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車市物語 火山
編輯|火山
隨著相關政策的出爐,中國車市的陰霾終于被驅(qū)散了一部分。
“最近兩周,市場反彈極為明顯,這得益于地方政府推行的相關政策,以及主機廠的相應促銷手段。我預計5月份乘用車銷量能達到135-150萬輛,同比降幅會收窄至10%-20%?!敝袊嚵魍▍f(xié)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和車市物語分析道。
在部分人看來,隨著未來購置稅減征細則及其他刺激性政策的出爐,中國汽車市場將迎來強勢增長。以政策為船,渡過這輪供應鏈、需求下滑危機,大家將重新過上2018年以前的“常態(tài)化增長”好日子。
從政策本身來看,本次購置稅減征不同以往,不再強調(diào)以時間作為標尺,而是強調(diào)600億元總額度。在部分專家看來,這是短期強勢提振消費,并降低透支副作用的絕佳手段。而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也將因此獲得喘息之機,以更得體的姿態(tài)面對未來。然而想過上好日子,每一位汽車人需要思考,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6月將迎來大反擊?
其實一直以來,購置稅減免政策從來不是提振當時市場周期銷量的唯一手段,而是政策組合拳的起手式。
在2009年第一批購置稅減征的同時,國家層面上輔以的其他刺激性消費政策主要是汽車下鄉(xiāng)。當年國家特地撥款50億元人民幣資金,對農(nóng)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以及購買1.3升排量以下的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而正是在這波購置稅減征+汽車下鄉(xiāng)的雙重作用下,汽車消費提振態(tài)勢相當明顯。
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全年,汽車銷量從2008年的930.59萬輛躍升至1379.53萬輛,增量達到448.94萬輛,同比增速也提升了接近40個百分點。
在第二輪購置稅減征的同時,國務院也宣布了支持新能源汽車銷售和動力/燃料電池研發(fā),禁止地方政府限制電動車的購買和使用,確保在新增及更新公交車中的新能源汽車占比;鼓勵創(chuàng)新分時租賃、車輛共享等運營模式;加快淘汰營運黃標車,將2017年設定為地方政府完成基本淘汰黃標車任務的最后期限等。
本輪的政策刺激,在宣布購置稅減征600億前后,各地方也已出臺了相關購車補貼政策,比如上海、廣東等多地的購車補貼政策,部分限購城市也相繼增加了購車指標。從市場表現(xiàn)上看,雖然購置稅減征政策細則尚未出爐,但相關地方性的刺激措施已經(jīng)起到了效果。據(jù)乘聯(lián)會數(shù)據(jù)顯示,5月16-22日,國內(nèi)主要廠商零售銷量相比于去年同期,降幅已收窄至6%。
在郎學紅看來,現(xiàn)階段各地方對于全國統(tǒng)一政策的執(zhí)行和配合的重要性,要遠勝以往?!皬膰液暧^角度上來看,除了購置稅減征,汽車下鄉(xiāng)、出臺相應的機動車報廢更新鼓勵政策同樣關鍵。而從地方上看,各地應該在落實好國家統(tǒng)一政策的前提下打好‘配合’,積極出臺地方性刺激政策。此外,限購城市也可以進一步釋放購車指標。每個限購城市額外放出3萬指標,雖然絕對數(shù)字不多,但能發(fā)揮出很好的帶動作用?!?/p>
做好這一切后,中國車市的拐點即將出現(xiàn)?;赝?021年,雖然車市在上半年增長態(tài)勢明顯,可由于芯片供應問題,去年車市在6-7月份迎來了明顯低潮,在郎學紅看來,由于去年的低基數(shù),中國車市將于今年6月迎來明顯反彈。
“購置稅減征政策極有可能在5月底公布,6月1日起實施,所以6月將是奮起直追的關鍵期。順利的話,6月份一個月就有可能在去年同期的基礎上追回100萬輛左右銷量,徹底彌補1-5月份帶來的缺口。以全年的角度分析,乘用車市場的整體增量有望達到200萬輛,實現(xiàn)10%以上的增幅?!?/p>
如何避免減征副作用?
一直以來,購置稅減征政策都是拉動汽車銷量最切實有效的手段,但對于該政策的實施,各部門都顯得極為謹慎,即便是2020年第一波疫情爆發(fā)之時,都沒祭出過這一“大招”,因為購置稅減征政策的副作用同樣明顯。
在大部分人看來,車市的波動不能以年為單位計算,而是應該以五年為一周期。此前的購置稅減征政策雖然在政策實施的1-2年內(nèi)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可這更多是在透支未來市場,當政策退出后,刺激后遺癥即將顯現(xiàn)。
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第一波購置稅減征政策實施后,刺激效果極為明顯,當年銷量躍升至1364.48萬輛,同比增幅46.15%,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其中乘用車首次突破1000萬輛,達到1033.13w萬輛,同比增幅52.93%。2010年,購置稅減征政策保留,但幅度開始下滑,稅率增至7.5%。當年全年銷量為1806.19萬輛,同比增速為32.37%;其中乘用車售出1375.78萬輛,同比增速為33.17%,增長態(tài)勢開始回落。而到了2011年,減征政策徹底退出,乘用車市場銷量增速放緩態(tài)勢極為明顯,2011、2012年銷量增速收窄為5.2%和7.1%,與此前動輒30-50%的增速相比天差地別。
第二輪購置稅減征政策后續(xù)市場波動同樣如此。2015年第四季度購置稅減征政策開始實施,這讓市場迅速擺脫頹勢,全年累計銷量達到2114.6萬輛,同比增速7.3%;2016年,在整個完整年的購置稅減征刺激下,中國車市銷量達到2437.7萬輛,同比增速14.9%。但隨著2017年減征政策退坡,市場銷量增速一下收窄至3.04%;待2018年購置稅減征政策完全退出,市場則直接開啟了負增長模式。
在評論當時的市場走勢時,不少專家都給出了類似的說法——“2018年的車市負增長,只不過是購置稅減征政策將本該在2015年發(fā)生的事情推遲了3年。”
除市場規(guī)律變動外,購置稅減征政策及相關刺激性政策在某些程度上也打亂了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氨热?009年的第一波政策疊加汽車下鄉(xiāng)政策,這讓國內(nèi)新增了大批微型客車產(chǎn)能,這在當時已經(jīng)屬于落后產(chǎn)能,但在政策刺激下不僅沒能有序退出,反而有所擴張。政策退出后微型客車需求下滑,這部分產(chǎn)能讓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消化了很久。”郎學紅表示,而這就是購置稅減征政策及相關刺激性政策帶來的結(jié)構(gòu)性波動。
不過據(jù)她分析,本輪的購置稅減征政策與以往不同,以往的劃分都是以時間為年限,本次則是以減免總額度,這樣做其實有利于避免在政策執(zhí)行中帶來的結(jié)構(gòu)性破壞。
“現(xiàn)在我們有100萬輛銷量缺口,假設沒有購置稅減征政策,即便下半年生產(chǎn)恢復態(tài)勢良好,也很難彌補缺口。所以國家設定了600億,就是為了對沖前兩季度疫情、供應鏈帶來的不良影響?!?/p>
若想進一步降低副作用,在政策細則制定、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就要把握住兩點:快和廣?!笆紫?,這600億額度最好在今年用完,不要像此前兩輪一樣持續(xù)兩年,否則會使每輛車減稅額度被攤薄,難以起到短期內(nèi)刺激效果?!崩蓪W紅表示。
“其次就是要吸收此前微型客車產(chǎn)能擴張的教訓,本輪購置稅減征惠及面要做到廣。如果有可能的話,不要只考慮1.6L排量以下車型,而是可以考慮到1.6L-2.0L的車型。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后者的消費群體正在日趨主流,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車企為享受減征紅利短期內(nèi)集中上馬1.6L排量以下車型,造成車市結(jié)構(gòu)性波動。”
此外,若想進一步減少政策刺激帶來的副作用,可以考慮將減征政策長期推進?!氨热缧履茉窜囉谰妹庹?、小排量車型長期減征。這樣就不用擔心政策退出時的波動了?!崩蓪W紅表示。
未來的思考
雖然通過各層面的協(xié)調(diào)、運作,購置稅減征政策的副作用可能被降低,但不可能毫無影響。對于車企來說,如果政策有效,市場觸底反彈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其帶來的透支效應,無疑會讓未來的日子變得更加不確定。放眼明年,擺在車企面前的頭號難題就是——如果購置稅減征政策在年初退出,他們又該怎樣對沖利空因素?
回看歷次購置稅刺激政策退出時車企的應對方法,最為有效的手段救市讓利,讓政策退出后消費者購車價格不會出現(xiàn)過多的波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8年開年,為抵抗購置稅減征政策退出帶來的利空,奧迪、奔馳、寶馬、大眾、斯柯達、豐田、日產(chǎn)、吉利、比亞迪、長安等多個品牌均推出了2.5%購置稅補貼金額折扣政策。而車企們的應對方法也頗為有效。當年1月,全國乘用車銷量不僅沒受購置稅減征政策退出影響,反而同比增長了11.57%,實現(xiàn)開門紅。
受限于車企、經(jīng)銷商資金狀況,類似補貼只能作為短期過渡,無法長期存在。而放眼如今,受制于原材料價格上漲,零部件供應困難,車企、經(jīng)銷商是否有余力發(fā)起類似的活動也尚未可知。如何擺脫不確定性,正是車企們應該趁著如今政策刺激帶來的短暫緩沖期中思考的。
對于整個汽車產(chǎn)業(yè)來說,需要反思、改善的問題還有更多,比如供應鏈安全問題。
“供應鏈問題不會在短期內(nèi)找到答案,但是每個從業(yè)者都該思考。”中國汽車工業(yè)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對車市物語說道。“我們應該如何降低供應鏈風險,提高零部件原材料供應穩(wěn)定性?為了增強供應鏈安全,整車企業(yè)該不該學習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模式?我們應該如何保持中國在全球汽車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自主零部件又該如何填補空白?這些問題是每個汽車人都應該反思的?!?/p>
在近期汽車產(chǎn)業(yè)面臨的困局中,供應鏈無疑是重中之重。如今的購置稅減征政策,和其余刺激性消費政策,給整個汽車行業(yè)帶來了緩沖,能否利用好這段緩沖,反思、解決好此前暴露出的問題,將成為未來中國汽車能否重新增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