒吧、時常去偷書的小書店……本書譯者、西安外國語大學教師侯健認為存在著兩個波拉尼奧:“一個是寫出了《科幻精神》《荒野偵探》的波拉尼奧,這個波拉尼奧懷揣夢想,勇敢無畏,哪怕一再失敗也在所不惜;另一個是寫出了《智利之夜》《2666》的波拉尼奧,這個波拉尼奧看透了人性的本質,如最終審判的記錄官一般將人類之惡記錄下來。”

《熱牛奶》

[英]德博拉·利維 著 李燕 譯
新經典文化·四川文藝出版社 2022-3

索菲亞是一名人類學學生,她因為母親的疾病中斷博士學業(yè),在咖啡館打工。然而她后來發(fā)現(xiàn),母親類同癱瘓般的腿疾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是試圖捆住她的一張網。她從疾病中看到了自己與母親互相依賴、互相摧毀的關系。復雜幽微的母女關系串起《熱牛奶》的情感之繩,主角索菲亞不止一次地說道:“我對母親的愛就像一把斧頭,它切得很深?!?/span>

英國作家德博拉·利維出生于南非,曾憑借長篇小說《游泳回家》《熱牛奶》兩度入圍布克獎短名單,她的書寫關注親密關系與個體困境,兩者往往相伴相生。正如書中寫道索菲亞與母親的西班牙之行標志著她生命的破碎與重啟,當她走入滿是毒觸手水母的清涼大海里,她反觀了自己二十五年的人生:母親的病困住了她,但也讓她能沉溺在日常中不去思考未知的痛苦,成為面對意義塌陷時的擋箭牌。

《消失的真實:現(xiàn)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金觀濤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2-3

金觀濤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重要的知識分子,曾與學者劉青峰一同提出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wěn)定結構”學說,從中國封建社會延續(xù)兩千余年與每兩三百年爆發(fā)一次大動亂之間的關系入手,研究指出,在中國歷史上,超穩(wěn)定系統(tǒng)在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上對社會進行強控制,不允許制度改革和新社會組織的成長,但腐敗又是不能抗拒的,故而王朝總是走向被腐敗瓦解的結局。金觀濤還是《走向未來》叢書的主編,他強調啟蒙性思想性,這套叢書代表了當時中國思想解放的最前沿思考,對八九十年代學人影響巨大。

金觀濤現(xiàn)任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名譽研究員,他在新書《消失的真實》中指出,新冠疫情之下,世界動蕩與區(qū)域沖突加劇,民族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洶涌,人們的思維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紀,這背后是現(xiàn)代社會價值基礎的混亂和人文精神的衰落,而當今哲學研究必須敢于正視歷史倒退帶來的思想困境。在書中,他提出了“真實性哲學”這一概念,從20世紀的三場革命——全球化的興起、科學革命、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探索現(xiàn)代社會中科學和人文分離的本質,試圖回答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為何真實的心靈卻一步步瓦解的問題。

《阿倫特:政治的本原

張念 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2-3

漢娜·阿倫特的作品涵蓋了政治哲學的重要主題,影響最廣泛的是她對權力本質與極權主義的探討。她將國家社會主義與斯大林主義對比,對納粹戰(zhàn)犯艾希曼做出的“平庸之惡”的判斷,并指出猶太大屠殺中人們不經思考地執(zhí)行上級的謀殺計劃所反映出的官僚主義、“不去多想”和“平庸”是現(xiàn)代社會中廣泛存在的現(xiàn)象。她稱缺乏反思的執(zhí)行者為“辦公桌前的罪犯”,并認為沒有人有權盲從。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教授張念的《阿倫特:政治的本原》一書,在錯綜復雜的思想基座上,描畫出了阿倫特所強調的“政治感的輪廓線。本書針對阿倫特政治思想中富有爭議性的幾個理論難點展開討論,其中包括政治學和政治的本原、身份問題的政治理解、社會性興起與政治感隕落、世界性和公共性的缺席等問題,它們對當下社會現(xiàn)實仍頗具參考意義。

《紙的文化史》

[德]羅塔爾·穆勒 著 何瀟伊 宋瓊 譯
創(chuàng)美工廠·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2-2

1932年,法國作家保爾·瓦雷里曾在一次演講中形容我們身處的文明與紙張的關系:“紙已經滲透到了人類文明的每一根毛細血管,社會機構和日常運作都離不開紙?!彼枋隽艘粋€沒有紙的世界:再沒有紙幣,沒有債券,沒有案卷,沒有法典,沒有詩歌,沒有報紙。40年之后,哲學家德里達在接受《媒體學報告》雜志采訪時談到了紙的衰落:“我們正在經歷的是巴爾扎克在他的長篇小說《驢皮記》中所描述的那種衰退。正如那張寫著阿拉伯文字的神奇驢皮不斷地縮小一樣,紙也在不斷變小和衰落?!?/span>

《紙的文化史》討論了紙在人類文明中的無處不在,不僅涵蓋了作家和學者用的白紙,也提及了商人的信函和記賬技術。另一方面,該書從紙的衰落出發(fā),倒敘呈現(xiàn)了紙的發(fā)展和統(tǒng)治地位的建立:作為技術,紙如何成為了西方文明的基本元素?又如何在我們所熟知的“古登堡時代”占據(jù)了關鍵的地位?紙也是一種常見的隱喻,從哲學家洛克把人的思想比喻成一張白紙,到語言學家索緒爾通過紙具有正反面來闡釋語言符號的兩面性,紙的隱喻一直貫穿于科學和思想的歷史之中。

《攝影美學》

[法]弗朗索瓦·蘇拉熱 著 陳慶 張慧 譯
后浪·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22-3 

攝影術誕生于1839年,雖然發(fā)明者達蓋爾只是單純想發(fā)明一種記錄媒介,但攝影的出現(xiàn)不僅威脅了那時仍在追求寫實的繪畫藝術,激起風格革新,也挑戰(zhàn)了藝術門檻,使其不再是貴族與宮廷的特權。當攝影進入當代藝術并占據(jù)矚目的中心位置后,攝影美學的討論隨之興起:攝影與現(xiàn)實是什么關系?攝影作品的特性是什么?為什么攝影藝術處于當代藝術的核心,甚至自身就是當代藝術的核心?

在《攝影美學》一書中,藝術評論家、美學學者弗朗索瓦·蘇拉熱將攝影形容為詩人的契機、藝術家的機遇、一般人的特權”,他質詢攝影為何以及如何是一門藝術。他從照片的生產機制出發(fā),列舉了加蒂諾尼、安娜·福克斯、托諾·斯塔諾、薩爾加多等攝影師的作品,試圖構建一種基于理性的攝影美學。這本書1998年以來已在法國再版多次,如今的新版本加入了數(shù)碼攝影與自拍的探討。

《費馬大定理:一個困惑了世間智者358年的謎》 

[英]西蒙·辛格 著 薛密 譯
上海貝貝特·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2

王小波小說《紅拂夜奔》中的王二證出費馬大定理后,成為體制內的人瑞,再也不敢想入非非,逐漸變成無趣之人。但在真實歷史中,費馬大定理的證明過程卻是數(shù)以萬計有趣思維的集成。這一數(shù)學定理的證明橫跨三個世紀,大約在1637年左右,法國學者費馬在閱讀丟番圖《算術》拉丁文譯本時,曾在第11卷第8命題旁寫道:將一個立方數(shù)分成兩個立方數(shù)之和,或一個四次冪分成兩個四次冪之和,或者一般地將一個高于二次的冪分成兩個同次冪之和,這是不可能的。關于此,我確信已發(fā)現(xiàn)了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寫不下。自此,一代代人被這一精彩的數(shù)學謎題吸引,直到英國數(shù)學家安德魯·懷爾斯手中才得以完全解開。

《費馬大定理一個困惑了世間智者358年的謎》記錄了與費馬大定理相關的歷史和數(shù)學挑戰(zhàn):17、18世紀和20世紀早期失敗卻寶貴的證明嘗試,到安德魯·懷爾斯經受近10年嚴峻考驗后終獲成功的艱辛旅程。與之同時推出的《數(shù)學的語言:化無形為可見》則探討了“數(shù)學何用”的根本問題,數(shù)學不只是解題技巧,它讓我們看見自然里不可見的結構,使不可見變得可見。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我無法用失控的激情,來吟誦“戰(zhàn)爭”的勝負 |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翟永明、波拉尼奧、母女關系、科技、阿倫特、攝影、費馬大定理……

記者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全沉浸末日腳本》 

翟永明 著
一頁folio·遼寧人民出版社 2022-3

“我的眼睛像兩個傷口痛苦地望著你?!?/span>我,一個狂想,充滿深淵的魅力?!薄?/span>凡在母親手上站過的人,終會因誕生而死去?!?/span> 1984年,翟永明因為《女人》組詩被詩歌圈知曉,那時她在國企事業(yè)單位上班,穿牛仔褲,讀詩,與周圍格格不入。《女人》寫成后,她和關系好的同事在單位打印室偷偷油印成20份小冊子,油墨沾了滿手,因為是單位的紙不敢印太多。40年后,翟永明被認為是中國女性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知識分子寫作詩群的代表詩人。

《全沉浸末日腳本》收錄了翟永明2015-2021年的詩歌新作,她關注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詩中帶入創(chuàng)作跨界藝術的經驗,一出戲與一幅畫都成了詩歌靈感。她的詩歌從當下困境拷問未來,主題包括科技與人工智能、宇宙與末日、太空、奇點、機械等。她說自己大量的詩歌都同現(xiàn)實相關,在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時,她寫道:“我無法用失控的激情/來吟誦‘戰(zhàn)爭’的勝負/我也無法馳援被感染的城市/只能闔目枯坐/心靈潛伏著巨獸/似要蠕動出一股野蠻。

《科幻精神》

[智利] 羅貝托·波拉尼奧 著 侯健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3

波拉尼奧寫小說,他的生活也如同小說。他出生于智利,15歲時全家移居墨西哥,20歲時回到智利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在智利他遭到逮捕,差點被殺害,逃回墨西哥后和好友推動了融合超現(xiàn)實主義、達達主義以及街頭劇場的“現(xiàn)實以下主義”(Infrarealism)運動,意圖激發(fā)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他在1977年離開墨西哥,獨自到國外漂泊,花了一年時間在法國、西班牙和北非旅行,又到地中海沿岸各地周游。那時他靠打零工掙錢,洗盤子、摘葡萄、撿垃圾,看管過露營地,干過碼頭工,還經營過小店。他利用空閑時間寫詩,自己的名片上印的是:“羅貝托·波拉尼奧,詩人和流浪漢”。

波拉尼奧身后留下十部長篇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犊苹镁瘛肥撬脑缙谧髌罚@本小說是他對已逝去的墨西哥歲月的回望。書中的揚和雷莫如同波拉尼奧的自我投射,他們游蕩于大學校園里的詩歌講堂、墨西哥城燈光暗淡的街道、醉鬼和詩人出沒的酒吧、時常去偷書的小書店……本書譯者、西安外國語大學教師侯健認為存在著兩個波拉尼奧:“一個是寫出了《科幻精神》《荒野偵探》的波拉尼奧,這個波拉尼奧懷揣夢想,勇敢無畏,哪怕一再失敗也在所不惜;另一個是寫出了《智利之夜》《2666》的波拉尼奧,這個波拉尼奧看透了人性的本質,如最終審判的記錄官一般將人類之惡記錄下來?!?/span>

《熱牛奶》

[英]德博拉·利維 著 李燕 譯
新經典文化·四川文藝出版社 2022-3

索菲亞是一名人類學學生,她因為母親的疾病中斷博士學業(yè),在咖啡館打工。然而她后來發(fā)現(xiàn),母親類同癱瘓般的腿疾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是試圖捆住她的一張網。她從疾病中看到了自己與母親互相依賴、互相摧毀的關系。復雜幽微的母女關系串起《熱牛奶》的情感之繩,主角索菲亞不止一次地說道:“我對母親的愛就像一把斧頭,它切得很深。”

英國作家德博拉·利維出生于南非,曾憑借長篇小說《游泳回家》《熱牛奶》兩度入圍布克獎短名單,她的書寫關注親密關系與個體困境,兩者往往相伴相生。正如書中寫道索菲亞與母親的西班牙之行標志著她生命的破碎與重啟,當她走入滿是毒觸手水母的清涼大海里,她反觀了自己二十五年的人生:母親的病困住了她,但也讓她能沉溺在日常中不去思考未知的痛苦,成為面對意義塌陷時的擋箭牌。

《消失的真實:現(xiàn)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金觀濤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2-3

金觀濤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重要的知識分子,曾與學者劉青峰一同提出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wěn)定結構”學說,從中國封建社會延續(xù)兩千余年與每兩三百年爆發(fā)一次大動亂之間的關系入手,研究指出,在中國歷史上,超穩(wěn)定系統(tǒng)在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上對社會進行強控制,不允許制度改革和新社會組織的成長,但腐敗又是不能抗拒的,故而王朝總是走向被腐敗瓦解的結局。金觀濤還是《走向未來》叢書的主編,他強調啟蒙性思想性,這套叢書代表了當時中國思想解放的最前沿思考,對八九十年代學人影響巨大。

金觀濤現(xiàn)任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名譽研究員,他在新書《消失的真實》中指出,新冠疫情之下,世界動蕩與區(qū)域沖突加劇,民族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洶涌,人們的思維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紀,這背后是現(xiàn)代社會價值基礎的混亂和人文精神的衰落,而當今哲學研究必須敢于正視歷史倒退帶來的思想困境。在書中,他提出了“真實性哲學”這一概念,從20世紀的三場革命——全球化的興起、科學革命、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探索現(xiàn)代社會中科學和人文分離的本質,試圖回答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為何真實的心靈卻一步步瓦解的問題。

《阿倫特:政治的本原

張念 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2-3

漢娜·阿倫特的作品涵蓋了政治哲學的重要主題,影響最廣泛的是她對權力本質與極權主義的探討。她將國家社會主義與斯大林主義對比,對納粹戰(zhàn)犯艾希曼做出的“平庸之惡”的判斷,并指出猶太大屠殺中人們不經思考地執(zhí)行上級的謀殺計劃所反映出的官僚主義、“不去多想”和“平庸”是現(xiàn)代社會中廣泛存在的現(xiàn)象。她稱缺乏反思的執(zhí)行者為“辦公桌前的罪犯”,并認為沒有人有權盲從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教授張念的《阿倫特:政治的本原》一書,在錯綜復雜的思想基座上,描畫出了阿倫特所強調的“政治感的輪廓線。本書針對阿倫特政治思想中富有爭議性的幾個理論難點展開討論,其中包括政治學和政治的本原、身份問題的政治理解、社會性興起與政治感隕落、世界性和公共性的缺席等問題,它們對當下社會現(xiàn)實仍頗具參考意義。

《紙的文化史》

[德]羅塔爾·穆勒 著 何瀟伊 宋瓊 譯
創(chuàng)美工廠·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2-2

1932年,法國作家保爾·瓦雷里曾在一次演講中形容我們身處的文明與紙張的關系:“紙已經滲透到了人類文明的每一根毛細血管,社會機構和日常運作都離不開紙?!彼枋隽艘粋€沒有紙的世界:再沒有紙幣,沒有債券,沒有案卷,沒有法典,沒有詩歌,沒有報紙。40年之后,哲學家德里達在接受《媒體學報告》雜志采訪時談到了紙的衰落:“我們正在經歷的是巴爾扎克在他的長篇小說《驢皮記》中所描述的那種衰退。正如那張寫著阿拉伯文字的神奇驢皮不斷地縮小一樣,紙也在不斷變小和衰落?!?/span>

《紙的文化史》討論了紙在人類文明中的無處不在,不僅涵蓋了作家和學者用的白紙,也提及了商人的信函和記賬技術。另一方面,該書從紙的衰落出發(fā),倒敘呈現(xiàn)了紙的發(fā)展和統(tǒng)治地位的建立:作為技術,紙如何成為了西方文明的基本元素?又如何在我們所熟知的“古登堡時代”占據(jù)了關鍵的地位?紙也是一種常見的隱喻,從哲學家洛克把人的思想比喻成一張白紙,到語言學家索緒爾通過紙具有正反面來闡釋語言符號的兩面性,紙的隱喻一直貫穿于科學和思想的歷史之中。

《攝影美學》

[法]弗朗索瓦·蘇拉熱 著 陳慶 張慧 譯
后浪·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22-3 

攝影術誕生于1839年,雖然發(fā)明者達蓋爾只是單純想發(fā)明一種記錄媒介,但攝影的出現(xiàn)不僅威脅了那時仍在追求寫實的繪畫藝術,激起風格革新,也挑戰(zhàn)了藝術門檻,使其不再是貴族與宮廷的特權。當攝影進入當代藝術并占據(jù)矚目的中心位置后,攝影美學的討論隨之興起:攝影與現(xiàn)實是什么關系?攝影作品的特性是什么?為什么攝影藝術處于當代藝術的核心,甚至自身就是當代藝術的核心?

在《攝影美學》一書中,藝術評論家、美學學者弗朗索瓦·蘇拉熱將攝影形容為詩人的契機、藝術家的機遇、一般人的特權”,他質詢攝影為何以及如何是一門藝術。他從照片的生產機制出發(fā),列舉了加蒂諾尼、安娜·??怂埂⑼兄Z·斯塔諾、薩爾加多等攝影師的作品,試圖構建一種基于理性的攝影美學。這本書1998年以來已在法國再版多次,如今的新版本加入了數(shù)碼攝影與自拍的探討。

《費馬大定理:一個困惑了世間智者358年的謎》 

[英]西蒙·辛格 著 薛密 譯
上海貝貝特·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2

王小波小說《紅拂夜奔》中的王二證出費馬大定理后,成為體制內的人瑞,再也不敢想入非非,逐漸變成無趣之人。但在真實歷史中,費馬大定理的證明過程卻是數(shù)以萬計有趣思維的集成。這一數(shù)學定理的證明橫跨三個世紀,大約在1637年左右,法國學者費馬在閱讀丟番圖《算術》拉丁文譯本時,曾在第11卷第8命題旁寫道:將一個立方數(shù)分成兩個立方數(shù)之和,或一個四次冪分成兩個四次冪之和,或者一般地將一個高于二次的冪分成兩個同次冪之和,這是不可能的。關于此,我確信已發(fā)現(xiàn)了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寫不下。自此,一代代人被這一精彩的數(shù)學謎題吸引,直到英國數(shù)學家安德魯·懷爾斯手中才得以完全解開。

《費馬大定理一個困惑了世間智者358年的謎》記錄了與費馬大定理相關的歷史和數(shù)學挑戰(zhàn):17、18世紀和20世紀早期失敗卻寶貴的證明嘗試,到安德魯·懷爾斯經受近10年嚴峻考驗后終獲成功的艱辛旅程。與之同時推出的《數(shù)學的語言:化無形為可見》則探討了“數(shù)學何用”的根本問題,數(shù)學不只是解題技巧,它讓我們看見自然里不可見的結構,使不可見變得可見。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