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編輯部聊天室|從攀巖到飛盤,小眾運動究竟哪里吸引人?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編輯部聊天室|從攀巖到飛盤,小眾運動究竟哪里吸引人?

新興的運動似乎擁有更豐富的定義,它們是愛好,是社交,也是生活方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50期主持人|徐魯青

飛盤、攀巖、槳板、腰旗橄欖球……一兩年來,曾經很少出現(xiàn)的戶外小眾運動悄然興起。北京亮馬河道擠滿了劃槳板的人,上海徐匯濱江滑板玩家比散步居民還多。人們下班后沖向公園扔極限飛盤,周末時奔向郊野扎營登山。和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傳統(tǒng)項目不同,這些新興的運動似乎擁有更豐富的定義,是愛好,是社交,也是生活方式。

流行的小眾運動往往具有很強的社交與傳播屬性,比如大多數(shù)飛盤玩家都看重社群的友好度,也熱衷在網上分享飛盤穿搭、各式各樣的盤面,還會有俱樂部附帶攝影服務,方便參與者在朋友圈和小紅書分享照片。騎行、槳板、腰旗橄欖球俱樂部常組織成員活動,即使不一定是團隊運動,也讓愛好者們頗有歸屬感。人們也越來越看重一項運動背后的價值觀,在媒體采訪小眾運動玩家為何參與游戲時,“性別友好”“平等協(xié)作”被頻繁提起,例如飛盤玩家常會自豪地提到男女同場競技、不允許肢體接觸、沒有裁判等規(guī)則特點。

與此同時,這些小眾運動在推廣過程中頻頻遭遇爭議,比如在飛盤場上打扮靚麗的女生被叫做“飛盤媛”,有自媒體寫道:“飛盤是這個時代的‘天選之子’。它集合了社交、聊騷、亂搞、秀蜜桃臀等諸多先鋒元素,就是和運動無關?!币灿腥朔锤小安粍照龢I(yè)”的飛盤社群占領了足球場……

飛盤運動

你們玩過什么小眾運動嗎?為何它們在當下如此時興?這些背后的爭議反映出什么問題?

01 打開感官,熟悉身體:我們著迷過的運動

潘文捷:上學時候舍友加入了一個主要特色是攀巖的社團。自從進了這個社,人都很少見到,進了宿舍也是倒頭就睡。日常繞湖拉練,還有從學校徒步到香山后再爬香山的事跡,我聽著都感覺會累趴,但這對他們來說就是小意思啦。他們在幾年內把北京周邊的山爬了個遍,跟我們說從山頂看北京的污染有多么嚴重。有時候她要到外地爬山,因為比較危險需要家長簽字,我們也幫琢磨究竟怎么才能讓家長同意。

尹清露:雖然不知道能不能算作廣義上的“運動”,但我還蠻喜歡學跳舞的,去年冬天和朋友一起報了爵士舞初級班,見識到了BLACKPINK的歌到底能火成什么樣(當時目之所及的舞蹈機構里應該都播放著《Kill This Love》或者《DDU-DU DDU-DU》)。我的朋友有舞蹈基礎,進步很快,還能扭出非常曼妙的姿態(tài),而我身體協(xié)調性比較差,每次課后檢查作業(yè)的時候我都很緊張,害怕跟不上別人。

即使是對于這樣的我來說,跳舞也是很美妙的事情,那時候每天都很期待去上課,做熱身活動,一個個小節(jié)地練習,最后跳出一整只舞。這種感覺就像是換了一個觸角來接觸世界,不再是在靜止的思緒里與之神交,而是讓感官落地,強迫自己專注于現(xiàn)在和下一秒隨之而來的動作中,能夠活得更加“當下”一些。

至于為什么舞蹈班能變成熱門,我覺得跟它具有的美感和作品性有關。比如我有陣子很愛看Lisa的舞蹈視頻,折服于其美麗和她對身體絕對的控制力;也經常有人說,如果你不愛健身這類略顯枯燥的運動,那就可以嘗試跳舞,事實也的確如此。我不太能像村上春樹那樣在慢跑中獲得持久的樂趣,也很容易放棄有規(guī)律routine的健身項目,但每學會一支舞就好像完成了一個作品,這是很激勵人心的。

北京亮馬河劃漿板的人們

林子人:不知道現(xiàn)在還有人玩定向越野么?這是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里的特色體育項目,我選修過兩個學期。所謂定向越野,就是根據(jù)指南針,找到地圖中標識出來的點,依照標識順序跑完全程,它考驗的不止是參與者的體力,還有方向判斷能力、識圖能力。

我們學校的優(yōu)勢在于有多個校區(qū),其中有一個校區(qū)毗鄰市植物園。隨著課程難度的增加,我不僅基本跑遍了幾大校區(qū),而且還有過夜晚進景區(qū)徒步的特別經歷(當然,因為晚上視野受限難度翻倍,最后跑著跑著發(fā)現(xiàn)一整個班的人都在一起行動了哈哈)。有一個學期的期末考試也是在校園外的景區(qū)里進行,那是一個寒冷的下雪的日子。我至今都記得自己一邊用快凍僵的手指捏著地圖焦急地尋找目標,一邊被靜謐的雪中竹林美到屏息的瞬間。

姜妍:平時做的戶外小眾運動應該是傳統(tǒng)太極了,嚴格來說,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戶外練太極的人群中,絕大部分練習的都是現(xiàn)代太極。傳統(tǒng)太極是上世紀50年代之前就已經形成的太極拳套路和方法。而現(xiàn)代太極是上世紀50年代之后由國家體委組織編織的一系列現(xiàn)代套路,誕生的大背景是當時提倡的“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大環(huán)境。

在這個大背景下,就要求套路編織要簡單,才有可能被普及。當時,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廣下,現(xiàn)代太極很快被推廣到社會各個階層。后來為了服務于比賽和表演,現(xiàn)代太極產生了其他一些套路,他們的特點是動作開合度比較大,架勢比較低,精神外溢。傳統(tǒng)太極是從武術技擊方面考量的,必須神意內斂,身法上要含胸拔背松腰溜臀,某些方面二者的要求背道而馳。

如果從觀賞性的角度,很多人更容易被現(xiàn)代太極吸引,而傳統(tǒng)太極相對處于萎縮的狀態(tài),隨著老一代拳師的相繼離世,想要找到好的傳授者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即便是練習傳統(tǒng)太極的人,有時候出于實際需求(比如參加比賽)也會轉而混練,結果往往身法上變形,兩頭都不靠。

02 新手友好與社群理念:小眾運動為何受到歡迎?

尹清露:諸如滑雪、攀巖運動的流行可能跟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有關,現(xiàn)在的情況是,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被完全割裂了,平時大腦需要接收各種超負荷的信息,這時人的身體就會強烈地需要“動起來”,各類小眾運動就是這樣的一個出口吧。

滑板愛好者常聚集上海徐匯濱江

葉青:從一個運動白癡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小眾運動讓跟我類似的人更愿意參與,是因為我們會覺得更安全。這個安全倒不是與身體或受傷有關,而是大家提到的滑雪、攀巖等相對小眾的運動,大多數(shù)的參與者也都是新手,不太存在一個技術上的差距,大家都在邊學邊犯錯。

以前在學校參加集體運動時,常常會因為技術不佳招致一些同學的嘲笑,難免會讓我們這些運動苦手產生抵觸心理,像滑雪這種可以單人進行的運動就沒有這樣的壓力,自己滑得開心就行(撇開摔倒連累雪道上的其他人的話),是一個相對更安全、輕松的空間和氛圍。而且運動跟藝術類似,每個人擅長的領域都不一樣,有些人就是更擅長這些小眾運動。在第一次滑雪前,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居然有滑雪的天賦,可能是因為腿比較粗,下盤重心拿捏得死死的,我居然是我們那一批中學得最快,摔得最少的人。

徐魯青:講起這個,我想到之前和朋友聊過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他觀察到身邊的男性朋友們如果不是從小踢球,長大后想加入足球隊從零開始會非常難。我認識的女生則恰好相反,都是在校期間沒有接觸足球的機會,工作很多年之后才開始踢。或許是因為都是從零開始,女足社群的容納和開放程度都很高,想從頭參與起來要容易許多,我猜很多傳統(tǒng)運動都有這樣的特點。

海南省萬寧市的沖浪愛好者

潘文捷:在我的認識里,攀巖社團的團結程度是非常高的,畢竟攀巖有時候需要一個人把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交給同伴,因此同伴不僅僅是彼此陪伴、一起努力和成功的人,更有一種生死相依的戰(zhàn)友情誼。舍友在這項運動中獲益良多,結交朋友,強身健體,增長閱歷,寫的活動總結屢進bbs十大,還有一陣子全身上下都是贊助商的裝備,因為愛好攀巖還譯了一些攀巖主題的著作,作者是該領域世界級的大神。在她身上我感覺到,全心全意地投入一項運動確實能獲益良多。

徐魯青:文捷提到的社群感我最近也感受到了。第一次嘗試攀巖時,身邊練習的人看到我手足無措,會主動來教我,累了大家還會一起坐在地上復盤路線。相比于傳統(tǒng)的羽毛球乒乓球,人們在選擇小眾運動的時候好像更看重它背后的價值觀,比如是否強調平等精神,提倡性別平等。我去的巖館有專門的墻面展示女性攀巖運動員的照片,大家都很羨慕她們強壯有力的背部肌肉,老成員還會強調,雖然女性的力量或身長有不足之處,但柔韌性和穩(wěn)定性卻要高很多。正是因為理念合拍才容易產生歸屬感,雖然社群理念面對外部環(huán)境總是很脆弱的——就像大多數(shù)玩飛盤的人都看重性別友好,但還是在網絡上被污名為“飛盤媛”。

姜妍:一項運動某種程度被普及,往往是由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成的。比如以攀巖為例,我自己有個疑惑——到底是攀巖這兩年本身變得更流行了,還是說有一撥年輕的孩子成長起來,一些小眾運動在他們的圈層里開始變得流行?7、8年前我身邊也有朋友在玩攀巖等小眾運動,當時日壇公園里的露天攀巖路線很受歡迎,只是現(xiàn)在大家可能會換到其他的場所,比如巖館。另一方面,如果從攀巖的設施和路線水平來說,肯定當今國內的巖館越來越專業(yè),好的商業(yè)思維與操作也會帶動項目的推廣。此外,攀巖等項目被納入奧運會,也可以讓這些小眾項目得到更多關注。

攀巖的兒童友好特質

03 “飛盤媛”和“爭場地”:飛盤運動爭議的背后

徐魯青:有些運動在這幾年流行后出現(xiàn)過一些爭議,比如被人覺得拍照太多,玩家好像都是來凹造型的,不夠“純粹”。另外還有飛盤搶占足球場的問題,其實早在幾年前就發(fā)生過類似的廣場舞搶占籃球場、健走人群占據(jù)快車道等新聞,從中可以看到,國內的人均公共健身場地是很不夠的。

單從足球場地來說,觀研報告網發(fā)布的《2021年中國足球場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約有18.6萬塊足球場,校園足球場約占80%,社會足球場地平攤下來遠不能滿足運動需求。運動員姚明和楊揚就曾經在政協(xié)會議上提出,學校的運動場地應該面向市民開放,不能空談全民健身卻沒有配套資源。

林子人:“飛盤媛”爭議還體現(xiàn)了公共空間總是被默認為男性空間的事實,尤其是在女性被普遍認為不愛運動的情況下。英國作家、記者卡羅琳·克里亞多·佩雷斯(Caroline Criado Perez)在《看不見的女性》一書中指出,“當女性冒險進入本應部分性別、人人共享的鍛煉空間時,男性會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敵意?!边@種男性偏見會給女性參與運動增加不少心理壓力。

但佩雷斯也發(fā)現(xiàn),男性偏見是可以通過更優(yōu)化的城市設計來消除的。她援引了1990年代維也納的城市規(guī)劃的案例:當時維也納的當?shù)毓賳T發(fā)現(xiàn),從10歲開始,女孩在公園和公共游樂場的活動就明顯減少,他們發(fā)現(xiàn)這是因為單一的大型開放空間會迫使女孩與男孩爭奪空間,而女孩因為社會規(guī)訓缺乏與男孩競爭的信心,于是干脆退出戶外運動空間。當城市規(guī)劃者重新規(guī)劃公園的運動措施后——具體而言,將空間劃分成多個更小的區(qū)域,除了籃球這樣的正式運動場所外增設了更多非正式運動空間——公園里的女孩數(shù)量增加了,她們參與非正式活動的數(shù)量也增加了。從那之后,維也納所有的心公園都是按照這種思路設計的。

越來越多的女性出現(xiàn)在攀巖場

徐魯青:很多次感受過公共運動空間是如何勸退女性運動者的。我在上學的時候嘗試過籃球,勸退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滿場橫沖直撞的男球員,而且籃球場的標準池設計沒有考慮女性投籃時的舒適度,讓我有上手很困難的感覺。一些城市里的夜跑跑道、運動場不會安裝安全指示燈,女性或弱勢群體很容易產生不安全感,于是就如《看不見的女性》一書所說——“干脆退出戶外運動空間”。

運動的女性也總是被客體化為性欲對象。記得今年中國女足奪得亞洲杯冠軍后,半決賽里一位女足隊員露出了腰部紋身,B站和百度貼吧上都出現(xiàn)了對她的蕩婦羞辱。一到足球籃球賽季,虎撲上就會出現(xiàn)穿著運動服的性感女性寫真,帶有很強的色情挑逗意味。有媒體去采訪過玩飛盤的女性怎么看“飛盤媛”的說法,女生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回答說我打扮得漂亮是因為我本來就漂亮啊。

我曾經看過一個結論:一項運動從小眾推廣到普及,大概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時間,因為既需要人們文化理念的調試、接受,也要求配套的運動資源支撐,比如專業(yè)的教練、俱樂部制度、充足的公共場地等——這個過程遠比我曾想象得要難。有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對新興運動多一些支持,畢竟有更多的選擇總是好的。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編輯部聊天室|從攀巖到飛盤,小眾運動究竟哪里吸引人?

新興的運動似乎擁有更豐富的定義,它們是愛好,是社交,也是生活方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50期主持人|徐魯青

飛盤、攀巖、槳板、腰旗橄欖球……一兩年來,曾經很少出現(xiàn)的戶外小眾運動悄然興起。北京亮馬河道擠滿了劃槳板的人,上海徐匯濱江滑板玩家比散步居民還多。人們下班后沖向公園扔極限飛盤,周末時奔向郊野扎營登山。和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傳統(tǒng)項目不同,這些新興的運動似乎擁有更豐富的定義,是愛好,是社交,也是生活方式。

流行的小眾運動往往具有很強的社交與傳播屬性,比如大多數(shù)飛盤玩家都看重社群的友好度,也熱衷在網上分享飛盤穿搭、各式各樣的盤面,還會有俱樂部附帶攝影服務,方便參與者在朋友圈和小紅書分享照片。騎行、槳板、腰旗橄欖球俱樂部常組織成員活動,即使不一定是團隊運動,也讓愛好者們頗有歸屬感。人們也越來越看重一項運動背后的價值觀,在媒體采訪小眾運動玩家為何參與游戲時,“性別友好”“平等協(xié)作”被頻繁提起,例如飛盤玩家常會自豪地提到男女同場競技、不允許肢體接觸、沒有裁判等規(guī)則特點。

與此同時,這些小眾運動在推廣過程中頻頻遭遇爭議,比如在飛盤場上打扮靚麗的女生被叫做“飛盤媛”,有自媒體寫道:“飛盤是這個時代的‘天選之子’。它集合了社交、聊騷、亂搞、秀蜜桃臀等諸多先鋒元素,就是和運動無關?!币灿腥朔锤小安粍照龢I(yè)”的飛盤社群占領了足球場……

飛盤運動

你們玩過什么小眾運動嗎?為何它們在當下如此時興?這些背后的爭議反映出什么問題?

01 打開感官,熟悉身體:我們著迷過的運動

潘文捷:上學時候舍友加入了一個主要特色是攀巖的社團。自從進了這個社,人都很少見到,進了宿舍也是倒頭就睡。日常繞湖拉練,還有從學校徒步到香山后再爬香山的事跡,我聽著都感覺會累趴,但這對他們來說就是小意思啦。他們在幾年內把北京周邊的山爬了個遍,跟我們說從山頂看北京的污染有多么嚴重。有時候她要到外地爬山,因為比較危險需要家長簽字,我們也幫琢磨究竟怎么才能讓家長同意。

尹清露:雖然不知道能不能算作廣義上的“運動”,但我還蠻喜歡學跳舞的,去年冬天和朋友一起報了爵士舞初級班,見識到了BLACKPINK的歌到底能火成什么樣(當時目之所及的舞蹈機構里應該都播放著《Kill This Love》或者《DDU-DU DDU-DU》)。我的朋友有舞蹈基礎,進步很快,還能扭出非常曼妙的姿態(tài),而我身體協(xié)調性比較差,每次課后檢查作業(yè)的時候我都很緊張,害怕跟不上別人。

即使是對于這樣的我來說,跳舞也是很美妙的事情,那時候每天都很期待去上課,做熱身活動,一個個小節(jié)地練習,最后跳出一整只舞。這種感覺就像是換了一個觸角來接觸世界,不再是在靜止的思緒里與之神交,而是讓感官落地,強迫自己專注于現(xiàn)在和下一秒隨之而來的動作中,能夠活得更加“當下”一些。

至于為什么舞蹈班能變成熱門,我覺得跟它具有的美感和作品性有關。比如我有陣子很愛看Lisa的舞蹈視頻,折服于其美麗和她對身體絕對的控制力;也經常有人說,如果你不愛健身這類略顯枯燥的運動,那就可以嘗試跳舞,事實也的確如此。我不太能像村上春樹那樣在慢跑中獲得持久的樂趣,也很容易放棄有規(guī)律routine的健身項目,但每學會一支舞就好像完成了一個作品,這是很激勵人心的。

北京亮馬河劃漿板的人們

林子人:不知道現(xiàn)在還有人玩定向越野么?這是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里的特色體育項目,我選修過兩個學期。所謂定向越野,就是根據(jù)指南針,找到地圖中標識出來的點,依照標識順序跑完全程,它考驗的不止是參與者的體力,還有方向判斷能力、識圖能力。

我們學校的優(yōu)勢在于有多個校區(qū),其中有一個校區(qū)毗鄰市植物園。隨著課程難度的增加,我不僅基本跑遍了幾大校區(qū),而且還有過夜晚進景區(qū)徒步的特別經歷(當然,因為晚上視野受限難度翻倍,最后跑著跑著發(fā)現(xiàn)一整個班的人都在一起行動了哈哈)。有一個學期的期末考試也是在校園外的景區(qū)里進行,那是一個寒冷的下雪的日子。我至今都記得自己一邊用快凍僵的手指捏著地圖焦急地尋找目標,一邊被靜謐的雪中竹林美到屏息的瞬間。

姜妍:平時做的戶外小眾運動應該是傳統(tǒng)太極了,嚴格來說,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戶外練太極的人群中,絕大部分練習的都是現(xiàn)代太極。傳統(tǒng)太極是上世紀50年代之前就已經形成的太極拳套路和方法。而現(xiàn)代太極是上世紀50年代之后由國家體委組織編織的一系列現(xiàn)代套路,誕生的大背景是當時提倡的“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大環(huán)境。

在這個大背景下,就要求套路編織要簡單,才有可能被普及。當時,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廣下,現(xiàn)代太極很快被推廣到社會各個階層。后來為了服務于比賽和表演,現(xiàn)代太極產生了其他一些套路,他們的特點是動作開合度比較大,架勢比較低,精神外溢。傳統(tǒng)太極是從武術技擊方面考量的,必須神意內斂,身法上要含胸拔背松腰溜臀,某些方面二者的要求背道而馳。

如果從觀賞性的角度,很多人更容易被現(xiàn)代太極吸引,而傳統(tǒng)太極相對處于萎縮的狀態(tài),隨著老一代拳師的相繼離世,想要找到好的傳授者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即便是練習傳統(tǒng)太極的人,有時候出于實際需求(比如參加比賽)也會轉而混練,結果往往身法上變形,兩頭都不靠。

02 新手友好與社群理念:小眾運動為何受到歡迎?

尹清露:諸如滑雪、攀巖運動的流行可能跟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有關,現(xiàn)在的情況是,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被完全割裂了,平時大腦需要接收各種超負荷的信息,這時人的身體就會強烈地需要“動起來”,各類小眾運動就是這樣的一個出口吧。

滑板愛好者常聚集上海徐匯濱江

葉青:從一個運動白癡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小眾運動讓跟我類似的人更愿意參與,是因為我們會覺得更安全。這個安全倒不是與身體或受傷有關,而是大家提到的滑雪、攀巖等相對小眾的運動,大多數(shù)的參與者也都是新手,不太存在一個技術上的差距,大家都在邊學邊犯錯。

以前在學校參加集體運動時,常常會因為技術不佳招致一些同學的嘲笑,難免會讓我們這些運動苦手產生抵觸心理,像滑雪這種可以單人進行的運動就沒有這樣的壓力,自己滑得開心就行(撇開摔倒連累雪道上的其他人的話),是一個相對更安全、輕松的空間和氛圍。而且運動跟藝術類似,每個人擅長的領域都不一樣,有些人就是更擅長這些小眾運動。在第一次滑雪前,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居然有滑雪的天賦,可能是因為腿比較粗,下盤重心拿捏得死死的,我居然是我們那一批中學得最快,摔得最少的人。

徐魯青:講起這個,我想到之前和朋友聊過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他觀察到身邊的男性朋友們如果不是從小踢球,長大后想加入足球隊從零開始會非常難。我認識的女生則恰好相反,都是在校期間沒有接觸足球的機會,工作很多年之后才開始踢?;蛟S是因為都是從零開始,女足社群的容納和開放程度都很高,想從頭參與起來要容易許多,我猜很多傳統(tǒng)運動都有這樣的特點。

海南省萬寧市的沖浪愛好者

潘文捷:在我的認識里,攀巖社團的團結程度是非常高的,畢竟攀巖有時候需要一個人把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交給同伴,因此同伴不僅僅是彼此陪伴、一起努力和成功的人,更有一種生死相依的戰(zhàn)友情誼。舍友在這項運動中獲益良多,結交朋友,強身健體,增長閱歷,寫的活動總結屢進bbs十大,還有一陣子全身上下都是贊助商的裝備,因為愛好攀巖還譯了一些攀巖主題的著作,作者是該領域世界級的大神。在她身上我感覺到,全心全意地投入一項運動確實能獲益良多。

徐魯青:文捷提到的社群感我最近也感受到了。第一次嘗試攀巖時,身邊練習的人看到我手足無措,會主動來教我,累了大家還會一起坐在地上復盤路線。相比于傳統(tǒng)的羽毛球乒乓球,人們在選擇小眾運動的時候好像更看重它背后的價值觀,比如是否強調平等精神,提倡性別平等。我去的巖館有專門的墻面展示女性攀巖運動員的照片,大家都很羨慕她們強壯有力的背部肌肉,老成員還會強調,雖然女性的力量或身長有不足之處,但柔韌性和穩(wěn)定性卻要高很多。正是因為理念合拍才容易產生歸屬感,雖然社群理念面對外部環(huán)境總是很脆弱的——就像大多數(shù)玩飛盤的人都看重性別友好,但還是在網絡上被污名為“飛盤媛”。

姜妍:一項運動某種程度被普及,往往是由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成的。比如以攀巖為例,我自己有個疑惑——到底是攀巖這兩年本身變得更流行了,還是說有一撥年輕的孩子成長起來,一些小眾運動在他們的圈層里開始變得流行?7、8年前我身邊也有朋友在玩攀巖等小眾運動,當時日壇公園里的露天攀巖路線很受歡迎,只是現(xiàn)在大家可能會換到其他的場所,比如巖館。另一方面,如果從攀巖的設施和路線水平來說,肯定當今國內的巖館越來越專業(yè),好的商業(yè)思維與操作也會帶動項目的推廣。此外,攀巖等項目被納入奧運會,也可以讓這些小眾項目得到更多關注。

攀巖的兒童友好特質

03 “飛盤媛”和“爭場地”:飛盤運動爭議的背后

徐魯青:有些運動在這幾年流行后出現(xiàn)過一些爭議,比如被人覺得拍照太多,玩家好像都是來凹造型的,不夠“純粹”。另外還有飛盤搶占足球場的問題,其實早在幾年前就發(fā)生過類似的廣場舞搶占籃球場、健走人群占據(jù)快車道等新聞,從中可以看到,國內的人均公共健身場地是很不夠的。

單從足球場地來說,觀研報告網發(fā)布的《2021年中國足球場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約有18.6萬塊足球場,校園足球場約占80%,社會足球場地平攤下來遠不能滿足運動需求。運動員姚明和楊揚就曾經在政協(xié)會議上提出,學校的運動場地應該面向市民開放,不能空談全民健身卻沒有配套資源。

林子人:“飛盤媛”爭議還體現(xiàn)了公共空間總是被默認為男性空間的事實,尤其是在女性被普遍認為不愛運動的情況下。英國作家、記者卡羅琳·克里亞多·佩雷斯(Caroline Criado Perez)在《看不見的女性》一書中指出,“當女性冒險進入本應部分性別、人人共享的鍛煉空間時,男性會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敵意?!边@種男性偏見會給女性參與運動增加不少心理壓力。

但佩雷斯也發(fā)現(xiàn),男性偏見是可以通過更優(yōu)化的城市設計來消除的。她援引了1990年代維也納的城市規(guī)劃的案例:當時維也納的當?shù)毓賳T發(fā)現(xiàn),從10歲開始,女孩在公園和公共游樂場的活動就明顯減少,他們發(fā)現(xiàn)這是因為單一的大型開放空間會迫使女孩與男孩爭奪空間,而女孩因為社會規(guī)訓缺乏與男孩競爭的信心,于是干脆退出戶外運動空間。當城市規(guī)劃者重新規(guī)劃公園的運動措施后——具體而言,將空間劃分成多個更小的區(qū)域,除了籃球這樣的正式運動場所外增設了更多非正式運動空間——公園里的女孩數(shù)量增加了,她們參與非正式活動的數(shù)量也增加了。從那之后,維也納所有的心公園都是按照這種思路設計的。

越來越多的女性出現(xiàn)在攀巖場

徐魯青:很多次感受過公共運動空間是如何勸退女性運動者的。我在上學的時候嘗試過籃球,勸退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滿場橫沖直撞的男球員,而且籃球場的標準池設計沒有考慮女性投籃時的舒適度,讓我有上手很困難的感覺。一些城市里的夜跑跑道、運動場不會安裝安全指示燈,女性或弱勢群體很容易產生不安全感,于是就如《看不見的女性》一書所說——“干脆退出戶外運動空間”。

運動的女性也總是被客體化為性欲對象。記得今年中國女足奪得亞洲杯冠軍后,半決賽里一位女足隊員露出了腰部紋身,B站和百度貼吧上都出現(xiàn)了對她的蕩婦羞辱。一到足球籃球賽季,虎撲上就會出現(xiàn)穿著運動服的性感女性寫真,帶有很強的色情挑逗意味。有媒體去采訪過玩飛盤的女性怎么看“飛盤媛”的說法,女生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回答說我打扮得漂亮是因為我本來就漂亮啊。

我曾經看過一個結論:一項運動從小眾推廣到普及,大概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時間,因為既需要人們文化理念的調試、接受,也要求配套的運動資源支撐,比如專業(yè)的教練、俱樂部制度、充足的公共場地等——這個過程遠比我曾想象得要難。有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對新興運動多一些支持,畢竟有更多的選擇總是好的。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