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被“知網”網住的人生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我被“知網”網住的人生

一邊吐槽著知網,一邊生活在網中。

文|深瞳商業(yè) 楚青舟 李一吟

“知網真的夠混的”。 吳艾果對知網的第一句評價,多少有點超出我之前的設想。 最近,“中科院因續(xù)訂費用不堪重負,停用中國知網數據庫”的新聞,讓知網再次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但價格問題,畢竟可能更多是高校、研究機構與知網之間的事。所以,我想進一步了解高校師生、研究人員,使用知網等數據庫的具體體驗到底如何。

他們中有的正在中科院、南京大學等高校就讀碩士博士;有的是對學術資源庫十分關心的高校青年教師;也有的就專門負責數據資源庫采購工作。

一部分師生,把知網當成一個不得不用的工具,對工具而言,談不上太多喜惡。但更多的受訪者,都不約而同表現出“苦知網久矣”的情緒。他們還主動把我的問題發(fā)給身邊更多的人,因為“大家都有很多話想說”。

李銘在一家省級事業(yè)單位下屬的研究所工作,負責知網等數據庫資源的采購。

他告訴深瞳商業(yè),知網的價格問題確實讓人困擾。他們這家小小的研究所,每年也需要支付數十萬采購費用。而且,和其他大多數數據庫每年價格不變的情況不同,“在所有數據庫中,每年知網必漲價”。

在價格飽受非議的背景下,知網提供的服務,卻讓很多高校師生感到“一言難盡”。他們有的像吳艾果一樣,一邊吐槽知網,一邊不得不生活在“網”中;有的則干脆拋開知網,只看海外文獻。其中許多人,也并不愿意將學位論文授權給知網收錄。

在交談中,我也感受到不少研究者對于中文學術資源數據庫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從情感上,他們希望學術資源數據庫的建設,能由國內的企業(yè)或機構來做好,因為這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另一方面,他們又為知網的“不配”而生氣,為中文互聯網學術資源的匱乏而嘆息,期待能早日“擺脫知網的鉗制”。

以下內容,均摘自受訪者的自述。個別詞句有調整。

01 吳艾果,男,南京大學文學博士

“知網有點像開瓶器“

我從受到學術訓練,也就是寫本科畢業(yè)論文起開始使用知網,經您這么一問我才意識到,竟然用了十來年了(博士讀了好幾年)。需要用它的時候才會用,有點像開瓶器,你不喝紅酒時,永遠不會想到它,可到了喝酒的關頭,缺了它你就會很抓狂。

我個人用得比較多的還有讀秀、萬方、“中華經典古籍庫”等……各個平臺的資源不大一樣,但我們一般寫論文前,總要先了解一下前人成果,所以第一時間還是先去知網搜關鍵詞。

我其實都不確定到底有沒有給過知網“授權”。我去年提交博論答辯材料,光是電子文檔就有13個文件,煩不勝煩。

這一看似嚴謹、系統(tǒng)的規(guī)定與要求,充分印證了西方學者提出的“物對人的奴役”諸理論。因此,我無法肯定在簽字無數的那摞紙里是否有一張“授權”給了知網。

為了了解知網收錄論文后給我們的稿酬,我特意去找到了題為“中國知網稿酬領取公告”的文檔,打開之后我特別激動,白紙黑字清晰在目:

學位論文出版后,請作者聯系雜志社領取稿酬,稿酬支付標準如下:

博士論文著作權人一次性獲得面值400元人民幣的“CNKI網絡數據庫通用檢索閱讀卡”和100元人民幣的現金稿酬;

碩士論文著作權人一次性獲得面值300元人民幣的“CNKI網絡數據庫通用檢索閱讀卡”和60元人民幣現金稿酬。

也就是說,我可以拿到160塊現金?!160塊,足夠我在學校食堂吃五天飯!或者在街邊的面館吃七頓!——等一下,出版后才能領取嗎?這讓我想到了有一天我去買鞋,由于我的腳比較大,銷售員稱贊道:“哇,你真特碼!”我可以把這句贊嘆送給知網嗎?

02 李弦,男,中科院某所博士

“拋開知網對我開展工作沒有任何影響”

(中科院發(fā)布將停用知網的消息后)目前,我身邊的老師基本上不受影響,因為原來也幾乎用不到知網。

我自己讀博期間就很少用知網了,只有偶爾下載一些同行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可能會用到,體驗相當不妙,知網上博士畢業(yè)論文都是caj格式的,可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文件格式吧,只能在caj閱讀器上打開,顯示也是一言難盡。

我平時基本上直接訪問專業(yè)相關的學術期刊,比如像Physics Review Letter,Nature系列的期刊。相比于這些學術期刊,知網的界面和搜索都有點太老舊了,兩者的水平也是云泥之別。實際上拋開知網對我開展工作沒有任何影響。

天下苦知網久矣,拋開天價的訂閱費用不談,畢業(yè)論文的查重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知網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提供什么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只是因為政策規(guī)定畢業(yè)論文必須過知網的查重,感覺是花了冤枉錢……而支撐它有恃無恐的,正是中文互聯網上學術資源的極度匱乏。

知網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壟斷。雖然有維普、萬方等學術平臺與之“競爭”,但是競爭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知網已經夠爛了,但是反過頭來發(fā)現竟然沒有競爭對手。這說明我們對于學術資源的貢獻是非常不足的,這一點從百度學術和谷歌學術的對比上也能看出來。這才是知網擺爛而又能躺著掙錢的最根本的因素。

我們需要一個優(yōu)秀的學術資源平臺以及一個良性競爭的環(huán)境。

過去我們對于這方面的投入一直是不足的,這一點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尤其是當前的大背景下,更要有相關的憂患意識。如果真的有一天,中美互相“斷網”,恐怕很多人都難以開展進一步的學術工作。相關建設需要抓緊被重視起來,這種可能的“隔斷”帶來的傷害恐怕比芯片斷供影響大太多了。

從樸素的民族情感上來說,我們希望在學術資源管理上存在一個強大的民營企業(yè),來保障這個戰(zhàn)略資源的安全和便捷。但是恕我直言,知網真的不配,借助自身壟斷地位對高校無情收割,對群眾更是壘起高墻,知網無疑開了一個不好的頭。

03 莊貝,女,南京大學藝術碩士

“是否同意知網收錄學位論文,8個人里7個填否”

文科學渣只配用知網。

我是從2015年開始用知網的,那時候剛上大一,到現在馬上碩士畢業(yè),整整七年。

因為我本科和碩士都是在國內985讀的文科專業(yè),基本上國內的同學都是用知網做學習查閱論文使用。國內似乎就是知網一家獨大,用也得用,不用也別無選擇。知網對論文的壟斷還是牢牢在握的。

去年做答辯秘書,最后有個環(huán)節(jié)是收集大家填寫的“是否同意知網收錄學位論文授權書”,一組的8個人里7個都填了“否”,感覺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因為我們專業(yè)的畢業(yè)論文是“劇本+闡釋”的形式,很多以生活為原型的現實主義劇作更容易暴露作者信息。所以我自己發(fā)明了一個詞叫“學術隱私”。

互聯網時代,學術資源更應加強權威性的維護,注意甄別學術成果收錄,防止抄襲侵權等,這才是學術資源平臺的生存之道。不要讓學術資源平臺淪為和一些社交媒體一樣的存在。建議可以適當根據學術水平分類,不太正常的文章就可以不收錄了,以免浪費讀者時間。 但是,罵它不還得愛它用它?

04 宋友理,男,揚州某高校教師

“當務之急是建設免費數據庫”

我使用過的主要學術資源平臺還有讀秀、萬方和維普等。相較而言,知網的體驗還算可以。

知網收錄期刊和學位論文相對較全,但部分會議論文和部分期刊論文如果所在單位未購買,也無法直接獲取。印象深刻的是很多集刊并沒有被知網收錄,因此檢索非常不便。

顯然知網現在已經成為盈利的工具,且使用費用逐年增長,但對論文作者卻沒有給到相應的尊重,即便按照知識付費的觀點看也如此。

媒體的抨擊和普通社會人士表達的觀點和態(tài)度差別不大,只是作用力有限,因為知網的營收模式和性質屬性不會輕易改變,最多只能倒逼知網作出一定程度的退讓而已。

學術資源平臺需要加強國家層面的投資和建設,目前大量的專業(yè)數據庫公司如“愛如生”一直致力于各類數據庫的開發(fā),前期投入成本較高,最終的目的顯然是盈利,這也必然會導致類似知網的問題。

此外,并非所有高校都擁有學術研究的眾多數據庫,這也造成了不同平臺高校的不平等,給學術研究造成不必要的阻礙。

因此,如何將學術資源平臺作為公器,提供給所有人才是最期待看到的。當務之急是建設免費數據庫,取代公司化運營的知網。目前如“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這樣的免費數據庫,已經建設使用多年,但是在收錄范圍和數量上顯然不能滿足要求。

在與研究者們的交談中,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語是:公器。

文獻學專業(yè)博士畢業(yè)的裴韋,目前是一所高校的碩士生導師。做了多年的文獻學研究,他對學術文獻的重要價值有很深的體會。對于主流的學術平臺,無論知網還是愛如生、讀秀、worldlib、盈科、大成老舊期刊等等,他都是深度用戶。

當被問及對學術資源庫的期待時,他同樣只說了和宋友理相同的那句話:“希望學術資源能夠真正的成為公器。”

相比于哪家公司或機構,能挑戰(zhàn)知網;受訪者們更重視的,還是如何保障學術公器的“公共性”,以及建設公共屬性的中文數據庫的“緊迫性”。

在交談的最后,吳艾果反過來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很多學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無償的方式上傳到知網,是因為我們認可這樣的一個共享知識的平臺。假如它以此漁利,我們?yōu)槭裁床涣斫ㄒ粋€學術資源平臺?讓所有人都能夠像呼吸空氣一樣接受大家的知識、思想。

聽完這個問題,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空氣,目視前方,卻不知該如何回復他。 我只能從這些學者純粹的眼睛里,看見一幕在當下再清晰不過的事實:

公器向左,知網向右。

應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我被“知網”網住的人生

一邊吐槽著知網,一邊生活在網中。

文|深瞳商業(yè) 楚青舟 李一吟

“知網真的夠混的”。 吳艾果對知網的第一句評價,多少有點超出我之前的設想。 最近,“中科院因續(xù)訂費用不堪重負,停用中國知網數據庫”的新聞,讓知網再次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但價格問題,畢竟可能更多是高校、研究機構與知網之間的事。所以,我想進一步了解高校師生、研究人員,使用知網等數據庫的具體體驗到底如何。

他們中有的正在中科院、南京大學等高校就讀碩士博士;有的是對學術資源庫十分關心的高校青年教師;也有的就專門負責數據資源庫采購工作。

一部分師生,把知網當成一個不得不用的工具,對工具而言,談不上太多喜惡。但更多的受訪者,都不約而同表現出“苦知網久矣”的情緒。他們還主動把我的問題發(fā)給身邊更多的人,因為“大家都有很多話想說”。

李銘在一家省級事業(yè)單位下屬的研究所工作,負責知網等數據庫資源的采購。

他告訴深瞳商業(yè),知網的價格問題確實讓人困擾。他們這家小小的研究所,每年也需要支付數十萬采購費用。而且,和其他大多數數據庫每年價格不變的情況不同,“在所有數據庫中,每年知網必漲價”。

在價格飽受非議的背景下,知網提供的服務,卻讓很多高校師生感到“一言難盡”。他們有的像吳艾果一樣,一邊吐槽知網,一邊不得不生活在“網”中;有的則干脆拋開知網,只看海外文獻。其中許多人,也并不愿意將學位論文授權給知網收錄。

在交談中,我也感受到不少研究者對于中文學術資源數據庫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從情感上,他們希望學術資源數據庫的建設,能由國內的企業(yè)或機構來做好,因為這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另一方面,他們又為知網的“不配”而生氣,為中文互聯網學術資源的匱乏而嘆息,期待能早日“擺脫知網的鉗制”。

以下內容,均摘自受訪者的自述。個別詞句有調整。

01 吳艾果,男,南京大學文學博士

“知網有點像開瓶器“

我從受到學術訓練,也就是寫本科畢業(yè)論文起開始使用知網,經您這么一問我才意識到,竟然用了十來年了(博士讀了好幾年)。需要用它的時候才會用,有點像開瓶器,你不喝紅酒時,永遠不會想到它,可到了喝酒的關頭,缺了它你就會很抓狂。

我個人用得比較多的還有讀秀、萬方、“中華經典古籍庫”等……各個平臺的資源不大一樣,但我們一般寫論文前,總要先了解一下前人成果,所以第一時間還是先去知網搜關鍵詞。

我其實都不確定到底有沒有給過知網“授權”。我去年提交博論答辯材料,光是電子文檔就有13個文件,煩不勝煩。

這一看似嚴謹、系統(tǒng)的規(guī)定與要求,充分印證了西方學者提出的“物對人的奴役”諸理論。因此,我無法肯定在簽字無數的那摞紙里是否有一張“授權”給了知網。

為了了解知網收錄論文后給我們的稿酬,我特意去找到了題為“中國知網稿酬領取公告”的文檔,打開之后我特別激動,白紙黑字清晰在目:

學位論文出版后,請作者聯系雜志社領取稿酬,稿酬支付標準如下:

博士論文著作權人一次性獲得面值400元人民幣的“CNKI網絡數據庫通用檢索閱讀卡”和100元人民幣的現金稿酬;

碩士論文著作權人一次性獲得面值300元人民幣的“CNKI網絡數據庫通用檢索閱讀卡”和60元人民幣現金稿酬。

也就是說,我可以拿到160塊現金?!160塊,足夠我在學校食堂吃五天飯!或者在街邊的面館吃七頓!——等一下,出版后才能領取嗎?這讓我想到了有一天我去買鞋,由于我的腳比較大,銷售員稱贊道:“哇,你真特碼!”我可以把這句贊嘆送給知網嗎?

02 李弦,男,中科院某所博士

“拋開知網對我開展工作沒有任何影響”

(中科院發(fā)布將停用知網的消息后)目前,我身邊的老師基本上不受影響,因為原來也幾乎用不到知網。

我自己讀博期間就很少用知網了,只有偶爾下載一些同行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可能會用到,體驗相當不妙,知網上博士畢業(yè)論文都是caj格式的,可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文件格式吧,只能在caj閱讀器上打開,顯示也是一言難盡。

我平時基本上直接訪問專業(yè)相關的學術期刊,比如像Physics Review Letter,Nature系列的期刊。相比于這些學術期刊,知網的界面和搜索都有點太老舊了,兩者的水平也是云泥之別。實際上拋開知網對我開展工作沒有任何影響。

天下苦知網久矣,拋開天價的訂閱費用不談,畢業(yè)論文的查重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知網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提供什么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只是因為政策規(guī)定畢業(yè)論文必須過知網的查重,感覺是花了冤枉錢……而支撐它有恃無恐的,正是中文互聯網上學術資源的極度匱乏。

知網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壟斷。雖然有維普、萬方等學術平臺與之“競爭”,但是競爭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知網已經夠爛了,但是反過頭來發(fā)現竟然沒有競爭對手。這說明我們對于學術資源的貢獻是非常不足的,這一點從百度學術和谷歌學術的對比上也能看出來。這才是知網擺爛而又能躺著掙錢的最根本的因素。

我們需要一個優(yōu)秀的學術資源平臺以及一個良性競爭的環(huán)境。

過去我們對于這方面的投入一直是不足的,這一點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尤其是當前的大背景下,更要有相關的憂患意識。如果真的有一天,中美互相“斷網”,恐怕很多人都難以開展進一步的學術工作。相關建設需要抓緊被重視起來,這種可能的“隔斷”帶來的傷害恐怕比芯片斷供影響大太多了。

從樸素的民族情感上來說,我們希望在學術資源管理上存在一個強大的民營企業(yè),來保障這個戰(zhàn)略資源的安全和便捷。但是恕我直言,知網真的不配,借助自身壟斷地位對高校無情收割,對群眾更是壘起高墻,知網無疑開了一個不好的頭。

03 莊貝,女,南京大學藝術碩士

“是否同意知網收錄學位論文,8個人里7個填否”

文科學渣只配用知網。

我是從2015年開始用知網的,那時候剛上大一,到現在馬上碩士畢業(yè),整整七年。

因為我本科和碩士都是在國內985讀的文科專業(yè),基本上國內的同學都是用知網做學習查閱論文使用。國內似乎就是知網一家獨大,用也得用,不用也別無選擇。知網對論文的壟斷還是牢牢在握的。

去年做答辯秘書,最后有個環(huán)節(jié)是收集大家填寫的“是否同意知網收錄學位論文授權書”,一組的8個人里7個都填了“否”,感覺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因為我們專業(yè)的畢業(yè)論文是“劇本+闡釋”的形式,很多以生活為原型的現實主義劇作更容易暴露作者信息。所以我自己發(fā)明了一個詞叫“學術隱私”。

互聯網時代,學術資源更應加強權威性的維護,注意甄別學術成果收錄,防止抄襲侵權等,這才是學術資源平臺的生存之道。不要讓學術資源平臺淪為和一些社交媒體一樣的存在。建議可以適當根據學術水平分類,不太正常的文章就可以不收錄了,以免浪費讀者時間。 但是,罵它不還得愛它用它?

04 宋友理,男,揚州某高校教師

“當務之急是建設免費數據庫”

我使用過的主要學術資源平臺還有讀秀、萬方和維普等。相較而言,知網的體驗還算可以。

知網收錄期刊和學位論文相對較全,但部分會議論文和部分期刊論文如果所在單位未購買,也無法直接獲取。印象深刻的是很多集刊并沒有被知網收錄,因此檢索非常不便。

顯然知網現在已經成為盈利的工具,且使用費用逐年增長,但對論文作者卻沒有給到相應的尊重,即便按照知識付費的觀點看也如此。

媒體的抨擊和普通社會人士表達的觀點和態(tài)度差別不大,只是作用力有限,因為知網的營收模式和性質屬性不會輕易改變,最多只能倒逼知網作出一定程度的退讓而已。

學術資源平臺需要加強國家層面的投資和建設,目前大量的專業(yè)數據庫公司如“愛如生”一直致力于各類數據庫的開發(fā),前期投入成本較高,最終的目的顯然是盈利,這也必然會導致類似知網的問題。

此外,并非所有高校都擁有學術研究的眾多數據庫,這也造成了不同平臺高校的不平等,給學術研究造成不必要的阻礙。

因此,如何將學術資源平臺作為公器,提供給所有人才是最期待看到的。當務之急是建設免費數據庫,取代公司化運營的知網。目前如“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這樣的免費數據庫,已經建設使用多年,但是在收錄范圍和數量上顯然不能滿足要求。

在與研究者們的交談中,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語是:公器。

文獻學專業(yè)博士畢業(yè)的裴韋,目前是一所高校的碩士生導師。做了多年的文獻學研究,他對學術文獻的重要價值有很深的體會。對于主流的學術平臺,無論知網還是愛如生、讀秀、worldlib、盈科、大成老舊期刊等等,他都是深度用戶。

當被問及對學術資源庫的期待時,他同樣只說了和宋友理相同的那句話:“希望學術資源能夠真正的成為公器?!?/p>

相比于哪家公司或機構,能挑戰(zhàn)知網;受訪者們更重視的,還是如何保障學術公器的“公共性”,以及建設公共屬性的中文數據庫的“緊迫性”。

在交談的最后,吳艾果反過來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很多學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無償的方式上傳到知網,是因為我們認可這樣的一個共享知識的平臺。假如它以此漁利,我們?yōu)槭裁床涣斫ㄒ粋€學術資源平臺?讓所有人都能夠像呼吸空氣一樣接受大家的知識、思想。

聽完這個問題,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空氣,目視前方,卻不知該如何回復他。 我只能從這些學者純粹的眼睛里,看見一幕在當下再清晰不過的事實:

公器向左,知網向右。

應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