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對論 陳先森
圍繞汽車展開的較量里,中高端市場一直是廠商“兵家必爭之地”。
燃油車時代便是如此,下到五大國際汽車廠商豐田、本田、通用、福特與大眾,誕生了凱美瑞、雅閣、君威這些合資品牌代表作;上到BBA,有奔馳S級、寶馬7系、奧迪A8L這三款很經典的豪華車。
在新能源車時代,這些過去的“王者”還沒有得到國內消費者認可,反而是推出中高端新能源車的自主品牌,先收獲了市場的普遍關注。
比亞迪,御三家“蔚小理”,后起之秀哪吒、零跑,傳統(tǒng)勢力的新品牌AITO、極氪、智己、深藍等,都有在20萬元以上,布局自己的產品線。
不過在火熱背后,《智能相對論》猛然發(fā)現,不少自主品牌在產品或者宣傳上有意往“同級超配”方向去靠,把自家的車營造出一種“豪華低價”的感覺。
理想L9,定價45.98萬元,李想在發(fā)布會上喊出它是“500萬以內最好的SUV”;
問界M7,31.98萬起,華為余承東說它能媲美百萬豪車,是“百萬以內最好的SUV”;
比亞迪海豹,20.98萬元起,在產品力上直接硬剛Model 3,低配版的價格比后者少10萬;
長安深藍SL03,16.89萬元起,被許多媒體和消費者視為“性價比之王”,如果預算不夠買海豹,它很適合作為優(yōu)先考慮。
那么問題來了,國內廠商風風火火賣車背后,他們的中高端新能源車究竟算便宜嗎?
站在廠商的角度來看,目前的價格水平是否健康可持續(xù)?
沒有跳出“同級超配”怪圈
在討論中高端新能源車是否便宜前,有個問題必須要明確,什么定價才能算是中高端?
如果參考全國家庭用車價格的分布情況,答案可能是20萬元。
數據顯示,中國有車家庭比例達到了41.67%,在有車家庭中,81.2%的家庭開的是20萬元以下的汽車。反過來說,選擇了20萬以上汽車的有車家庭,只有不到兩成。
有媒體也做出估算,大致驗證了20萬元這個答案。
找出車型基本都在20萬元以上的品牌,有奔馳、寶馬、奧迪、沃爾沃、林肯、DS、英菲尼迪、謳歌、蔚來、理想、特斯拉、捷豹路虎等。如果匯總這12個廠商,他們在2021年一共賣出281萬輛車,占全國總銷量2081.6萬輛的13.5%。
那么回到之前的問題,20萬元以上算中高端的市場里,自主品牌賣得便宜嗎?
答案是肯定的。
先看配置,我們選擇比亞迪漢DM-i、廣汽本田雅閣混動、一汽大眾ID.4 CROZZ這三款車,他們都是當下熱度很高的車型。
挑出價格接近的配置進行對比:比亞迪漢121KM 尊貴型、雅閣2.0L銳領版、一汽大眾ID.4 長續(xù)航PURE+版,官方售價分別為21.58萬、21.98萬、22.83萬。
對比后發(fā)現,在關鍵功能上,漢DM-i 121KM 尊貴型都有后排側氣囊、膝部氣囊、前后駐車雷達、360度全景影像、540度超廣角影像、遙控泊車、電動后備箱、藍牙NFC鑰匙、遠程啟動、手機無線充電、駕駛位通風加熱等等。
但是,其他兩款車比漢DM-i 121KM 尊貴型多的功能屈指可數。并且官方售價也更高,想要以上全部這些功能,需要買更貴的配置。
比亞迪作為頭部自主品牌,產品理應獲得更多的溢價空間,但對比價格配置后尚且如此,那其他自主品牌承受的價格壓力只會更大。
毛利率也能很好說明這一點。
以比亞迪為例,數據顯示,汽車業(yè)務毛利率從2020年25.2%下降到2021年17.4%,2022年一季度仍然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比亞迪也有過幾次提價,最近的是今年2月官方提價1000-7000元不等,到3月再次提價3000-6000元不等。
為了應對原材料漲價,采取小幅度提價的方式是情有可原的,但如何維持毛利率無疑更為關鍵。疊加上研發(fā)、營銷和其他費用之后,比亞迪整體凈利潤率也一路下滑,從2020年的3.84%下降到1.84%,2022年一季度到了1.36%。這對于想要長遠健康發(fā)展的比亞迪來說,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新能源車行業(yè)處在初級階段,即便賣車還不能讓自己穩(wěn)定盈利,也沒有哪一家敢貿然大幅提高定價或者減配。現實是,品牌在沒有真正立穩(wěn)前,打法短時間也很難改變。
蔚來、理想單車均價超30萬元,毛利率也蓋過比亞迪一頭,表面看上去定價應該夠了。可即便這樣,穩(wěn)定虧損還是頭疼的大問題,蔚來和理想上市至今仍然在持續(xù)燒錢,賣車無法覆蓋成本支出。
小康股份也是如此,在全面布局賽力斯和AITO問界后,已經連續(xù)2年虧損,且虧損幅度在擴大。2021年,毛利率3.77%,同比減少0.79個百分點,前段時間披露2022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虧16億-17.5億元。
車賣得火熱,消費者感受到了物超所值,可理性看待,車的定價仍然不算高。未來,在消費者習慣這樣的價格配置后,廠商是否又有底氣去設置一個更合理健康的毛利率?
對于漲價的接受度,蔚來和理想的用戶可能還好,而比亞迪的車型主打性價比,小康股份則是從低端車起家,中高端市場的用戶要接受就沒那么容易。車價定高又會擔心失去競爭力,無法吸引用戶購買,這終究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自主品牌被“兩面夾擊”
分析當下,除了價格外,廠商面臨這樣的困境還源自什么?
一方面,盡管產業(yè)鏈上一片火熱,但現實是“車企賣車,上游吃飽”,錢都被上游企業(yè)賺走了。
2021年,原材料企業(yè)大多都實現了營收凈利雙豐收。比如贛鋒鋰業(yè)、格林美、華友鈷業(yè)的營業(yè)收入同比增幅50%以上,凈利潤成倍增長。其中,華友鈷業(yè)從事鈷、鎳資源開發(fā),鋰電正極材料和三元前驅體產品開發(fā),凈利潤同比增長了234.59%。
上游企業(yè)中,特別是提供電池正負極材料的那些,毛利率普遍升高。比如,杉杉股份底下的鋰電池材料業(yè)務,2021年毛利率高達27.20%,同比提升了超過10個百分點。下游新能源車需求快速增長,上游企業(yè)則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外,博取更多的溢價空間。
沿著產業(yè)鏈自上而下,下游廠商面對的價格壓力往往是最大的。
原材料漲價的壓力先傳導到動力電池廠商,電池要漲價;再傳導給汽車廠商,車要漲價。但目前的汽車廠商算是最被動的一方,傳導再往下到消費者這一步行不通,因為任何幅度的價格波動都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購車決策。
另一方面是在汽車廠商的多元化業(yè)務,除了賣車外,自己的增值項目沒有撐起足夠的收入和利潤。
在服務方面,蔚來有為車主提供差異化的充電和售后服務方案,以及利用線上NIO APP和線下體驗店NIO House配合,提供全流程配套服務,提高用戶粘性和凝聚力;理想汽車也推出會員模式,通過為車主提供保養(yǎng)、上門取送車、流量等平臺服務賺取利潤。
在自動駕駛軟件方面,蔚來自研了自動駕駛平臺系統(tǒng),推出月付的訂閱模式,并將其看作一個重要的利潤來源;小鵬2019年發(fā)布了輔助駕駛系統(tǒng),XPILOT 3.0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ǒng)先是“付費升級”,之后又取消收費調整為標配;理想自動駕駛軟件不收費,一開始就作為標配納入整車價格。
圍繞軟件和服務收費,廠商相關收入的占比遠不算高。2021年,小鵬服務收入9.46億元,占總收入不到5%;理想服務收入8.8億元,占總收入3.25%。而傳統(tǒng)車企像比亞迪,前期重心不在這一塊,軟件和服務收入顯得更為落后。
在用戶基礎不夠大的情況下,依賴規(guī)?;能浖鲋捣?,還不能成為支撐廠商業(yè)績的另一條腿。畢竟,蔚來、小鵬雖然大賣,但累計用戶不過是十萬這個量級,仍然無法和特斯拉全球用戶量級相比,后者上海工廠近期已累計生產突破100萬輛。
在中高端車所在的價格區(qū)間,新能源車有相對充沛的成本空間來輸出智能化。理想狀態(tài)下,自然是能靠賣車和高毛利率的軟件和服務,來提高整體毛利率和凈利潤。
而現狀是,自主品牌正在被“兩面夾擊”。軟件目前的市場效果不好,沒有足夠的利潤產出,依靠“同級超配”賣車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需要時間講好“品牌故事”
在中高端市場,銷量和性價比終究不能代表品牌的一切。
什么樣的品牌才算立住了?在產品上只需要關注一點:消費者是否愿意在不考慮性價比的前提下,花錢買產品為這個品牌投票。這樣的品牌及產品,才可能真正揮手告別豪華低價。
梳理智能手機行業(yè)的發(fā)展歷史,我們也能看到,單純的硬件堆砌并不能立住一個品牌。產品配置拉滿,同質化卻太嚴重,所以即便是大家都認為國產智能手機打了翻身仗,可失去華為后,是否有品牌真正在高端站穩(wěn)了呢?結果是,國產手機沖了幾年高端,份額反而還下降了。
從產品上升到品牌,對于車企來說,講好品牌故事成為關鍵。豪華品牌往往不是靠定價的高低,而是看你都講了什么厲害的事情。
蔚來講了“用戶型企業(yè)”的故事,但最開始的時候講得是在電動方程式上奪冠的故事。對于蔚來而言,賽道基因是在公司成立以前有的,但在第一年賽車奪冠后,蔚來沒有繼續(xù)把它作為核心一直講下去,將旗下FE車隊進行拋售后,當起了車隊的贊助商,同時將視角轉向用戶。
小鵬在忙著智能汽車、飛行汽車、仿生機器人的研發(fā)布局,在講一個通用人工智能的故事;理想則是將視角更多落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細分用戶身上,去講好“奶爸神車”的故事。
特斯拉則講一個為了讓人類登上火星,所以要打造一個能賺錢的純視覺方案無人駕駛的高端電動車,買了這臺車的用戶就相當于為人類登上火星的事業(yè)助了一份力。
講一個故事不難,難的是如何講一個好故事。這樣來看,蔚來的賽車故事、小鵬的通用人工智能和特斯拉登火星的故事,都看起來更“宏大”。品牌故事會是車企最大支柱,撐起品牌之下所有車和服務的溢價空間。
參考資料:
1、新能源聰明錢,《電動車技術比國外強了,為什么國產車還是賣不上價?》
2、財經十一人,《比亞迪汽車熱銷,利潤率為何卻一路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