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李彥慧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董子琪
跨次元約會的熱度正持續(xù)走高。對于這一場戀愛熱潮,人們稱之為“委托cos”——委托人付費委托coser扮演自己在模擬戀愛游戲里喜歡的角色,進行一場包含吃飯逛街、拍照打卡以及親密互動的甜蜜的約會。
在這場完全由委托人掏錢打造的理想約會里,coser們扮演的角色大多出自國產模擬戀愛游戲(又稱“乙女游戲”),人設從溫柔體貼的“鄰家哥哥”到元氣活潑的“年下弟弟”,從英俊多金的“霸道總裁”到幽默可靠的“青梅竹馬”。這些約會對象跨越次元而來,用妝造、服設讓二次元世界里的“紙片人”進入三次元的真實世界。
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有7萬余條關于委托cos的討論,一些相關視頻達到了百萬級的播放量。不明所以的人或許真的認為這是一場普通約會,可事實并非如此——委托人和coser雙方大多都是國產戀愛模擬游戲里的女性玩家;明明是相識不久的“陌生人”,卻仿佛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親密關系;看似只是購買一種戀愛體驗,雙方卻在其中“真情實感”。
01 幻想縫合現實與欲望
真實的人類可能愛上虛擬角色嗎?實際上,人類對虛擬角色產生感情并非新鮮事。
早在1956年,心理學家霍頓和沃爾就發(fā)現人們會對電視角色產生迷戀,并發(fā)展出一種單向的、想象的社會關系——準社會交往。這種社會關系是以我們自身為中心建立的,對方不會對你有所求,也不會對你失望、產生任何負面情緒。朱莉·萊瑟和艾米麗·莫耶-古斯在研究(How Do We React When Our Favorite Characters Are Taken Away An Examination of a Temporary Parasocial Breakup)中發(fā)現,女性更容易陷入準社會交往之中。如果電視節(jié)目停播,與節(jié)目中虛擬角色建立了強烈準社會交往的人往往會產生分手般的痛苦。
愛情也并非唯一的社會關系想象,與虛擬角色建立單向的友情、親情也時有發(fā)生。社會學家雪莉·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里提到過風靡一時的電子寵物“拓麻歌子”,它們被很多孩子視為最親密的伙伴,“提供陪伴的幻想,但不會提出建立友誼的要求?!睂τ谝恍┏赡耆硕?,迪士尼達菲家族的角色之一玲娜貝兒是“寶貝女兒”,滿足了對可愛活潑的“孩子”的幻想,又不會提出任何與親情有關的索求。模擬戀愛游戲里的“老公”們也是如此,為玩家提供被愛的陪伴感與理想的愛情。這份愛情的理想之處在于,女性在其中不會被傷害,也沒有爭吵、失戀的痛苦,可以隨時主動切斷連接,如果感到厭煩,她們只需關閉軟件。
即便虛擬角色提供的陪伴感與情緒價值是真的,但模擬戀愛游戲里的戀愛對象仍是數據,此時便需要想象出場,來填補現實與虛擬的溝壑。在《愛,為什么痛?》一書里,法國社會學家伊娃·伊洛斯指出了想象對現代情感形成的中心作用,愛情則越來越多地承載著虛構的憧憬對象。想象的濾鏡塑造了美好的情感,進而塑造了一種對完滿生活的向往。
委托cos是委托人為自己造夢的方式,這場“夢”的是勾連現實與欲望的橋梁。在《“我將在你身邊”——粉絲、幻想和埃爾維斯的形象》一文里,學者斯蒂芬·海納曼寫道,幻想是“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我總還可以做個夢”。委托cos走紅的表象之下涌動著年輕女性的情感需求,現實伴侶與理想伴侶的差距唯有靠“幻想”填補。這場“白日夢”的甜美之處不難理解,更何況游戲男主角們不僅外表完美無缺,還具備各式各樣的理想品格。
在將二次元紙片人的情感投射在真實人類身上的委托cos“戀愛”里,想象是雙重的:喜歡上虛擬世界里的游戲男主角,與之構建浪漫的戀愛,是第一重;借由coser“看到”破次元壁而來的線下戀人,是第二重。第二重想象是第一重的延伸,兩重想象的區(qū)別在于,委托人自己能夠多大程度參與到這一浪漫愛情的創(chuàng)作與內容之中。
玩家在虛擬世界里可以隨時抽離,與男主角戀愛是“你我本無緣,全靠我花錢”的消費行為。但在委托cos的約會中,委托人超越了游戲規(guī)則,自行生產內容,續(xù)寫的是一個超出游戲的、屬于自己的故事,如此一來,自己也便化為了浪漫愛情想象的一部分。
02 心知肚明的扮演游戲
在“造夢”之外,委托cos也是一場精心準備的、彼此心知肚明的扮演游戲?!鞍缪荨笔莄osplay文化里最明顯的特征,妝容、服飾和假發(fā)的使用,一方面區(qū)隔了扮演情境與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是抹平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界線的嘗試。
Cosplay在一定程度上隱藏了扮演者本身,包括姓名、年齡和性別,只要能夠“演活”虛擬角色,扮演者的身份并不重要。假發(fā)、妝容和服裝為委托cos雙方撐開了安全區(qū)。在委托cos里,“理想男友”的扮演者往往也是女性。從安全方面考量,知道“皮下”同樣是女性,反而會讓女性委托人更加放心。但委托cos并非同性間的約會,女性扮演者會盡量從外形上貼近自己扮演的虛擬男性角色——增高墊、墊肩、裹胸是從身形上淡化自己的女性特征;假發(fā)、美瞳、妝容以及“焊”在臉上的口罩則是從容貌上接近扮演的角色。在社交平臺上與委托cos有關的帖子里,我們能看到高溫天氣里還堅持穿全套西裝的扮演者,為的只是不OOC(扭曲人物設定)、不破壞這場扮演游戲里的基本規(guī)則。
對于一次委托cos而言,“神”比“形”更重要。要做到“形”像,穿上游戲里男主角們的服裝是基本條件;而“神”像才是委托cos一日約會戀愛的核心,扮演者要思考如何將游戲世界里的浪漫戀愛具象化,以及如何做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反應、說出符合人物設定的話。出于在扮演者身上看到另一個次元的戀人的愿望,一些委托人會明文要求扮演者“熟悉游戲”、對角色“有理解”。如果委托人想與《光與夜之戀》里的查理蘇約會,那扮演者稱委托人“未婚妻”或許比其他稱呼更有代入感。
在相關話題里,有經驗的扮演者會寫下委托cos里“提升戀愛感”的小技巧:比她提前到、主動拿包、走在外側、打傘的時候偏向她、準備驚喜……這些技巧或許適用于所有的約會,但在這場實際是扮演和造夢的委托cos里卻顯得耐人尋味——心知肚明的雙方,是在努力扮演“愛”與“被愛”嗎?
尾聲
甜蜜的夢境總是暗含風險??苹秒娪啊端分v述了人工智能系統(tǒng)薩曼莎與男主角西奧多相戀的故事,在尾聲部分,西奧多質問薩曼莎,怎么能在與他戀愛的同時與六百多人保持戀愛關系?薩曼莎回答道:“我屬于你,又不屬于你。”在委托cos里,委托人與扮演者的關系也是一樣——情感不是真的,雙方也并非不可替代。
《乙女類電子游戲對女性玩家理想戀愛觀的影響》一文直言,乙女游戲營造的戀愛幻境讓女性玩家對親密關系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委托cos則是將游戲中的戀愛幻境直接投射到了現實之中。玩家們在虛擬世界里邂逅越完美的戀愛對象,在線下委托cos里達成越理想的浪漫愛情想象,她們就越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失望和沮喪。
在社交平臺上關于委托cos的分享里,不少委托人訴說一日戀愛結束后產生的“戒斷反應”和悲傷心緒。她們陷入理想化的愛情想象,對現實感到沮喪,在虛擬與現實的切換中,我們依稀看到了這個時代的“包法利夫人綜合征”。
參考資料:
《愛,為什么痛?》,[法]伊娃·易洛斯 著,葉嶸 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9
Lather, J., & Moyer-Guse, E. (2011). How do we react when our favorite characters are taken away? an examination of a temporary parasocial breakup.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4(2), 196-215. https://doi.org/10.1080/15205431003668603
吳玥,孫源南,朱寧,師曉煒.乙女類電子游戲對女性玩家理想戀愛觀的影響[J].青年研究,2020,(4): 56-70,96
《粉絲文化讀本》,陶東風 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
邱天嬌. Cosplay:賽博空間中的幻想與認同[D].蘇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