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最好的市場總歸是知根知底的那些,“老派少女”洪愛珠這么說。從小吃著外婆做的鹵肉飯與炒米粉長大,她很熟悉傳統(tǒng)食物與家庭式做法,也習慣與外婆和媽媽逛菜場,咸冬瓜、青草茶、甘蔗汁都是童年的記憶。四十年來那些攤販仍在原地,從記事起就跟著外婆買米苔目冰的那家攤販,一賣就是四十七年。
如今,外婆與母親已經(jīng)不在,她反而開始聽從叮囑:原來并不相信母親說的豬肝補血,后來也去切仔面鋪吃起了豬肝豬肺。豬肝還有紅糖、米酒、桂圓,在外婆與母親眼中對于女性有好處,可以滋養(yǎng)女性肌體、充實生育的力量,以及復歸因為失血、疲勞及生育消耗的血氣。
自母親2014年生病至去世的兩年時間里,洪愛珠一邊照料母親,一邊通過寫作來穩(wěn)定自己的狀態(tài)。外婆和媽媽如同一個糕模印子印出來的——在街市與廚房間游走操勞,鍛煉出對待食材與生活的好手藝,這也成了她寫作的原點。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簡體版今年由理想國出版。
七月底的一天,我們在上海衡山路見面。洪愛珠的孩子剛滿六個月,因此可以出來工作,經(jīng)歷了生育與坐月子,她吐槽月子中心華而不實的月子餐,杯杯盞盞看著華麗,其實沒有靈魂。
她講述臺北的老派購物路線,一條商販的行走路線也呼之欲出:家在臺北觀音山腳下,是疏洪道旁邊的村莊,與其他村落有點半隔離,至今一家超商都沒有,步行范圍內(nèi)沒有藥局,也沒有商業(yè)活動;這里屬于淡水河一脈,祖上是福建泉州人,很多商販從淡水到迪化街和大稻埕,都會經(jīng)過她的家鄉(xiāng)。
01 家庭食物像安魂劑,關(guān)乎你從哪里來
界面文化:當你自己再去媽媽跟外婆去過的菜場時,有什么特別觸動你的東西嗎?
洪愛珠:我快四十歲了,一般人到我這個年紀很難住在同一個地方,可我去的菜場就是娃娃時候跟外婆去的同一個。我買肉的豬肉攤,三四代人賣了一百多年,我外公就在那買,我母親就是提貨的人。像是賣米苔目冰的攤販,我從看不到那個人的臉,到現(xiàn)在,看著他問他在這里賣多久啦,他說四十七年,那就是同一個人。
米苔目冰是用一個比較粗孔徑的篩子將生的米團往下擠壓,壓出來像面條一樣,在水里煮熟,這種米面沒有味道,就是清香,可以煮成咸的甜的味道,甜的里面會加碎冰、脆圓、芋圓什么的,本地人喜歡QQ的口感。
界面文化:你在書中提到相信食物、菜場與人之間存在血緣關(guān)系,這是不是意味著吃什么東西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洪愛珠:人決定吃或不吃,是自己做主。我外婆做菜做到我高中畢業(yè),我家二十幾個人每一餐都一起吃,我應該是最后一代家里還百分百做傳統(tǒng)食物的。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炒米粉和鹵肉,未必每個人都還在做,吃的也不是家庭版本。家庭食物像是安魂劑,是關(guān)于你從哪里來的。有些家庭食物有源頭,在家里吃了兩百年,到這一代就沒有了。
界面文化:鹵肉和炒米粉的家庭版本跟外面的比有什么不一樣?
洪愛珠:本地家庭的鹵肉是塊狀的,紅燒肉沒那么甜,里頭放油蔥——紅蔥切薄,用豬油炸紅蔥酥——那個味道是非常特別的地道的味型。街邊肉飯上面是碎肉條。
家庭的炒米粉和外頭的也不一樣,家里的材料非常多,放肉絲、蝦米、什錦,外面就是炊粉,淡淡的,加一點肉臊、一點醋和辣椒。當然有些東西像切仔面要大鍋熬湯,家里不會做,米苔目冰也是。
02 白人飯受不了,月子餐沒靈魂
界面文化:剛才說鹵肉飯,是不是因為麻煩和花時間就變成更簡單的版本?你聽說過最近很流行的“白人飯”嗎?
洪愛珠:這個復雜有價值。我在白人的世界里一個禮拜就受不了了(笑)。最開始鹵肉就是十幾年前到英國讀書的第一個禮拜,中午吃三明治,晚上都吃馬鈴薯,后來出于求生意志想要做鹵肉飯。以前看媽媽和外婆做過無數(shù)次,那次還打電話問媽媽要了做法。那個城鎮(zhèn)沒有亞洲商店,我走很遠買香港醬油和泰國米,英國豬肉特別腥,我硬是鹵了一鍋?;貋韹寢屖职咽纸涛?,明確告訴我糖怎么炒、肉要爆到什么程度。我才知道,之前只是形似,味道是差很多的。鹵肉是唯一一道她做給我看的(菜),那時她身體不行了,硬撐著。
現(xiàn)在很多人做鹵肉很簡單,就把肉湯醬油放在電鍋里燉,那是不香的。我們每一個東西都自己炒過,豬油自己煉,這個做法我媽媽學自我外婆,沒人做就沒有了,外頭也吃不到。
小時候吃的東西是人生的基礎(chǔ),你會覺得跟這個食物很親,可其實是一隔就一二十年沒有吃。書里也寫到,母親過世后我搬到一間小房子,邀請家族入厝時,把菜全都做一遍,還炒了一盆米粉,舅舅也十年沒有吃過了。(米粉)以前是每個月都會出現(xiàn)的,宴席拜拜請客,一定有一大盆炒米粉。
界面文化:同輩人當中做菜的多嗎?
洪愛珠:我周圍的人做菜的很少,有的是減肥燙一點雞胸肉,有人一次做六個便當,冷凍起來,每天微波一個,那不是為了美味,是為了控制熱量。白人飯是吃不了太久,減肥才吃。過去的勞務蠻限制女孩子的,現(xiàn)在有興趣的人可以學。我也會看一些視頻,中國臺灣地區(qū)有很著名的傅培梅,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世了,她是山東人,1949年來中國臺灣地區(qū),是第一位TV chef(電視主廚)。她穿著旗袍在電視上做很豪華麻煩的菜,像是松鼠黃魚——在1960年代的中國臺灣地區(qū),沒有人知道那是什么。我要學老菜,就看她。大部分的視頻博主,看用刀就知道不會做菜,但剪接可以美化,都拍得好唯美。
界面文化:你也提到了有一種專門為了照護女性、補充氣血的點心,這里頭也是有傳承的嗎?
洪愛珠:傳統(tǒng)會覺得紅豆粥、米糕粥補氣血,我的專欄里也寫了月子餐,因為好像沒有看到飲食作家寫月子餐,剛好生了就來寫。在月子中心我每天都跟月子餐過不去,很多人覺得很豪華,備受寵愛,可全部都是工業(yè)化產(chǎn)品。
過去坐月子,是家里傾盡所有資源。在農(nóng)村懷孕了就為你養(yǎng)雞,如果我媽還在,一定會用很好的土雞熬湯。我們坐月子愛吃麻油雞酒,麻油很燥,很溫暖,爆香之后放雞肉,蛋白質(zhì)很營養(yǎng),再加上大量的米酒,完全不下水,我外婆這樣吃,世世代代的本地婦女都這么吃的?,F(xiàn)在醫(yī)學不讓產(chǎn)婦喝酒怕會影響乳汁,月子餐就變得不倫不類:麻油但沒有酒,雞也不行,都是飼料雞!后來我就拜托阿姨幫我燒麻油雞、麻油腰花,吃兩份的月子餐。月子里一天一只雞,如果對有的家庭來講很有負擔,那就用麻油煎個蛋,用麻油把金棗爆香加進去,也是平價的蛋白質(zhì)。月子中心里的杯杯盞盞是沒有靈魂的,那些甜湯也都不對,其實自己做不麻煩,紅豆、甜米糕,加龍眼干,紅棗、枸杞和一點點米酒,冬天平常吃或是生理期吃都很好。
03 精致餐比以前還精致,庶民飲食比以前更貧乏
界面文化:對傳統(tǒng)飲食的堅信屬于老派的一部分嗎??
洪愛珠:老派就會信,不老派就會煩死了。我媽媽也是外婆兩個女兒里面老派的,她那一輩人很多人都不做菜了,讓小孩子在外面買早餐。中國臺灣地區(qū)很流行早餐店的一種形式,不中不西的,一定有一個鐵板,煎一個培根、香腸什么的,那就是我小時候80年代發(fā)明出來的,有點仿西式速食,但也會煎蘿卜糕,人們早上吃蘿卜糕、鐵板面、喝奶茶。里頭很多加工食物,火腿是廉價的工廠產(chǎn)品,奶茶里有合成奶精喝了拉肚子,我的朋友每天吃培根蛋吐司也能吃一輩子。我媽媽不讓我們買外面的早餐,全部自己做,四點起來做皮蛋瘦肉粥,八點去上班;為了照顧我,給我熬蜆精,整盆蒸蒜頭蒸出原汁。我覺得我身體的底子不錯就跟長期吃家庭食物有關(guān)系。
界面文化:你會怎么評價臺北街頭的小吃呢?
洪愛珠:我覺得是兩極分化,精致的比以前還精致,可是庶民的飲食比以前貧乏。社會越來越富裕,以前根本沒有fine dining的概念,現(xiàn)在到處開花。倘若你只是花一兩百塊臺幣,以前的選擇很多,小吃可以做得很精到,可這樣的店越來越少。年輕人也不接手,因為非常勞累,像切仔面店,現(xiàn)在年輕人誰五點起來熬湯、站一整天,油拉拉的不體面,所以不容易有下一代(繼承)。年輕人開店就開咖啡館,而一般人的飲食也就慢慢往連鎖方向去了。尤其像在比較新的區(qū),一家面店都沒有,但有連鎖的咖啡館,很多食物就是工廠制品,甚至不需要廚師,用的是料理包和解凍時間說明。
界面文化:工廠制品與人做的點心有差別嗎?
洪愛珠:看起來好像有很多選擇,其實選擇變少了,全球化的飲食好像花樣很多,可是沒有什么真的能吃的。我喜歡多樣的人做的東西,工廠的沒有差異性,加熱的秒數(shù)是一樣的。
昨天去了蘇州,覺得蘇州吃面的文化很好,比起豪華的三蝦面,印象中最好吃的是西園寺的素面:食堂都是人,面一次打八碗,一次做一大盆的澆頭,那么多香菇和筍,怎么不香!十五元一碗。
在上海吃到了糟鹵和馬蘭頭,中國臺灣地區(qū)也有很多號稱江浙菜的,可是材料取得不易。我從王宣一的書里看到馬蘭頭,但她的媽媽在中國臺灣地區(qū)找不到馬蘭頭,于是用山茼蒿替代,昨天終于吃到了,根本不一樣。
界面文化:可以講講庶民飲食的連鎖化嗎?
洪愛珠:現(xiàn)在很流行本地的連鎖,比如牛排,還很愛吃涮涮鍋,一人一個小火鍋,吃小火鍋無所謂烹飪?,F(xiàn)在臺灣人很愛吃便利的食物,營養(yǎng),可沒有工藝。如果邀請我媽媽吃小火鍋,她會生氣——把東西煮熟很難嗎?外頭吃飯要吃自己做不來的菜,可是師傅越來越少了,從徒弟學到師傅的人變少了,以后要吃師傅的菜不管便宜還是貴的都很難了。學做菜是把主權(quán)拿在手上,做菜會就不怕,擁有這樣的自由是要緊的。
界面文化:最后,有沒有什么臺北逛街路線推薦?
洪愛珠:如果沒有來過臺北,大稻埕很好,可以不照旅游指南走。永樂市場一般觀光客不進去,可以吃到很好的潤餅。書里寫的林良號本來只賣兩個尺寸的潤餅皮,后來也賣潤餅,就是很經(jīng)典的家庭版本,不像夜市版本什么都加。附近有青草茶,那都是上百年的店,本來當?shù)厝司蜁缘摹?/p>
還有一條糕餅街,本來是臺北最厲害的商業(yè)街,有很多老建筑,但沒有迪化街那么古。龍月堂的綠豆糕九十年來做一樣的味道,做法跟江南不一樣,是用砂粉做的,把綠豆粉不加油扣進模子里,稍微壓實了再倒扣出來,很像砂做的城堡,一進口就粉碎,很閩南式的口味,干口可以配茶。還有中藥行,可以少買點痱子粉、胡椒粉和肉桂粉,可以買三五十塊的。
想要看庶民的沒有觀光客,就要上午到外圍居民住的地方,廟宇周圍有大到不可想象的市場,你可以吃一碗面或一碗米苔目冰,那里很亂,摩托車很多,但是有市中心沒有的場景。
大稻埕有一家面店是米其林必登餐廳叫做賣面炎仔,賣的是全臺北最好的切仔面。整個店很傳統(tǒng),油油的,一碗面二十臺幣,很便宜,早上計程車司機都會來吃。這里賣“黑白切”,燒肉用香料腌制再油炸,薄薄幾片,很有味道。一個人吃面點幾個小菜,也可以吃得很豐盛。中國臺灣地區(qū)一個美食家寫,吃完面都會聞碗底,因為豬油渣子很香。這里的食客各階層的人都有,還有大老板開黑頭車,讓司機停在路口自己進去吃。好的小吃各階層的人都來吃,這樣的店越式微,飲食就越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