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味千中國艱難“回春”,但難有新故事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味千中國艱難“回春”,但難有新故事

日式餐飲還有什么新故事?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范劍磊

文|斑馬消費 陳曉京

隨著消費市場逐步復蘇,被虧損困擾已久的味千中國,今年上半年業(yè)績終于“回春”。

但它依然面臨嚴冬。通過關店和壓縮開支,并非長久之計,這家日式快餐品牌,又將何去何從?

在中國市場掘金多年,眾多日式快餐品牌走到十字路口,它們幾乎一致地遇到消費者審美疲勞和轉粉。另一邊,中式餐飲肉眼可見地崛起和擴張,日式餐飲還有什么新故事?

艱難扭虧為盈

今年上半年,味千中國實現營業(yè)收入8.85億元,歸母凈利潤1.33億元,營收大增30.6%,業(yè)績扭虧為盈。

公司業(yè)績得以“回春”,除了餐飲消費市場的逐步復蘇,其自身降本增效是一個重要因素。關閉經營不良門店,減少門店數量,以此降低現金和盈利的負擔。

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門店總規(guī)模較上年同期減少門店100家,同時,店鋪及工廠管理費用、廣告及促銷和清潔費用等,均呈現兩位數下降。

用規(guī)模換利潤,確實可以讓公司暫時喘一口氣,可這并非長久之計。餐飲行業(yè)規(guī)模大,但進入門檻低、玩家甚多以及產品同質化,賽道的內卷越來越嚴重。

門店數量的壓縮,也掩飾不了經營效率急速走低的現實。2020年,味千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地區(qū)翻臺率分別為5.1次/天、6次/天,2022年這一數據降至3.7次和2.5次。

不僅吃貨們遠去,投資者也對味千中國敬而遠之,股價已跌“成仙”,總市值僅9.71億港元。

門店越開越少

早年,味千中國借助大骨熬湯+日式拉面的營銷定位,在強手林立的面條江湖,開辟了一個藍海市場,擴張不遺余力。

2007年,公司攜122家門店成功登陸港股。3年后門店規(guī)模達到508家,潘慰當年高調宣布千店計劃,即在5年內門店規(guī)模達到1000家。

天有不測風云。次年,味千在“骨湯門”丑聞中元氣大傷,股價大跌、停牌、市值蒸發(fā),門店擴張計劃隨即放緩,至2015年,門店規(guī)模才升至673家。

千店計劃首次折戟,拉面女王潘慰并不死心,2015年舊事重提。

第二次沖刺千店規(guī)模依然不太順利,特別是2018年內部被曝出“貪腐門”,再度把公司拉入輿論漩渦。

門店擴張再度放緩。2016年-2020年門店數量分別為650家、704家、766家、799家和722家。

開店數量的增加,并未能提振業(yè)績。2018年-2020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從5.51億元降至-7786.8萬元。

在消費市場逐漸回歸正常之時,味千中國卻選擇了收縮戰(zhàn)線。去年公司門店降至597家,較上年同期減少140家,今年上半年門店再降28家至569家。

為什么門店越來越少?公司曾有過多種解釋:合同到期、店鋪位置轉移、業(yè)主撤場及運營表現不佳等。

其實,最核心的原因是,味千過去的藍海市場已經不再,日式拉面賽道日漸擁擠,擠壓了公司的市場空間。

日式快餐式微

潘慰1996年在香港開出首家味千拉面,之后逐步向中國大陸市場挺進。公司8成以上門店集中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其中,華東一地就占4成以上。

盡管身處中國消費購買力最好的三大地區(qū),味千中國的生意不太好做,今年上半年,上述地區(qū)門店較上年同期分別減少31家、44家和10家。

消費者不再去味千,是因為選擇實在太多了。十多年前,還是日式快餐進入中國市場的高峰時期,吉野家、味千、和民等日式快餐品牌蜂擁而進,燒肉、壽司、牛肉飯等品類百花齊放,成為城市中產聚會、吃飯的必選。

日式快餐利用高效的供應鏈、標準化口味,以及出餐快等特征吸引了一眾擁躉,這也為中式餐飲的崛起,提供了鏡鑒。

當消費者對日式快餐新鮮感褪散,口味同質化、價格高以及形式單一的短板凸顯。這幾乎是味千以及眾多日式快餐品牌的痛點。

味千主打面條,挑戰(zhàn)可能還要嚴酷一些。

最近幾年,中國面食賽道崛起的品牌眾多,僅蘭州牛肉面品類就有馬記永、張拉拉、陳香貴三巨頭,拌面類有五爺拌面,川渝小面類有遇見小面,還有絕味參股的和府撈面等。2021年就有超過10家企業(yè)拿到融資超過14億元。

面食賽道之外,老鄉(xiāng)雞、老娘舅以及大米先生的高速擴張,日式快餐不僅存在感愈發(fā)不強,經營困境隨之而來。

以紅極一時的吉野家為例,2022年上半年,上海吉野家收入863.57萬元,凈虧損534.94萬元;負責吉野家北方市場運營的合興集團財報披露,2018年-2020年,其凈利率從5.16%降至-5.03%,去年初已私有化退市。

一些日式餐飲品牌早已萌生退意。去年,花丸烏冬面(吉野家旗下品牌)全面退出中國市場,丸龜制面也全面閉店。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吉野家

  • 牛豬雞外“第四種肉”,日本吉野家限量推出鴕鳥肉蓋飯
  • 日本吉野家出新品,為牛肉蓋飯配蔬菜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味千中國艱難“回春”,但難有新故事

日式餐飲還有什么新故事?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范劍磊

文|斑馬消費 陳曉京

隨著消費市場逐步復蘇,被虧損困擾已久的味千中國,今年上半年業(yè)績終于“回春”。

但它依然面臨嚴冬。通過關店和壓縮開支,并非長久之計,這家日式快餐品牌,又將何去何從?

在中國市場掘金多年,眾多日式快餐品牌走到十字路口,它們幾乎一致地遇到消費者審美疲勞和轉粉。另一邊,中式餐飲肉眼可見地崛起和擴張,日式餐飲還有什么新故事?

艱難扭虧為盈

今年上半年,味千中國實現營業(yè)收入8.85億元,歸母凈利潤1.33億元,營收大增30.6%,業(yè)績扭虧為盈。

公司業(yè)績得以“回春”,除了餐飲消費市場的逐步復蘇,其自身降本增效是一個重要因素。關閉經營不良門店,減少門店數量,以此降低現金和盈利的負擔。

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門店總規(guī)模較上年同期減少門店100家,同時,店鋪及工廠管理費用、廣告及促銷和清潔費用等,均呈現兩位數下降。

用規(guī)模換利潤,確實可以讓公司暫時喘一口氣,可這并非長久之計。餐飲行業(yè)規(guī)模大,但進入門檻低、玩家甚多以及產品同質化,賽道的內卷越來越嚴重。

門店數量的壓縮,也掩飾不了經營效率急速走低的現實。2020年,味千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地區(qū)翻臺率分別為5.1次/天、6次/天,2022年這一數據降至3.7次和2.5次。

不僅吃貨們遠去,投資者也對味千中國敬而遠之,股價已跌“成仙”,總市值僅9.71億港元。

門店越開越少

早年,味千中國借助大骨熬湯+日式拉面的營銷定位,在強手林立的面條江湖,開辟了一個藍海市場,擴張不遺余力。

2007年,公司攜122家門店成功登陸港股。3年后門店規(guī)模達到508家,潘慰當年高調宣布千店計劃,即在5年內門店規(guī)模達到1000家。

天有不測風云。次年,味千在“骨湯門”丑聞中元氣大傷,股價大跌、停牌、市值蒸發(fā),門店擴張計劃隨即放緩,至2015年,門店規(guī)模才升至673家。

千店計劃首次折戟,拉面女王潘慰并不死心,2015年舊事重提。

第二次沖刺千店規(guī)模依然不太順利,特別是2018年內部被曝出“貪腐門”,再度把公司拉入輿論漩渦。

門店擴張再度放緩。2016年-2020年門店數量分別為650家、704家、766家、799家和722家。

開店數量的增加,并未能提振業(yè)績。2018年-2020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從5.51億元降至-7786.8萬元。

在消費市場逐漸回歸正常之時,味千中國卻選擇了收縮戰(zhàn)線。去年公司門店降至597家,較上年同期減少140家,今年上半年門店再降28家至569家。

為什么門店越來越少?公司曾有過多種解釋:合同到期、店鋪位置轉移、業(yè)主撤場及運營表現不佳等。

其實,最核心的原因是,味千過去的藍海市場已經不再,日式拉面賽道日漸擁擠,擠壓了公司的市場空間。

日式快餐式微

潘慰1996年在香港開出首家味千拉面,之后逐步向中國大陸市場挺進。公司8成以上門店集中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其中,華東一地就占4成以上。

盡管身處中國消費購買力最好的三大地區(qū),味千中國的生意不太好做,今年上半年,上述地區(qū)門店較上年同期分別減少31家、44家和10家。

消費者不再去味千,是因為選擇實在太多了。十多年前,還是日式快餐進入中國市場的高峰時期,吉野家、味千、和民等日式快餐品牌蜂擁而進,燒肉、壽司、牛肉飯等品類百花齊放,成為城市中產聚會、吃飯的必選。

日式快餐利用高效的供應鏈、標準化口味,以及出餐快等特征吸引了一眾擁躉,這也為中式餐飲的崛起,提供了鏡鑒。

當消費者對日式快餐新鮮感褪散,口味同質化、價格高以及形式單一的短板凸顯。這幾乎是味千以及眾多日式快餐品牌的痛點。

味千主打面條,挑戰(zhàn)可能還要嚴酷一些。

最近幾年,中國面食賽道崛起的品牌眾多,僅蘭州牛肉面品類就有馬記永、張拉拉、陳香貴三巨頭,拌面類有五爺拌面,川渝小面類有遇見小面,還有絕味參股的和府撈面等。2021年就有超過10家企業(yè)拿到融資超過14億元。

面食賽道之外,老鄉(xiāng)雞、老娘舅以及大米先生的高速擴張,日式快餐不僅存在感愈發(fā)不強,經營困境隨之而來。

以紅極一時的吉野家為例,2022年上半年,上海吉野家收入863.57萬元,凈虧損534.94萬元;負責吉野家北方市場運營的合興集團財報披露,2018年-2020年,其凈利率從5.16%降至-5.03%,去年初已私有化退市。

一些日式餐飲品牌早已萌生退意。去年,花丸烏冬面(吉野家旗下品牌)全面退出中國市場,丸龜制面也全面閉店。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