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森林成為思想武器:換一種視角看宮崎駿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當森林成為思想武器:換一種視角看宮崎駿

在宮崎駿的電影中,森林不僅是令人愉悅的熒屏景觀,也是有力的思想武器。

《天空之城》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界面新聞記者 | 尹清露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誕生于1986年的吉卜力動畫電影《天空之城》在今年6月登上國內院線大屏幕,時隔37年,“拉普達”這座懸浮在云端的森林城市回到觀眾的視野。在追尋童年回憶之余,我們也不禁在今天重新思考吉卜力動畫的重要主題之一——人類、自然與神靈的關系。在這個生態(tài)與氣候災難一再重演的年代,宮崎駿的作品因此擁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和解釋力。

《天空之城》重映版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將宮崎駿的電影解讀為環(huán)保寓言雖然簡單易懂,其內在的哲學卻要復雜許多??上驳氖?,已經有諸多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近期引入國內的多物種民族志《森林如何思考》一書就是很好的例子。人類學者愛德華多·科恩(Eduardo Kohn)置身于厄瓜多爾的阿維拉,試圖通過理解當地人與精靈、樹、猴子等生靈的交流,顛覆“只有人類能夠思考”的主張。

森林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同樣重要,《風之谷》的森林是凈化世界的自我犧牲者,《幽靈公主》的森林中那些發(fā)出“咔咔”聲響的小木靈也在暗中保護著一方土壤。在宮崎駿眼中,森林意味著什么?穿過森林的意象,我們又能到達哪里?

森林指引我們重返大地

在《森林如何思考》的開篇,科恩記錄了某次巴士旅行中的詭異經歷:他們的巴士被山體滑坡困住,一塊石頭砸到了車頂,除他以外,竟沒人覺得有任何問題。游客的冷漠與科恩感知到的危險之間的錯位,讓他產生了一種深刻的疏離和恐慌感。神奇的是,當科恩第二天拿著雙筒望遠鏡走在河邊觀察唐納雀時,隨著轉動調焦旋鈕,在黑鳥的喙變得清晰的瞬間,這種分離感頓時消失了。

對于科恩來說,這次經歷無疑是意味深長的。他發(fā)現,原來讓自己發(fā)瘋的只是腦海中的想法,而想法由語言象征思維構成,它們建立出虛構的世界,把科恩牢牢關在焦慮與孤獨之中,這也是現代人類的病癥,“不斷增長的私人心靈以唯我論展開,導致了可怕的自我的內爆?!钡斂贫鞒两诤影秴擦诌@片密集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他就被重置到一個超越人類世界的更大的世界里,從而恢復了理智。他由此意識到,人類不僅存在于這個世界,也同樣屬于這個世界(in and of the world)。

《森林如何思考》
[加]愛德華多·科恩 著 毛竹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新行思 / 藝文志eons 2023-4

在宮崎駿的電影中,森林就是世界的化身,森林的狀態(tài)好壞則體現出人類“自我內爆”的程度?!队撵`公主》的故事發(fā)生在處于轉型期的農業(yè)社會,這時的人類剛剛開始掠奪自然資源,遠古森林仍然是豐饒、充滿活力且危險的地帶,山犬、野豬與猩猩的族群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試圖保護森林不受侵害。在《天空之城》中,拉普達是一個離開了地面的末日森林,寧靜而寂寥,只有身上布滿青苔的機器人和魚鳥們在此生活,樹底下矗立著悲涼的巨大墓碑。受破壞最嚴重的是《風之谷》的森林,在人類盲目擴張的工業(yè)文明之下,它們已經變成“腐海”,任憑有毒的孢子植物侵蝕著城市。

如何引導觀眾離開孤獨的人類邏輯,擁有科恩看到鳥喙般的重返大地的“聚焦時刻”,是宮崎駿電影的關鍵命題之一。有時,這樣的時刻經由主角之口直接說出,更多時候,它們發(fā)生在細微的情節(jié)之中。

在《天空之城》的結尾,女主角希達說道:“不管你操控了多少可憐的機器人,只要離開土地,就沒辦法生存。”《風之谷》的女主角娜烏西卡就是依大地而生的女孩,她會根據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隨時做出改變,也很擅長和其他物種交流。在安撫憤怒的飛蟲時,娜烏西卡會揮舞蟲笛并拋向天空,轉而跳上滑翔翼把蟲送走,一系列動作輕盈而流暢;趕著去救人時,娜烏西卡也會一邊回頭對不小心踩到的蟲子說“對不起”,一邊快速果斷地向前行進。文學學者潘蜜拉·戈辛(Pamela Gossin)認為,這種在緊急關頭也能輕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本來是我們嬰兒時的本能,卻隨著學習人類語言的過程而被逐漸忘卻。早期人類如同幼兒,現代人則是成年人,宮崎駿試圖以孩童之眼看待世界,正是希望借此對現代性本身提出批判。

《風之谷》,娜烏西卡在與蟲交流。圖片來源:豆瓣

為何非與森林交流不可

科恩在書中問道:我們現在邁出了自己的頭腦,但是涉足了什么領域?如果稱其為“萬物有靈”的世界,一個森林也在思考的世界,這到底意味著什么?

在他看來,這個領域首先有著更大的真實,我們往往以為真實就是實際存在之物,比如森林里倒下的棕櫚樹,但是除此以外,還有一種真實指向了“習性、規(guī)律、模式、關系、未來的可能性和目的”,它使世界具有了潛在的可預測性。

所以,除了有意識的理性智能,“從經驗中學習”也是一種智能,比如幾代食蟻獸的鼻子越來越準確地適應蟻穴的形狀,并不斷進化和形成自我。這種預測并不是憑空發(fā)生的,它也要與其他“自我”互動——飛蟻要了解蝙蝠的習性才不會被蝙蝠吃掉,當地人也得轉換視角,試圖理解這種關聯,才能捕獲到大量的螞蟻,我們因此進入有著諸多自我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而熱帶雨林以其無與倫比的物種多樣性,以及錯綜復雜的共同進化,將這種活生生的思考放大到了非同尋常的地步。

轉換視角、嘗試理解彼此(即使這相當困難),宮崎駿的電影也是這樣做的?!秳赢嫷淖匀唬簩m崎駿生態(tài)哲學中的審美、倫理與移情》一文指出,宮崎駿是一個“格式塔轉換”大師,就像在視錯覺圖像中的鴨子換個角度就變成兔子那樣,宮崎駿經常用視角轉換的方式讓觀眾獲得從未意識到的事實?!短炜罩恰返南__和巴魯降落在拉普達,遇到的機器人突然抬起他們的飛行器,這一看似暴力的舉動,其實是為了保護草坪上的鳥窩不被壓壞,電影還特拉近了鏡頭,讓觀眾不錯過這個溫柔的時刻。這也不禁使我們陷入沉思:拉普達既擁有強大的機器人,又有美麗的自然園林,或許技術本身并不邪惡,邪惡的是人類?又或許,科技的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可以并存?

《天空之城》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最經典的“格式塔轉換”發(fā)生在《風之谷》中。女主角娜烏西卡總能看到旁人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老爺爺摩挲著自己那雙因為孢子劇毒長滿腫瘤的雙手,而在娜烏西卡眼中,這卻是一雙勤勞又美麗的手。人類以為污染的罪魁禍首是腐海,于是發(fā)動戰(zhàn)爭并妄圖燒光腐海,這反而導致腐海中的王蟲憤怒狂奔,在力衰而竭后化為巨大的孢子,使得腐海更加泛濫。只有娜烏西卡明白,災難的始作俑者是人,而腐海是在保護世界,它把大地的毒素吸收到自己的身體里,再枯死化為細沙,流淌到地下形成空氣潔凈的藍色森林,與地上世界形成了鮮明對比。

《風之谷》中干凈的地下森林。圖片來源:豆瓣

有趣的是,《森林如何思考》也講述了相似的故事??贫髟卺鳙C營地扎寨準備睡覺時,當地人警告他一定要仰面朝上睡覺,這樣美洲豹經過時才會認為人是能夠回應其目光的自我,一個你(you),從而放過他;如果俯身睡覺,人在美洲豹眼中就是一團可供捕獵的死肉,一個它(it)。也就是說,只有回應彼此的思考,物種才能適應和存活,如果像俯身睡覺的人或者風之谷居民那樣陷入人類邏輯,等待我們的便是“腐海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同義反復,以及被毀滅的未來。

宮崎駿本人深受影響、并成為《風之谷》靈感來源的科幻小說《地球的漫長午后》就描繪了這樣的未來。在小說中,地球早已不再旋轉,一半處于永晝,另一半進入永夜,猜猜這時的物種之王是誰?不是人類也不是兇猛的美洲豹,而是植物,因為只有植物能適應太陽暴曬和高溫,于是覆蓋地球的變成了吞沒一切的榕樹,以及形狀如同蜘蛛的天茱,它們長達幾千米,可以在地球和月亮之間遨游。

《地球的漫長午后》
[英] 布賴恩·W.奧爾迪斯 著 羅妍莉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八光分文化 2023-1

與此同時,為數不多的人類成為了地球的棄兒而非承襲者,他們的體型縮小到原來的一半,只能以平等的身份與昆蟲相處。詞匯量也在逐漸萎縮,人對事物的理解越來越膚淺,人曾引以為傲的智慧在這里頂多算是本能,真正擁有智能的變成了寄生在人身上的、名為魔菌的植物。就像書中所寫:“思想不可多得,言語更是寥寥,”即使最聰明的首領,也只能時常發(fā)出“世事就是如此”的無奈感嘆。

科恩曾經在書中呼吁,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西方對于全球南方的暴行是一種殖民,那么在面對其他物種時,我們?yōu)槭裁床荒芤矊ⅰ八季S去殖民化”,看到思維并不一定受到語言或象征的限制?不然,成為流民并被植物殖民的,就將會是我們。

尾聲:電影如森林般生長

行文至此,我們不難發(fā)現宮崎駿在思考生態(tài)問題時的深度。正如科恩所說,我們的思想就像世界,因為我們屬于世界,宮崎駿的電影不僅僅關于森林,它們本身就是盤根錯節(jié)的森林,充滿隱喻,可以從任意角度理解。這也是為什么宮崎駿十分厭煩被稱為“環(huán)保主義者”,因為在他看來,以人類的宏觀命運為目的的電影,就像是呆立肥碩的圓木,而電影應該是“一種活物,有健碩的根、堅固的樹干和樹枝”。在另一次采訪中,他如此解釋道:

電影不是來自于我的思想,而是存在于我之外,直到我用潛意識找到了它。這種媒介(電影)就像是遠古時代的生命記憶,是類似于線粒體的東西。

《天空之城》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從更為實際的意義上來說,目標單一的環(huán)保電影之所以站不住腳,也是因為生態(tài)難題不存在萬全之策,讓人類回歸山林并不現實,持續(xù)砍伐和發(fā)展自身也無法長久。于是我們看到,宮崎駿電影的結局往往并不閉合,而是呈現出一種紊亂和悲觀的狀態(tài)。

在《天空之城》中,拉普達既沒有被海盜和軍隊占領,也沒能成為人類棲居的一方樂土,這片綠色之城最終消失在觀眾視野之中,僅僅留下了一個烏托邦的模糊可能性?!队撵`公主》的結局更為激烈,人與森林之神兩敗俱傷,即使山獸之神復活了,森林也無法回到原來的樣貌。以主角阿席達卡的話語作結,便是“我回煉鋼廠生活,珊留在森林生活,我們一起活下去”。而除了活下去,答案還可以是什么,或許連宮崎駿本人都無從知曉了。

參考資料:

《森林如何思考》[加]愛德華多·科恩(Eduardo Kohn)著 毛竹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新行思 / 藝文志eons 2023-4

《地球的漫長午后》[英] 布賴恩·W.奧爾迪斯 著 羅妍莉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八光分文化 2023-1

文獻翻譯丨動畫的自然:宮崎駿生態(tài)哲學中的審美、倫理與移情 

https://mp.weixin.qq.com/s/oOcsSq2Ih2HKQTdhNIDGZw

“Miyazaki Hayao’s Animism and the Anthropocene”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2632764211030550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當森林成為思想武器:換一種視角看宮崎駿

在宮崎駿的電影中,森林不僅是令人愉悅的熒屏景觀,也是有力的思想武器。

《天空之城》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界面新聞記者 | 尹清露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誕生于1986年的吉卜力動畫電影《天空之城》在今年6月登上國內院線大屏幕,時隔37年,“拉普達”這座懸浮在云端的森林城市回到觀眾的視野。在追尋童年回憶之余,我們也不禁在今天重新思考吉卜力動畫的重要主題之一——人類、自然與神靈的關系。在這個生態(tài)與氣候災難一再重演的年代,宮崎駿的作品因此擁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和解釋力。

《天空之城》重映版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將宮崎駿的電影解讀為環(huán)保寓言雖然簡單易懂,其內在的哲學卻要復雜許多??上驳氖牵呀浻兄T多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近期引入國內的多物種民族志《森林如何思考》一書就是很好的例子。人類學者愛德華多·科恩(Eduardo Kohn)置身于厄瓜多爾的阿維拉,試圖通過理解當地人與精靈、樹、猴子等生靈的交流,顛覆“只有人類能夠思考”的主張。

森林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同樣重要,《風之谷》的森林是凈化世界的自我犧牲者,《幽靈公主》的森林中那些發(fā)出“咔咔”聲響的小木靈也在暗中保護著一方土壤。在宮崎駿眼中,森林意味著什么?穿過森林的意象,我們又能到達哪里?

森林指引我們重返大地

在《森林如何思考》的開篇,科恩記錄了某次巴士旅行中的詭異經歷:他們的巴士被山體滑坡困住,一塊石頭砸到了車頂,除他以外,竟沒人覺得有任何問題。游客的冷漠與科恩感知到的危險之間的錯位,讓他產生了一種深刻的疏離和恐慌感。神奇的是,當科恩第二天拿著雙筒望遠鏡走在河邊觀察唐納雀時,隨著轉動調焦旋鈕,在黑鳥的喙變得清晰的瞬間,這種分離感頓時消失了。

對于科恩來說,這次經歷無疑是意味深長的。他發(fā)現,原來讓自己發(fā)瘋的只是腦海中的想法,而想法由語言象征思維構成,它們建立出虛構的世界,把科恩牢牢關在焦慮與孤獨之中,這也是現代人類的病癥,“不斷增長的私人心靈以唯我論展開,導致了可怕的自我的內爆?!钡斂贫鞒两诤影秴擦诌@片密集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他就被重置到一個超越人類世界的更大的世界里,從而恢復了理智。他由此意識到,人類不僅存在于這個世界,也同樣屬于這個世界(in and of the world)。

《森林如何思考》
[加]愛德華多·科恩 著 毛竹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新行思 / 藝文志eons 2023-4

在宮崎駿的電影中,森林就是世界的化身,森林的狀態(tài)好壞則體現出人類“自我內爆”的程度?!队撵`公主》的故事發(fā)生在處于轉型期的農業(yè)社會,這時的人類剛剛開始掠奪自然資源,遠古森林仍然是豐饒、充滿活力且危險的地帶,山犬、野豬與猩猩的族群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試圖保護森林不受侵害。在《天空之城》中,拉普達是一個離開了地面的末日森林,寧靜而寂寥,只有身上布滿青苔的機器人和魚鳥們在此生活,樹底下矗立著悲涼的巨大墓碑。受破壞最嚴重的是《風之谷》的森林,在人類盲目擴張的工業(yè)文明之下,它們已經變成“腐?!保螒{有毒的孢子植物侵蝕著城市。

如何引導觀眾離開孤獨的人類邏輯,擁有科恩看到鳥喙般的重返大地的“聚焦時刻”,是宮崎駿電影的關鍵命題之一。有時,這樣的時刻經由主角之口直接說出,更多時候,它們發(fā)生在細微的情節(jié)之中。

在《天空之城》的結尾,女主角希達說道:“不管你操控了多少可憐的機器人,只要離開土地,就沒辦法生存。”《風之谷》的女主角娜烏西卡就是依大地而生的女孩,她會根據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隨時做出改變,也很擅長和其他物種交流。在安撫憤怒的飛蟲時,娜烏西卡會揮舞蟲笛并拋向天空,轉而跳上滑翔翼把蟲送走,一系列動作輕盈而流暢;趕著去救人時,娜烏西卡也會一邊回頭對不小心踩到的蟲子說“對不起”,一邊快速果斷地向前行進。文學學者潘蜜拉·戈辛(Pamela Gossin)認為,這種在緊急關頭也能輕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本來是我們嬰兒時的本能,卻隨著學習人類語言的過程而被逐漸忘卻。早期人類如同幼兒,現代人則是成年人,宮崎駿試圖以孩童之眼看待世界,正是希望借此對現代性本身提出批判。

《風之谷》,娜烏西卡在與蟲交流。圖片來源:豆瓣

為何非與森林交流不可

科恩在書中問道:我們現在邁出了自己的頭腦,但是涉足了什么領域?如果稱其為“萬物有靈”的世界,一個森林也在思考的世界,這到底意味著什么?

在他看來,這個領域首先有著更大的真實,我們往往以為真實就是實際存在之物,比如森林里倒下的棕櫚樹,但是除此以外,還有一種真實指向了“習性、規(guī)律、模式、關系、未來的可能性和目的”,它使世界具有了潛在的可預測性。

所以,除了有意識的理性智能,“從經驗中學習”也是一種智能,比如幾代食蟻獸的鼻子越來越準確地適應蟻穴的形狀,并不斷進化和形成自我。這種預測并不是憑空發(fā)生的,它也要與其他“自我”互動——飛蟻要了解蝙蝠的習性才不會被蝙蝠吃掉,當地人也得轉換視角,試圖理解這種關聯,才能捕獲到大量的螞蟻,我們因此進入有著諸多自我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而熱帶雨林以其無與倫比的物種多樣性,以及錯綜復雜的共同進化,將這種活生生的思考放大到了非同尋常的地步。

轉換視角、嘗試理解彼此(即使這相當困難),宮崎駿的電影也是這樣做的?!秳赢嫷淖匀唬簩m崎駿生態(tài)哲學中的審美、倫理與移情》一文指出,宮崎駿是一個“格式塔轉換”大師,就像在視錯覺圖像中的鴨子換個角度就變成兔子那樣,宮崎駿經常用視角轉換的方式讓觀眾獲得從未意識到的事實?!短炜罩恰返南__和巴魯降落在拉普達,遇到的機器人突然抬起他們的飛行器,這一看似暴力的舉動,其實是為了保護草坪上的鳥窩不被壓壞,電影還特拉近了鏡頭,讓觀眾不錯過這個溫柔的時刻。這也不禁使我們陷入沉思:拉普達既擁有強大的機器人,又有美麗的自然園林,或許技術本身并不邪惡,邪惡的是人類?又或許,科技的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可以并存?

《天空之城》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最經典的“格式塔轉換”發(fā)生在《風之谷》中。女主角娜烏西卡總能看到旁人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老爺爺摩挲著自己那雙因為孢子劇毒長滿腫瘤的雙手,而在娜烏西卡眼中,這卻是一雙勤勞又美麗的手。人類以為污染的罪魁禍首是腐海,于是發(fā)動戰(zhàn)爭并妄圖燒光腐海,這反而導致腐海中的王蟲憤怒狂奔,在力衰而竭后化為巨大的孢子,使得腐海更加泛濫。只有娜烏西卡明白,災難的始作俑者是人,而腐海是在保護世界,它把大地的毒素吸收到自己的身體里,再枯死化為細沙,流淌到地下形成空氣潔凈的藍色森林,與地上世界形成了鮮明對比。

《風之谷》中干凈的地下森林。圖片來源:豆瓣

有趣的是,《森林如何思考》也講述了相似的故事。科恩在狩獵營地扎寨準備睡覺時,當地人警告他一定要仰面朝上睡覺,這樣美洲豹經過時才會認為人是能夠回應其目光的自我,一個你(you),從而放過他;如果俯身睡覺,人在美洲豹眼中就是一團可供捕獵的死肉,一個它(it)。也就是說,只有回應彼此的思考,物種才能適應和存活,如果像俯身睡覺的人或者風之谷居民那樣陷入人類邏輯,等待我們的便是“腐海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同義反復,以及被毀滅的未來。

宮崎駿本人深受影響、并成為《風之谷》靈感來源的科幻小說《地球的漫長午后》就描繪了這樣的未來。在小說中,地球早已不再旋轉,一半處于永晝,另一半進入永夜,猜猜這時的物種之王是誰?不是人類也不是兇猛的美洲豹,而是植物,因為只有植物能適應太陽暴曬和高溫,于是覆蓋地球的變成了吞沒一切的榕樹,以及形狀如同蜘蛛的天茱,它們長達幾千米,可以在地球和月亮之間遨游。

《地球的漫長午后》
[英] 布賴恩·W.奧爾迪斯 著 羅妍莉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八光分文化 2023-1

與此同時,為數不多的人類成為了地球的棄兒而非承襲者,他們的體型縮小到原來的一半,只能以平等的身份與昆蟲相處。詞匯量也在逐漸萎縮,人對事物的理解越來越膚淺,人曾引以為傲的智慧在這里頂多算是本能,真正擁有智能的變成了寄生在人身上的、名為魔菌的植物。就像書中所寫:“思想不可多得,言語更是寥寥,”即使最聰明的首領,也只能時常發(fā)出“世事就是如此”的無奈感嘆。

科恩曾經在書中呼吁,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西方對于全球南方的暴行是一種殖民,那么在面對其他物種時,我們?yōu)槭裁床荒芤矊ⅰ八季S去殖民化”,看到思維并不一定受到語言或象征的限制?不然,成為流民并被植物殖民的,就將會是我們。

尾聲:電影如森林般生長

行文至此,我們不難發(fā)現宮崎駿在思考生態(tài)問題時的深度。正如科恩所說,我們的思想就像世界,因為我們屬于世界,宮崎駿的電影不僅僅關于森林,它們本身就是盤根錯節(jié)的森林,充滿隱喻,可以從任意角度理解。這也是為什么宮崎駿十分厭煩被稱為“環(huán)保主義者”,因為在他看來,以人類的宏觀命運為目的的電影,就像是呆立肥碩的圓木,而電影應該是“一種活物,有健碩的根、堅固的樹干和樹枝”。在另一次采訪中,他如此解釋道:

電影不是來自于我的思想,而是存在于我之外,直到我用潛意識找到了它。這種媒介(電影)就像是遠古時代的生命記憶,是類似于線粒體的東西。

《天空之城》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從更為實際的意義上來說,目標單一的環(huán)保電影之所以站不住腳,也是因為生態(tài)難題不存在萬全之策,讓人類回歸山林并不現實,持續(xù)砍伐和發(fā)展自身也無法長久。于是我們看到,宮崎駿電影的結局往往并不閉合,而是呈現出一種紊亂和悲觀的狀態(tài)。

在《天空之城》中,拉普達既沒有被海盜和軍隊占領,也沒能成為人類棲居的一方樂土,這片綠色之城最終消失在觀眾視野之中,僅僅留下了一個烏托邦的模糊可能性。《幽靈公主》的結局更為激烈,人與森林之神兩敗俱傷,即使山獸之神復活了,森林也無法回到原來的樣貌。以主角阿席達卡的話語作結,便是“我回煉鋼廠生活,珊留在森林生活,我們一起活下去”。而除了活下去,答案還可以是什么,或許連宮崎駿本人都無從知曉了。

參考資料:

《森林如何思考》[加]愛德華多·科恩(Eduardo Kohn)著 毛竹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新行思 / 藝文志eons 2023-4

《地球的漫長午后》[英] 布賴恩·W.奧爾迪斯 著 羅妍莉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八光分文化 2023-1

文獻翻譯丨動畫的自然:宮崎駿生態(tài)哲學中的審美、倫理與移情 

https://mp.weixin.qq.com/s/oOcsSq2Ih2HKQTdhNIDGZw

“Miyazaki Hayao’s Animism and the Anthropocene”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2632764211030550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