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為什么大學周邊的餐館總在倒閉?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為什么大學周邊的餐館總在倒閉?

學校沒有不散的宴席。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文|每日人物 饒桐語

編輯|周維

關(guān)于校園的吃飯記憶,似乎注定會消失,這里的連接如此脆弱——學生是流動的,每一年,一批新的學生踏入校園,又有一批學生離開;餐飲老板們也是流動的,經(jīng)營困難,賺不了錢,來來去去更是常態(tài),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們就會關(guān)店,再無人知道去向。

倒閉的集體命運

回到學校外面的那條街上,羅青橙感到有點精神恍惚。

去年7月,羅青橙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yè)。她在這所學校念了本科、研究生,待了整整7年。剛上大學的時候,這條街熱鬧非凡,全是小吃攤。人潮最洶涌的時候是晚上,走過任意一家餐館,里面都坐滿了吵鬧的學生。她一個人走在街上,能感覺到一種特別的“安全感”——整條街都是明晃晃的,總能碰到熟悉的面孔。如果吃得太晚了,唯一擔心的事情是回宿舍的時候會被宿管阿姨罵一頓,“不把你罵哭不讓進”。

而現(xiàn)在,這條街變化得太大,羅青橙有點不認識了。在她讀研究生的最后兩年,疫情開始改變一切。每次在漫長的假期之后回校,或者學校封閉管理之后再出校門,街上就有熟悉的餐館關(guān)掉。不知不覺間,外面就換了天地,店鋪紛紛貼上了“轉(zhuǎn)讓”的牌子。

倒閉,已經(jīng)成為當前大學周邊餐館的集體命運。

王鑿是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不久前,他制作了一份《北京高校餐飲倒閉排行榜》——將2012年的POI(Point of Interest,興趣點)數(shù)據(jù)和2020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后發(fā)現(xiàn),大學周邊餐飲店的迭代率非常高。比如,排名第一的北京林業(yè)大學,周邊餐飲倒閉率高達90%;北京交通大學次之,為88%;而他自己所在的北京大學,倒閉率則高達71%。

▲ 王鑿所統(tǒng)計的北京高校餐飲倒閉排行榜。

“這個數(shù)據(jù)也并不全面,真實數(shù)據(jù)可能會更高。”王鑿說,自己在學校南門吃得最多的那家麻辣燙,在2016年開業(yè),2018年就倒閉了,數(shù)據(jù)中沒有留下任何印記,“雁過無痕”。

席芬也記得羅青橙口中的那種熱鬧。她是山東聊城人,在中國傳媒大學門口租了個小門面,賣肉夾饃。

往年六七月份,正值學生們的畢業(yè)季和考試周,校門口的小吃街人聲鼎沸,排肉夾饃的隊伍,從店門口一直延伸到20米開外。席芬切肉的速度飛快,忙得沒時間抬頭看人。

因為疫情,今年上半年,學校根本沒開學,席芬的生意慘淡,“滿打滿算,能有以前銷售額的四成”。熬到7月,天氣變得炎熱起來,席芬滿頭大汗地站在店里發(fā)呆,1個小時,只等來了3個客人,還都不是學生。

沒有學生來吃飯了,房東空調(diào)都舍不得開,旁邊一家餐館的天花板上,三個大風扇在呼呼地轉(zhuǎn),廚師和服務(wù)員們聚坐在餐桌上打牌聊天。席芬的小門面里,連風扇也沒得吹??臻g狹小,溫度比外邊還高,席芬熱得汗水直流。實在受不了了,就去旁邊的超市里轉(zhuǎn)轉(zhuǎn),那里有空調(diào),能涼快點兒。

不過,席芬擺擺手說,“下午算好的了”,更熱的時候是早上,旁邊那家賣早點的大蒸屜,熱氣騰騰地往她身上鉆,她站在逼仄的店面里,身子都不知道該往那里躲。

為了節(jié)約成本,門口掛著的招牌燈,也被房東關(guān)掉了。一個顧客在門口站了好一會兒,才走進店里,“還以為你們店也關(guān)了呢,黑燈瞎火的”。席芬只能無奈地笑笑。

周圍的小吃鋪子里,只剩席芬一家還在堅持營業(yè),剩下的幾家,“今年開年就沒過來了,都倒閉了”,各種器材亂七八糟地摞在店里。有學生進來,發(fā)現(xiàn)店鋪關(guān)了,先是驚訝,又變成意料之內(nèi)的嘆氣。有好奇心重的,會向周邊的店家打聽一兩句,但沒人知道他們的去向。

和席芬一樣,福建人江哥的店,也冷清了大半年。之前,江哥在重慶交通大學門口擺地攤,做燒烤。2020年5月,高校周邊店鋪遭遇了第一次由疫情導(dǎo)致的“倒閉潮”,很多店鋪都在轉(zhuǎn)讓,江哥便低價接手了一個店鋪。

隔壁水果店的老板,驚訝得掉下巴:“你膽子真大,人家把店面轉(zhuǎn)出去,你還在租?!钡缦胫?,疫情算是鬧過了,這會兒說不定是個“抄底”的好時機,畢竟,學??偸菚_學的,只要學生多起來,生意就會重新恢復(fù)——他擺地攤的時候,生意好到一個晚上就能賺上好幾千元。

只是,兩年時間里,疫情始終反復(fù),江哥的燒烤店停業(yè)了好幾次。最近的一回是今年3月,區(qū)域內(nèi)出現(xiàn)了1個病例,學校徹底封校。江哥說,在高校門口開店,寒暑假沒學生,做的就是剩下9個月的生意,現(xiàn)在,9個月的時間正在被不斷地壓縮。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到哪一天。

3個月關(guān)門是常態(tài)

席芬是2003年來北京的。她對這個年份記得很清楚,就是“鬧非典那一年”。

北京的學校,成為了這對夫妻的首選。在他們眼里,學生想法單純,“事兒少,又舍得”,最簡單的,不會嫌棄肉夾饃里的肉少。

席芬就和丈夫一起到中國傳媒大學門口擺攤,后來又租下門店,只賣肉夾饃,味道好,價格也便宜,一做就是近20年。但這一路,處處寫著不容易。

這幾年,學校附近的租金越漲越貴。這些集中于大城市市區(qū)的傳統(tǒng)高校,在多年前建立,也缺少商業(yè)規(guī)劃,門面都被收在少數(shù)人手里,再一層層轉(zhuǎn)手出去,每個房東都想撈點“差價”,房租也逐漸被抬高。

所以,個體戶們只能一起分攤租金,店面越租越小。高校周邊的門面金貴,很少有人能直接從房東那里租到門面。席芬數(shù)著,到自己這兒,已經(jīng)是“第四層”了,在她上面,還有大房東、二房東、三房東。原本,這整整幾百平米的門面都是三房東盤下來的,開川菜館。但后來,川菜館虧損得厲害,就把門前的地兒拆了出去,分別租給5家租客,除了席芬的肉夾饃,還有賣熏雞架的、開小超市的,甚至一個攤子租了兩家,上午賣早點,下午賣水果撈。

席芬租到的門面不足3平米,只能容納她一個人轉(zhuǎn)身,但即便是這樣的彈丸之地,租金也不算便宜。前幾年,一年租金3.6萬元。去年,店面往后挪了一小步,多給了幾公分,租金就漲到了一年5萬元。至于疫情后的房租減免,席芬更不敢想了,上面幾個房東,一層層下來,大概率也減不到自己頭上。

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競爭對手,它們是越來越多的連鎖外賣加盟店,沒有門面,只做外賣,但舍得在運營和營銷上花錢,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外賣上線不久,就很快成為“萬單店”——銷量顯示為9999家,排在外賣軟件的開頭。

一個更加殘酷的現(xiàn)實是,全國的大部分高校,都集中于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的共有特征是,線上率越來越高,同時,新消費和連鎖品牌的推廣規(guī)律,也是從一線推及二線,再從二線推及三線。換言之,高校周邊的餐飲,最先面臨這些品牌沖擊的群體。

和這些具有較穩(wěn)定資金鏈的連鎖餐飲品牌相比,夫妻店們?nèi)鄙龠\營能力、營銷能力,尤其是抗風險能力。如今,開在席芬附近的店面,像她這樣的個體戶越來越少——當年一起擺地攤的人,都回了老家,敢來做生意的人也沒了。

“疫情一定會加速高校周邊夫妻店的消失?!敝袊虏惋嫯a(chǎn)業(yè)聯(lián)盟創(chuàng)始人貢英龍這樣判斷。在他看來,能在艱難大環(huán)境中崛起的還是連鎖餐飲和新消費品牌店,至于高校周邊的夫妻店和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難以和它們競爭,很大概率會在疫情之后遭遇徹底洗牌。

貢英龍告訴每日人物,在餐飲業(yè)內(nèi),高校周邊餐飲的閉店率遠高于商場店、社區(qū)店,這已經(jīng)是一種業(yè)內(nèi)共識。當前,在一二線城市的復(fù)合閉店率高達120%的情況下,高校門口的餐飲閉店率可能會接近150%,3個月租期一到就關(guān)門,已是常態(tài)。

另一位高校餐飲的創(chuàng)業(yè)者王洪超說,高校周圍的店鋪,流轉(zhuǎn)率非常高,甚至能到70%。他們的經(jīng)驗是,如果在商場里選址,往往很難等到空閑的鋪子,有的時候,等上一年也等不到入駐機會,但是,在高校附近,只要蹲幾個星期,就一定會有店鋪轉(zhuǎn)手出來。時間也跟學生們的時間軸重疊——每年的畢業(yè)季,和開學之后的第二個月,轉(zhuǎn)讓的鋪子都會變多。這些要么是趁著寒暑假徹底沒學生之前,趕緊轉(zhuǎn)掉,不虧得更多,要么就是“不死心”,想趁著學生開學再試一個月,如果營業(yè)額還是不理想,就再把店鋪轉(zhuǎn)讓出去。

抄底者

盡管如此,伴隨著對高校市場的甜蜜想象,依舊有源源不斷的人接手這些轉(zhuǎn)讓的鋪子,試圖抄底。

95后小韓去年8月從公司辭職,準備創(chuàng)業(yè),和妻子商量后,在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門口開了家冒菜店。小韓的妻子是這所大學的畢業(yè)生,“記得上學的時候,一放學,這條街的人流量就非常大”,在他們眼里,這就意味著好生意。

房租也是合理的。早幾年,這里一個月的房租要1萬元,現(xiàn)在只要不到3000元。小韓覺得,這個成本,他負擔得起。

開店之前,夫妻二人對未來充滿了詩意的期待,比如,他們會和這里的學生們有著親密的往來,會見證著學生們的成長,擁有一種青春、有趣的生活。

只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小韓說,餐館的命運,首先和學校的管理制度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剛開店的時候,他想著,這么多學生,再有疫情,也總是要吃飯的。結(jié)果,學??刂频帽阮A(yù)期更加嚴格,只要一有疫情,就直接通知學生,沒有特殊情況不能出校,只能吃食堂,“平均兩個月,學校就封一次”。開店以來,他的店跟著休息了4回,整個街區(qū)里,老板比顧客多。

為了管理方便,學校連外賣也送不進了。最開始,學校只封鎖了大門,外賣還能小側(cè)門遞進去。沒多久,小韓發(fā)現(xiàn),學校給這道門上了大鎖,再后來,小門直接被鐵板焊死了。一天下來,小韓也就能有20多單的外賣生意,更不用說抽成之后的利潤了。

賺不到錢,也沒有熱鬧的學生,小韓感覺,自己的開店生活和最初的設(shè)想截然不同。交完這三個月房租之后,手里也沒有了余錢,他開始考慮,房租到期之后,店址該換到哪里?到時候,這家才開一年不到的小店,命運也將宣告終結(jié),成為高校周邊倒閉的店鋪之一。

相較于去年才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小韓,王洪超要幸運得多。他是2016年畢業(yè)的大學生,畢業(yè)之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和隔壁寢室的幾個好友一起創(chuàng)業(yè),也將地點選在了熟悉的學校附近,開起了第一家烤肉店。到現(xiàn)在,主攻高校市場的他們,已經(jīng)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出了600多家直營店和加盟店。

但現(xiàn)在,王洪超不認為是在高校附近做生意的好時候了——疫情之后,他們的高校店關(guān)了接近150家。有更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想要重復(fù)他們的“賺錢神話”,來咨詢的時候,王洪超只問對方,“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如果錢夠用,那現(xiàn)在自然可以被看作“抄底高校餐飲”的好時機,能夠扛過疫情,等著學生們返校,但大多數(shù)創(chuàng)業(yè)者,“資金都是緊張的”。

有“抄底”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本來,重慶交通大學這條街上只開了江哥一家燒烤店,一年時間里,又開出了5家新燒烤店,味道大同小異,他們一起爭奪著稀少的學生客源。

成本高了,收入少了,但房租還是得照交。為了多賺一點兒,江哥沒有了休息日,不管有沒有生意,“熱得要死都要把店開起來”。晚上,原本是夜市生意最好的時候,店里卻只零星地坐幾個人。江哥煩悶,讓妻子守著店,自己回到停在路邊的車上,發(fā)一會兒呆,又唱一會兒歌,“使勁吼,使勁唱,不會吵到別人”。直到有單子了,妻子喊一聲,他才從車上下來,開火炒飯。

這是江哥新養(yǎng)成的習慣。幾乎每天晚上,他都要來車里打發(fā)時間,看著馬路對面封鎖起來的校園,嘆氣:“忙的時候,時間都沒有,哪里會想到這些東西?”

要不要離開?

現(xiàn)在,對于席芬來說,未來的光線黯淡。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是,要不要回家、什么時候回家。

她說的家,當然不是北京。席芬的老家在山東,在出來做生意之前,她是農(nóng)村婦女,跟土地打交道。丈夫當過兵,有見識,“啥事兒都聽他的”,說北京人多,生意好做,他們就來了。剛來的時候,席芬甚至不愛說話,直到跟學生們交流多了,膽子才大起來。

在學校做了20來年生意,席芬也曾經(jīng)無限接近過北京。席芬印象很深刻,那是2008年,學校旁邊一套房子的價格也就二十多萬元,但她掏不出來。到現(xiàn)在,北京的房價已經(jīng)高得令她咋舌,賣多少肉夾饃也買不起了。如今,席芬和丈夫還租住在學校附近,租的是老舊平房,一個月的房租2200元,“樓房太貴了”。

直到今天,席芬還是有點后悔,沒有在北京房價尚未漲到自己不敢想象的時候,買下一套房。但感嘆幾聲之后,她又清楚地意識到,當年的自己,一個人掙錢供孩子念書,丈夫老生病,錢都沒攢下來,差20萬還是差200萬,其實是一樣的,不管什么時候,她都無法在北京安家。

2018年,席芬的公公生病了,她只好離開北京,回老家照顧老人,一走就是兩年。兩年時間里,她給老人送了終,又在村里蓋了新房,給兒子娶了媳婦——山東,是她更需要堅守的故鄉(xiāng)。

不在北京的日子里,會有人惦記她,學生們饞那口肉夾饃了,就試探著給她打電話。在電話里,席芬眼睛一紅,對學生們承諾著什么時候回來。但她知道,回北京,沒那么簡單——家里走不開,回去了的話,生意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做?!爸荒芾显S著、老許著”,心里也會愧疚。

▲ 席芬的店鋪,好評眾多。圖 / 大眾點評截圖

很多學生天真地認為,在學校門口開店,一定是個“賺錢”生意。學生們都傳,靠著賣肉夾饃賺的錢,席芬把兒子送去了英國念書,“從我兒子20歲傳到他現(xiàn)在30歲”,流言傳了一屆又一屆。直到今天,還有學生來問席芬:“你兒子留學回來了沒?”

現(xiàn)實是,席芬的兒子沒去英國,她也沒有因此“賺大錢”,更無法留在北京。人留不下,記憶也無處扎根。席芬知道,自己總是要回家的,只是時間的問題。一個戲劇的事情是,二十年前,她因為一個叫非典的肺炎來到北京。二十年后,她又可能因為一個叫新冠的肺炎而離開。

注定消失的吃飯記憶

高校周邊餐飲的倒閉,同時也會帶走很多學生的校園記憶。

制作餐飲倒閉排行榜的王鑿,用“到處亂竄的原子”來形容自己。他是甘肅人,15歲便離開了家鄉(xiāng)嘉峪關(guān),到蘭州的超級中學念書,把自己叫做“蘭外生”,也把自己的身份認同隔離在了蘭州之外。讀大學時,王鑿到了北京,待了4年。而今,他又到美國留學。

這份地圖,也正好是他身在異鄉(xiāng)時制作的。王鑿說,求學的這些日子里,他好像一直在漂泊,熟悉的餐館能夠幫助他拾起一些確定感。

“我跟這個城市的交集,可能就是在這家店里,跟誰坐下來一起吃了個飯。”他記得,離開北京前的最后一頓飯,是在北大附近的川菜館“老蜀人”吃的,為了刻意留下一些“儀式感”。和席芬的肉夾饃一樣,這家川菜老店,同樣也是很多北大學子的共同記憶。

王鑿最喜歡的一家羊肉湯店,也在疫情到來的那一年消失了。那家店開在學校附近的城中村,老板是河南人,羊湯鮮美到讓王鑿第一次感嘆,“活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至于老板去了哪里,王鑿也不知道,或許是回家了?!翱赡苋撕腿酥g的關(guān)系也是這樣,你走到哪都會有餐館,覺得沒有什么特殊的。結(jié)果一瞬間,‘嘩’一聲,全換了,那個時候你才會發(fā)現(xiàn),這多么遺憾?!?/p>

四處求學的學生們,總是在經(jīng)歷這樣的落寞。羅青橙記得席芬的肉夾饃,也記得此前那家開得最久的川菜館。她關(guān)于大學的校園記憶,和它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它們不僅是吃飯的地方,也承載著社交功能、服務(wù)功能,甚至“經(jīng)濟功能”。

川菜館是社團聚餐的最佳選址,要辦活動了,大家就在下課之后聚過來,“一本正經(jīng)地拿出電腦打開PPT”,討論策劃方案。一張張稚嫩的面孔,嚴肅而認真,這是大學生們最初對社會和未來的想象。新的餐館開業(yè)了,就成為羅青橙和同學們“拉贊助”的首選,她還記得,有家新開的炸雞店,給她的社團贊助過60包雞塊,自己交涉時的青澀、尷尬,至今難忘。

只是,記憶再美好,也都煙消云散了。羅青橙最愛吃的那家缽缽雞,倒閉后就再也找不到蹤跡,她嘗試過復(fù)刻,但不是那種味道。她也記得,和她一起去吃缽缽雞的,常常是大學室友。后來,店沒了,一個宿舍再也沒有聚齊過,有人去了國外念書,有人同樣留在北京——距離雖然近,卻沒有見過面。

關(guān)于校園的吃飯記憶,似乎注定會消失,這里的連接如此脆弱——學生是流動的,每一年,一批新的學生踏入校園,又有一批學生離開;餐飲老板們也是流動的,經(jīng)營困難,賺不了錢,來來去去更是常態(tài),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們就會關(guān)店,再無人知道去向。

(除貢英龍,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為什么大學周邊的餐館總在倒閉?

學校沒有不散的宴席。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文|每日人物 饒桐語

編輯|周維

關(guān)于校園的吃飯記憶,似乎注定會消失,這里的連接如此脆弱——學生是流動的,每一年,一批新的學生踏入校園,又有一批學生離開;餐飲老板們也是流動的,經(jīng)營困難,賺不了錢,來來去去更是常態(tài),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們就會關(guān)店,再無人知道去向。

倒閉的集體命運

回到學校外面的那條街上,羅青橙感到有點精神恍惚。

去年7月,羅青橙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yè)。她在這所學校念了本科、研究生,待了整整7年。剛上大學的時候,這條街熱鬧非凡,全是小吃攤。人潮最洶涌的時候是晚上,走過任意一家餐館,里面都坐滿了吵鬧的學生。她一個人走在街上,能感覺到一種特別的“安全感”——整條街都是明晃晃的,總能碰到熟悉的面孔。如果吃得太晚了,唯一擔心的事情是回宿舍的時候會被宿管阿姨罵一頓,“不把你罵哭不讓進”。

而現(xiàn)在,這條街變化得太大,羅青橙有點不認識了。在她讀研究生的最后兩年,疫情開始改變一切。每次在漫長的假期之后回校,或者學校封閉管理之后再出校門,街上就有熟悉的餐館關(guān)掉。不知不覺間,外面就換了天地,店鋪紛紛貼上了“轉(zhuǎn)讓”的牌子。

倒閉,已經(jīng)成為當前大學周邊餐館的集體命運。

王鑿是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不久前,他制作了一份《北京高校餐飲倒閉排行榜》——將2012年的POI(Point of Interest,興趣點)數(shù)據(jù)和2020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后發(fā)現(xiàn),大學周邊餐飲店的迭代率非常高。比如,排名第一的北京林業(yè)大學,周邊餐飲倒閉率高達90%;北京交通大學次之,為88%;而他自己所在的北京大學,倒閉率則高達71%。

▲ 王鑿所統(tǒng)計的北京高校餐飲倒閉排行榜。

“這個數(shù)據(jù)也并不全面,真實數(shù)據(jù)可能會更高。”王鑿說,自己在學校南門吃得最多的那家麻辣燙,在2016年開業(yè),2018年就倒閉了,數(shù)據(jù)中沒有留下任何印記,“雁過無痕”。

席芬也記得羅青橙口中的那種熱鬧。她是山東聊城人,在中國傳媒大學門口租了個小門面,賣肉夾饃。

往年六七月份,正值學生們的畢業(yè)季和考試周,校門口的小吃街人聲鼎沸,排肉夾饃的隊伍,從店門口一直延伸到20米開外。席芬切肉的速度飛快,忙得沒時間抬頭看人。

因為疫情,今年上半年,學校根本沒開學,席芬的生意慘淡,“滿打滿算,能有以前銷售額的四成”。熬到7月,天氣變得炎熱起來,席芬滿頭大汗地站在店里發(fā)呆,1個小時,只等來了3個客人,還都不是學生。

沒有學生來吃飯了,房東空調(diào)都舍不得開,旁邊一家餐館的天花板上,三個大風扇在呼呼地轉(zhuǎn),廚師和服務(wù)員們聚坐在餐桌上打牌聊天。席芬的小門面里,連風扇也沒得吹??臻g狹小,溫度比外邊還高,席芬熱得汗水直流。實在受不了了,就去旁邊的超市里轉(zhuǎn)轉(zhuǎn),那里有空調(diào),能涼快點兒。

不過,席芬擺擺手說,“下午算好的了”,更熱的時候是早上,旁邊那家賣早點的大蒸屜,熱氣騰騰地往她身上鉆,她站在逼仄的店面里,身子都不知道該往那里躲。

為了節(jié)約成本,門口掛著的招牌燈,也被房東關(guān)掉了。一個顧客在門口站了好一會兒,才走進店里,“還以為你們店也關(guān)了呢,黑燈瞎火的”。席芬只能無奈地笑笑。

周圍的小吃鋪子里,只剩席芬一家還在堅持營業(yè),剩下的幾家,“今年開年就沒過來了,都倒閉了”,各種器材亂七八糟地摞在店里。有學生進來,發(fā)現(xiàn)店鋪關(guān)了,先是驚訝,又變成意料之內(nèi)的嘆氣。有好奇心重的,會向周邊的店家打聽一兩句,但沒人知道他們的去向。

和席芬一樣,福建人江哥的店,也冷清了大半年。之前,江哥在重慶交通大學門口擺地攤,做燒烤。2020年5月,高校周邊店鋪遭遇了第一次由疫情導(dǎo)致的“倒閉潮”,很多店鋪都在轉(zhuǎn)讓,江哥便低價接手了一個店鋪。

隔壁水果店的老板,驚訝得掉下巴:“你膽子真大,人家把店面轉(zhuǎn)出去,你還在租?!钡缦胫?,疫情算是鬧過了,這會兒說不定是個“抄底”的好時機,畢竟,學??偸菚_學的,只要學生多起來,生意就會重新恢復(fù)——他擺地攤的時候,生意好到一個晚上就能賺上好幾千元。

只是,兩年時間里,疫情始終反復(fù),江哥的燒烤店停業(yè)了好幾次。最近的一回是今年3月,區(qū)域內(nèi)出現(xiàn)了1個病例,學校徹底封校。江哥說,在高校門口開店,寒暑假沒學生,做的就是剩下9個月的生意,現(xiàn)在,9個月的時間正在被不斷地壓縮。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到哪一天。

3個月關(guān)門是常態(tài)

席芬是2003年來北京的。她對這個年份記得很清楚,就是“鬧非典那一年”。

北京的學校,成為了這對夫妻的首選。在他們眼里,學生想法單純,“事兒少,又舍得”,最簡單的,不會嫌棄肉夾饃里的肉少。

席芬就和丈夫一起到中國傳媒大學門口擺攤,后來又租下門店,只賣肉夾饃,味道好,價格也便宜,一做就是近20年。但這一路,處處寫著不容易。

這幾年,學校附近的租金越漲越貴。這些集中于大城市市區(qū)的傳統(tǒng)高校,在多年前建立,也缺少商業(yè)規(guī)劃,門面都被收在少數(shù)人手里,再一層層轉(zhuǎn)手出去,每個房東都想撈點“差價”,房租也逐漸被抬高。

所以,個體戶們只能一起分攤租金,店面越租越小。高校周邊的門面金貴,很少有人能直接從房東那里租到門面。席芬數(shù)著,到自己這兒,已經(jīng)是“第四層”了,在她上面,還有大房東、二房東、三房東。原本,這整整幾百平米的門面都是三房東盤下來的,開川菜館。但后來,川菜館虧損得厲害,就把門前的地兒拆了出去,分別租給5家租客,除了席芬的肉夾饃,還有賣熏雞架的、開小超市的,甚至一個攤子租了兩家,上午賣早點,下午賣水果撈。

席芬租到的門面不足3平米,只能容納她一個人轉(zhuǎn)身,但即便是這樣的彈丸之地,租金也不算便宜。前幾年,一年租金3.6萬元。去年,店面往后挪了一小步,多給了幾公分,租金就漲到了一年5萬元。至于疫情后的房租減免,席芬更不敢想了,上面幾個房東,一層層下來,大概率也減不到自己頭上。

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競爭對手,它們是越來越多的連鎖外賣加盟店,沒有門面,只做外賣,但舍得在運營和營銷上花錢,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外賣上線不久,就很快成為“萬單店”——銷量顯示為9999家,排在外賣軟件的開頭。

一個更加殘酷的現(xiàn)實是,全國的大部分高校,都集中于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的共有特征是,線上率越來越高,同時,新消費和連鎖品牌的推廣規(guī)律,也是從一線推及二線,再從二線推及三線。換言之,高校周邊的餐飲,最先面臨這些品牌沖擊的群體。

和這些具有較穩(wěn)定資金鏈的連鎖餐飲品牌相比,夫妻店們?nèi)鄙龠\營能力、營銷能力,尤其是抗風險能力。如今,開在席芬附近的店面,像她這樣的個體戶越來越少——當年一起擺地攤的人,都回了老家,敢來做生意的人也沒了。

“疫情一定會加速高校周邊夫妻店的消失?!敝袊虏惋嫯a(chǎn)業(yè)聯(lián)盟創(chuàng)始人貢英龍這樣判斷。在他看來,能在艱難大環(huán)境中崛起的還是連鎖餐飲和新消費品牌店,至于高校周邊的夫妻店和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難以和它們競爭,很大概率會在疫情之后遭遇徹底洗牌。

貢英龍告訴每日人物,在餐飲業(yè)內(nèi),高校周邊餐飲的閉店率遠高于商場店、社區(qū)店,這已經(jīng)是一種業(yè)內(nèi)共識。當前,在一二線城市的復(fù)合閉店率高達120%的情況下,高校門口的餐飲閉店率可能會接近150%,3個月租期一到就關(guān)門,已是常態(tài)。

另一位高校餐飲的創(chuàng)業(yè)者王洪超說,高校周圍的店鋪,流轉(zhuǎn)率非常高,甚至能到70%。他們的經(jīng)驗是,如果在商場里選址,往往很難等到空閑的鋪子,有的時候,等上一年也等不到入駐機會,但是,在高校附近,只要蹲幾個星期,就一定會有店鋪轉(zhuǎn)手出來。時間也跟學生們的時間軸重疊——每年的畢業(yè)季,和開學之后的第二個月,轉(zhuǎn)讓的鋪子都會變多。這些要么是趁著寒暑假徹底沒學生之前,趕緊轉(zhuǎn)掉,不虧得更多,要么就是“不死心”,想趁著學生開學再試一個月,如果營業(yè)額還是不理想,就再把店鋪轉(zhuǎn)讓出去。

抄底者

盡管如此,伴隨著對高校市場的甜蜜想象,依舊有源源不斷的人接手這些轉(zhuǎn)讓的鋪子,試圖抄底。

95后小韓去年8月從公司辭職,準備創(chuàng)業(yè),和妻子商量后,在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門口開了家冒菜店。小韓的妻子是這所大學的畢業(yè)生,“記得上學的時候,一放學,這條街的人流量就非常大”,在他們眼里,這就意味著好生意。

房租也是合理的。早幾年,這里一個月的房租要1萬元,現(xiàn)在只要不到3000元。小韓覺得,這個成本,他負擔得起。

開店之前,夫妻二人對未來充滿了詩意的期待,比如,他們會和這里的學生們有著親密的往來,會見證著學生們的成長,擁有一種青春、有趣的生活。

只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小韓說,餐館的命運,首先和學校的管理制度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剛開店的時候,他想著,這么多學生,再有疫情,也總是要吃飯的。結(jié)果,學??刂频帽阮A(yù)期更加嚴格,只要一有疫情,就直接通知學生,沒有特殊情況不能出校,只能吃食堂,“平均兩個月,學校就封一次”。開店以來,他的店跟著休息了4回,整個街區(qū)里,老板比顧客多。

為了管理方便,學校連外賣也送不進了。最開始,學校只封鎖了大門,外賣還能小側(cè)門遞進去。沒多久,小韓發(fā)現(xiàn),學校給這道門上了大鎖,再后來,小門直接被鐵板焊死了。一天下來,小韓也就能有20多單的外賣生意,更不用說抽成之后的利潤了。

賺不到錢,也沒有熱鬧的學生,小韓感覺,自己的開店生活和最初的設(shè)想截然不同。交完這三個月房租之后,手里也沒有了余錢,他開始考慮,房租到期之后,店址該換到哪里?到時候,這家才開一年不到的小店,命運也將宣告終結(jié),成為高校周邊倒閉的店鋪之一。

相較于去年才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小韓,王洪超要幸運得多。他是2016年畢業(yè)的大學生,畢業(yè)之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和隔壁寢室的幾個好友一起創(chuàng)業(yè),也將地點選在了熟悉的學校附近,開起了第一家烤肉店。到現(xiàn)在,主攻高校市場的他們,已經(jīng)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出了600多家直營店和加盟店。

但現(xiàn)在,王洪超不認為是在高校附近做生意的好時候了——疫情之后,他們的高校店關(guān)了接近150家。有更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想要重復(fù)他們的“賺錢神話”,來咨詢的時候,王洪超只問對方,“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如果錢夠用,那現(xiàn)在自然可以被看作“抄底高校餐飲”的好時機,能夠扛過疫情,等著學生們返校,但大多數(shù)創(chuàng)業(yè)者,“資金都是緊張的”。

有“抄底”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本來,重慶交通大學這條街上只開了江哥一家燒烤店,一年時間里,又開出了5家新燒烤店,味道大同小異,他們一起爭奪著稀少的學生客源。

成本高了,收入少了,但房租還是得照交。為了多賺一點兒,江哥沒有了休息日,不管有沒有生意,“熱得要死都要把店開起來”。晚上,原本是夜市生意最好的時候,店里卻只零星地坐幾個人。江哥煩悶,讓妻子守著店,自己回到停在路邊的車上,發(fā)一會兒呆,又唱一會兒歌,“使勁吼,使勁唱,不會吵到別人”。直到有單子了,妻子喊一聲,他才從車上下來,開火炒飯。

這是江哥新養(yǎng)成的習慣。幾乎每天晚上,他都要來車里打發(fā)時間,看著馬路對面封鎖起來的校園,嘆氣:“忙的時候,時間都沒有,哪里會想到這些東西?”

要不要離開?

現(xiàn)在,對于席芬來說,未來的光線黯淡。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是,要不要回家、什么時候回家。

她說的家,當然不是北京。席芬的老家在山東,在出來做生意之前,她是農(nóng)村婦女,跟土地打交道。丈夫當過兵,有見識,“啥事兒都聽他的”,說北京人多,生意好做,他們就來了。剛來的時候,席芬甚至不愛說話,直到跟學生們交流多了,膽子才大起來。

在學校做了20來年生意,席芬也曾經(jīng)無限接近過北京。席芬印象很深刻,那是2008年,學校旁邊一套房子的價格也就二十多萬元,但她掏不出來。到現(xiàn)在,北京的房價已經(jīng)高得令她咋舌,賣多少肉夾饃也買不起了。如今,席芬和丈夫還租住在學校附近,租的是老舊平房,一個月的房租2200元,“樓房太貴了”。

直到今天,席芬還是有點后悔,沒有在北京房價尚未漲到自己不敢想象的時候,買下一套房。但感嘆幾聲之后,她又清楚地意識到,當年的自己,一個人掙錢供孩子念書,丈夫老生病,錢都沒攢下來,差20萬還是差200萬,其實是一樣的,不管什么時候,她都無法在北京安家。

2018年,席芬的公公生病了,她只好離開北京,回老家照顧老人,一走就是兩年。兩年時間里,她給老人送了終,又在村里蓋了新房,給兒子娶了媳婦——山東,是她更需要堅守的故鄉(xiāng)。

不在北京的日子里,會有人惦記她,學生們饞那口肉夾饃了,就試探著給她打電話。在電話里,席芬眼睛一紅,對學生們承諾著什么時候回來。但她知道,回北京,沒那么簡單——家里走不開,回去了的話,生意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做?!爸荒芾显S著、老許著”,心里也會愧疚。

▲ 席芬的店鋪,好評眾多。圖 / 大眾點評截圖

很多學生天真地認為,在學校門口開店,一定是個“賺錢”生意。學生們都傳,靠著賣肉夾饃賺的錢,席芬把兒子送去了英國念書,“從我兒子20歲傳到他現(xiàn)在30歲”,流言傳了一屆又一屆。直到今天,還有學生來問席芬:“你兒子留學回來了沒?”

現(xiàn)實是,席芬的兒子沒去英國,她也沒有因此“賺大錢”,更無法留在北京。人留不下,記憶也無處扎根。席芬知道,自己總是要回家的,只是時間的問題。一個戲劇的事情是,二十年前,她因為一個叫非典的肺炎來到北京。二十年后,她又可能因為一個叫新冠的肺炎而離開。

注定消失的吃飯記憶

高校周邊餐飲的倒閉,同時也會帶走很多學生的校園記憶。

制作餐飲倒閉排行榜的王鑿,用“到處亂竄的原子”來形容自己。他是甘肅人,15歲便離開了家鄉(xiāng)嘉峪關(guān),到蘭州的超級中學念書,把自己叫做“蘭外生”,也把自己的身份認同隔離在了蘭州之外。讀大學時,王鑿到了北京,待了4年。而今,他又到美國留學。

這份地圖,也正好是他身在異鄉(xiāng)時制作的。王鑿說,求學的這些日子里,他好像一直在漂泊,熟悉的餐館能夠幫助他拾起一些確定感。

“我跟這個城市的交集,可能就是在這家店里,跟誰坐下來一起吃了個飯?!彼浀?,離開北京前的最后一頓飯,是在北大附近的川菜館“老蜀人”吃的,為了刻意留下一些“儀式感”。和席芬的肉夾饃一樣,這家川菜老店,同樣也是很多北大學子的共同記憶。

王鑿最喜歡的一家羊肉湯店,也在疫情到來的那一年消失了。那家店開在學校附近的城中村,老板是河南人,羊湯鮮美到讓王鑿第一次感嘆,“活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至于老板去了哪里,王鑿也不知道,或許是回家了。“可能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這樣,你走到哪都會有餐館,覺得沒有什么特殊的。結(jié)果一瞬間,‘嘩’一聲,全換了,那個時候你才會發(fā)現(xiàn),這多么遺憾?!?/p>

四處求學的學生們,總是在經(jīng)歷這樣的落寞。羅青橙記得席芬的肉夾饃,也記得此前那家開得最久的川菜館。她關(guān)于大學的校園記憶,和它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它們不僅是吃飯的地方,也承載著社交功能、服務(wù)功能,甚至“經(jīng)濟功能”。

川菜館是社團聚餐的最佳選址,要辦活動了,大家就在下課之后聚過來,“一本正經(jīng)地拿出電腦打開PPT”,討論策劃方案。一張張稚嫩的面孔,嚴肅而認真,這是大學生們最初對社會和未來的想象。新的餐館開業(yè)了,就成為羅青橙和同學們“拉贊助”的首選,她還記得,有家新開的炸雞店,給她的社團贊助過60包雞塊,自己交涉時的青澀、尷尬,至今難忘。

只是,記憶再美好,也都煙消云散了。羅青橙最愛吃的那家缽缽雞,倒閉后就再也找不到蹤跡,她嘗試過復(fù)刻,但不是那種味道。她也記得,和她一起去吃缽缽雞的,常常是大學室友。后來,店沒了,一個宿舍再也沒有聚齊過,有人去了國外念書,有人同樣留在北京——距離雖然近,卻沒有見過面。

關(guān)于校園的吃飯記憶,似乎注定會消失,這里的連接如此脆弱——學生是流動的,每一年,一批新的學生踏入校園,又有一批學生離開;餐飲老板們也是流動的,經(jīng)營困難,賺不了錢,來來去去更是常態(tài),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們就會關(guān)店,再無人知道去向。

(除貢英龍,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