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腕兒 憐舟
引言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初次打開國門,外資品牌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市場。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皮爾卡丹。
彼時,中國的美妝市場完全空白,在人們思想意識出現(xiàn)“美”的需求時,一眾來華的外資美妝品牌精準踩中一波時代紅利。
這波舶來品來到中國市場后,為樸素的中國消費者進行了一番消費啟蒙。
放眼世界美妝品牌,美國品牌露華濃率先登陸中國市場,踏進這片商業(yè)處女地。
1976年,露華濃在廣東一代設立門店。
即便搶先一步入華,露華濃并沒有站到最后,若干年后就無奈黯然離場。
在20年后,美寶蓮、雅詩蘭黛等外資接連進入了中國市場。
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出現(xiàn)填補了國人對美的渴望。
而后經年,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美妝品牌,一度在中國銷量走向巔峰,背后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對美妝產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直觀折射出中國美妝本土市場的落后。
到了如今,當年的露華濃、美寶蓮等外資美妝品牌逐漸撤離中國,國土上的美妝主角也迎來了新一波更替。
為了探尋中國美妝市場迭代的過程和內容,新腕兒(ID:bosandao)閱讀了中信證券團隊所作的研報《美妝產業(yè)鏈“國產替代”之品牌篇:研發(fā)升級,文化自信,高端分流》,通過這篇研報,我們可以了解到從20世紀初到現(xiàn)在為止,中國美妝和護膚品市場格局、渠道和營銷等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中,又暗含哪些規(guī)律和值得借鑒的地方?
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外資品牌,占護膚頭部地位
中國的美妝消費市場在最近10年內,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2012年至2021年間的10年中,中國品牌在護膚品市場上,逐漸晉為主角。
其中,2018年是中國護膚品分水嶺,前后呈現(xiàn)著中國美妝市場兩大階段。我們以中國、法國、韓國、日本和美國五個國家護膚品牌分開來看市占率和品牌發(fā)展情況,各自呈現(xiàn)了哪些變化?
在2012年至2021年間,市場份額占比提升的國家有法國、韓國和日本。
2012年至2018年間,法國品牌市場份額占比比較穩(wěn)定,基本在14%-15%區(qū)間波動,到了2018年之后,就是在2021年,法國護膚品在中國的市場占比升至22.1%。
法國之所以能成為國內護膚品市場第一大品牌來源地,與法國護膚品品牌本身的特征有直接關系。
近些年,國內護膚品市場掀起的成分黨、配方黨和功效黨風潮, 而法國的護膚品產品傾向于功效性、產品力,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營銷宣傳都緊扣敏感修護和抗衰等,例如赫蓮娜以抗皺抗老化為主,這類具備明顯功能性類護膚品深度契合中國消費者偏好。
韓國品牌相對法國來講,到了后期的整體增勢集中度偏弱。
2012年前后,韓國大量影視文化娛樂作品和明星,一度風靡全球,例如2011年的《野蠻女友》,還有2017年的《釜山行》,在全亞洲堪稱家喻戶曉。
“韓流”文化來襲后,加上韓國大眾護膚品與當時消費者的消費定位相契合,韓國護膚品在2012年至2016年期間,國內市場占比由1.2%提升至4.5%,期間,以悅詩風吟、后、雪花秀、AHC等品牌上升幅度最為明顯,一度拉高了韓國護膚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
2016年之后,韓國護膚品品牌在中國市場發(fā)展穩(wěn)定后,基本進入了平臺期,后來者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韓國大眾型品牌銷量逐漸式微,高端品牌的市場份額卻在上揚。
日本護膚品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他們的護膚品研發(fā)技術比較發(fā)達,不少專利配方曾多次獲得世界級大獎,產品種類也十分全面豐富,比較適合亞洲人膚質。
按理說,日本護膚品在中國市場會是順風順水的景象。
實則不然。2012年至2016年間,日本品牌在中國市場發(fā)展,一直都比較平穩(wěn),直到2016年之后,整體占比出現(xiàn)小幅偏趨勢性的提升以SK-II和資生堂市占率的提升,使得日本系護膚品牌由2016年的4.7%提升至2021年的8.4%。
期間,下滑幅度最大的品牌分別是DHC、泊美、Za、Fancl和蒂珂。
即便最近幾年出現(xiàn)小幅攀升,整體而言,沒有大幅增長的現(xiàn)象。
究其原因,日本研發(fā)部一貫低調,市場部反應遲鈍,導致日本的研發(fā)成果公布方式、消費者興趣點探尋挖掘和市場護膚熱點把控十分遲鈍,高傲的性格讓日本護膚品牌逐漸落后。最終被一眾歐美品牌趕超。
外加日本護膚品功效見效慢,消費者對日本護膚品品牌產品評價偏向保守。
與法國、日本、韓國相比,美國護膚品品牌在華銷售,略顯慘淡。
自1976年露華濃入華后,沒幾年時間便上演一出敗走麥城。
開篇不利,美國系護膚品后來在中國市場銷售并不順利。2012年至2021年,美國護膚品品牌占比出現(xiàn)趨勢性下滑,從占比第一名的20.7%降至第三名的14%。
主要是玉蘭油、雅姿、玫琳凱、旁氏和雅芳品牌市場份額的下降所致,尤其是玉蘭油由于渠道轉型落后,品牌老化明顯,市場份額大幅減少,最終導致美國護膚品品牌在華的10年間降幅6.7%,落后于中國本土護膚品和法國系護膚品品牌。
反觀中國市場,在2012年至2018年期間,市場份額占比由24.8%提升至34.3%,同期內,以百雀羚、自然堂、一葉子、御泥坊、韓后和萃雅品牌市場份額提升幅度明顯,另外的一些垂直品牌,例如薇諾娜、珀萊雅和潤百顏呈現(xiàn)可觀的增幅,當時國貨護膚品市場份額由24.8%提升至34.3%,
時間線來到2018年至2021年,即便本土新銳護膚品品類接連崛起,但國際高端護膚品對本土品牌沖擊度不可小覷。
2020年以來,在購物節(jié)大促期間,例如在2018年,國際品牌的活動折扣價在八折以上,2019年則是通過“買一送一”或者送小樣的形式保證折扣力度,綜合折扣加起來低至五折,這對國內消費者產生了極大的刺激。
2017年至2019年時,天貓雙11護膚品牌排名起那時,還有一葉子、百雀羚、佰草集、自然堂、韓束等本土品牌,到了2020年至2021年,只剩下本土品牌只剩下薇諾娜和珀萊雅堅守在榜單上。
隨之而來的結果是,本土護膚品品牌市場率急劇收縮,占比降至2021年的27.7%。
國貨美妝成“香餑餑”
護膚品品類產品通常沒有即時效果,需要使用很長一段時間后,才能逐漸顯現(xiàn)出來。這樣的特性使得護膚品類產品品牌用戶忠誠度偏低,別家品牌替代性很強。
美妝產品則不然,其具備即時性功效,子品類很多,不同類型間的產品功效區(qū)別也很大,彼此間不容易互相替代,消費者一旦形成固定的化妝習慣,就很難擯棄。
隨著市場化妝審美教育及化妝技能的提升,消費者們的美妝流程只會由簡單到繁瑣,因此,美妝品牌需求只增不減。
美妝產品受社交平臺等營銷資訊影響,本土品牌更加了解市場需求,對于消費趨勢的敏銳把控,成了一眾國貨品牌領先的關鍵。
在2012年至2016年第一階段時,國貨美妝品牌尚處于起步階段,外資品牌正受關注。
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國品牌和韓國品牌。
2012年至2016年期間,法國品牌占比平穩(wěn),市場占比基本在21%-22%之間浮動,到了2016年至2018年,法國品牌趨勢性提升至27.6%;2018年至2021年時,法國品牌占比超過了30%,是踩中中國市場紅利的第一大海外品牌來源地。
同時間線內,在韓流文化的帶動下,韓國品牌占比趨勢由7%提升到11.7%,在2016年至2018年,韓國品牌在中國市場逐漸下坡,占比下降至9.8%,2018年之后,新銳大眾彩妝品牌的崛起,韓國彩妝品牌在2021年,占比下滑到8.3%。
與之相對的是,美國和日本的彩妝品牌市場份額還在下降。
2021年,美國彩妝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占比由33.8%下降至16.2%,低于中國本土彩妝品牌和法國品牌。
而日本品牌同樣由6.4%下降至4.3%,隨后占比比較平穩(wěn),直到2021年,占比仍為4.3%。
此時再看中國本土品牌,市場份額逐步由2012年的15%,增加到2021年的28.8%,在10年內,中國本土彩妝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提升了13.8%。
中國本土彩妝品牌發(fā)生著質的變化。
如果將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拆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到國家和品牌來看,得以窺見中國本土彩妝品牌進步的軌跡。
在2012年至2016年第一階段時,國貨彩妝品牌們正處于起步階段,韓妝曾一度風靡于中國市場。
當時的中國本土品牌中,卡姿蘭期間的市場占有率增加了1.1%,瑪麗黛佳上升了0.9%,韓后和蘭瑟分別上升了0.5%,幾家領先的本土彩妝品牌,保證中國本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從15%增加至17.6%,整體市場占有率增速比較明顯;
彼時,在韓劇風靡之下,悅詩風吟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上升了2.8%,蘭芝上升了1.3%,伊蒂之屋的市占率增加了0.5%,后和菲詩小鋪分別上升了0.4%,韓狀整體市場占有率由7%增加至11.7%;
相比之下,美國系彩妝品牌的淘汰,已是不爭的事實。
當年,曾一度風靡的美寶蓮市場占有率驟降5.5%,雅姿下降了1.1%,最早入華的外資品牌露華濃市場占有率下降了0.8%,玫琳凱的市占率下降了0.5%,美國系彩妝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由33.8%下降至27.3%。
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2016年至2018年,本土彩妝品牌仍在告訴發(fā)展,而國際平價彩妝品牌不再是消費者青睞的對象。
中國本土品牌銳氣十足。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花西子、完美日記和橘朵等新銳彩妝品牌相繼成立,主要聚焦于200元以下的平價彩妝產品。他們貼合最新的營銷渠道快速破圈、迭代,通過一個個爆款,迅速起量。
在此期間,花西子市場占有率增加了2%、完美日記市占率增加了1.6%、滋色增加了1.1%、稚優(yōu)泉增加了0.9%,最后是橘朵,市占率增幅為0.6%。與之相伴的是,本土彩妝品牌市占率由17.6%增加到20.8%。
法國品牌也意識到了營銷破圈的重要性,YSL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整體增幅達到2.9%,而迪奧的市場占有率也達到2.6%,但巴黎歐萊雅的市場份額卻出現(xiàn)了一定的收縮,市占率下降了1.8%。法國品牌整體市場占有率由21.9%增加至27.6%。
再看美國系彩妝品牌的平價彩妝品牌市占率在下降,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是美寶蓮,市場占有率下滑了5%,玫琳凱也下降了1.1。不過,Mac市占率增加了1.6%,雅詩蘭黛增加了0.9%。
整體來看,美國系彩妝品牌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由27.3%下降至23.3%,且整體下滑幅度仍在擴大中。
韓國系彩妝品牌也是如此,市占率由11.7%下降到9.8%,相對美國系,降幅相對保守。
在2018年至2021年,也就是離我們最接近的第三階段,本土彩妝品牌晉為消費者關注度最高的產品。
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本土彩妝品牌市場占有率由20%增加至28.8%;美國系彩妝品牌繼續(xù)下降,由23.3%下降至16.%;韓國彩妝品牌市場也在下降,并沒有美國降幅那么明顯,由9.8%下降到8.3%。
相對于護膚品品類,中國本土品牌更擅長彩妝。這一鮮明的區(qū)別,本質上與中國的流量營銷環(huán)境及渠道有關。
營銷渠道迭代,牽連品牌命運
縱觀中外美妝和護膚品品牌,能占據(jù)市場一席之地,與產品力和營銷宣傳、渠道均有關系。
在近10年內,一眾品牌的營銷、渠道和產品研發(fā)側重點,也發(fā)生著革命性變化。
從營銷來看,2014年之前屬于第一階段,在此期間,美妝品牌主要以明星代言和電視廣告為主,常見的形式例如電視插播廣告、綜藝贊助和電視劇植入等形式。
直到2015年之后,整體宣傳形式更貼近于消費者的生活。
各家平臺傾向于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策劃一系列營銷打法,沉積的流量將一次性注入在電商平臺,或者吸引消費者到線下門店消費。
在這次營銷歡迎迭代中,沒跟上節(jié)奏的品牌,最終會離開市場。
最典型的是露華濃,在來到中國后,露華濃不屑于電視廣告,仍是按照以前的宣傳思路,邀請國際超模代言,導致宣傳效果與中國消費環(huán)境格格不入。
還有美寶蓮,在今年中旬,美寶蓮陸續(xù)關閉線下渠道,轉而退居線上平臺。
美寶蓮的立場,究其原因,主要是未抓住電商時代變化的機會。2016年,美寶蓮撤掉了很多收入不達標準的柜臺,還降低了柜臺形象費,同步撤出家樂福和沃爾瑪,大面積收縮展現(xiàn)后,美寶蓮在這次渠道遷徙中,掉隊了。
作為90后學生時代期間的網紅美妝產品,美寶蓮的退場,代表一個時代儼然過去。
國貨美妝之所以能短時間內跑出聲量,最重要的是一系列密集且高效的流量打法,2019年時,完美日記和花西子靠敏銳的流量打法,迅速沖進當年的市占率前10名,兩年后,兩家品牌一舉晉為行業(yè)龍頭。
營銷之外,美妝品牌側重于由“醫(yī)”到“妝”的研發(fā)思路。
最典型的是華熙生物,他們主營玻尿酸,近些年進入美妝護膚隊列,之前還推出了玻尿酸水,還有后來的玻尿酸面膜等一系列護膚品,消費者對這類具有強勢原料供應鏈能力的品牌,信任度較高。
縱觀20世紀70年代到如今,無數(shù)商業(yè)案例證明中國市場極具潛力,而中外美妝護膚品牌在華一系列風起云涌的變革,構成了美妝護膚賽道精彩的時代劇情。
無論是外資品牌在華高光時刻,還是而后謝幕,亦或是曾經略顯冷清的國貨品牌榮登美妝頭部身位,本質上,一定是產品本身解決了消費者實質性需求,其次才是營銷、和渠道帶來的強勢附加值。
露華濃們的離場,看似未緊跟國內電視廣告及后來營銷形式的步伐??粗麄兊漠a品,閃亮的圓柱管內,牛血紅色號,還有歐美唇形的模特試色……一個個產品細節(jié)之外,露華濃們是否真的思考過,中國年輕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