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菜鳥自營的三道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菜鳥自營的三道坎

進場易、出圈難,很可能成為菜鳥翻越一道道坎兒后的真實寫照。

攝影:界面新聞 范劍磊

文|產業(yè)科技Pro

自從此前一度宣稱不做快遞,不搶快遞公司生意的菜鳥親自下場做起自營快遞后,菜鳥攪局快遞市場的野心逐漸暴露。

一方面,菜鳥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加快加重業(yè)務模式,以自營品牌菜鳥速遞為圓點,借力菜鳥半日達、菜鳥標快自營產品,迅速擴大自營網絡半徑,從服務到速度,從天貓超市到淘系內外,對通達系乃至京東、順豐的份額造成潛在滲透。

另一方面,阿里在菜鳥的管理層配置上,選擇由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親自兼任掌舵,并且將菜鳥作為一拆六后最先沖刺獨立上市的種子選手。

就在最近,繼5月獲阿里巴巴批準啟動上市計劃,菜鳥上市又有新進展。有市場消息稱,菜鳥集團最快可能在近幾周內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明年上半年掛牌上市,最少集資10億美元。對此,菜鳥不予置評。

菜鳥上市節(jié)奏之所以能比阿里云、盒馬更快,背后原因少不了菜鳥近兩年來對自營業(yè)務的優(yōu)化和重塑。快遞業(yè)務的核心在于服務,而服務的本質在于快和好,基于此快遞企業(yè)的規(guī)模才有可能突破場景,實現(xiàn)體量跨越,進而抬升自身的估值空間。

從服務的邏輯看,原本依附于天淘系電商的菜鳥,就不得不撕掉聚合的標簽,給自身業(yè)務添上更快更好的破圈底色,目的不只是充當阿里電商大盤的服務配角,更是將手伸向中國快遞物流服務升級的版圖中,向阿里系之外的大眾快遞市場搶奪份額。

自營,便是菜鳥向外突圍的最關鍵一步。因此可以看到,圍繞自營業(yè)務,菜鳥采取了分層遞進的打法,先是力推送貨上門全覆蓋,然后再推進配送速度升級,以自營品牌菜鳥標快和菜鳥半日達,追趕中高端物流運力標準。

盡管菜鳥有錢又有技術,但想在短期內實現(xiàn)其他自營玩家十年積累的規(guī)模效應和場景服務能力,并不現(xiàn)實。對于高品質快遞業(yè)務而言,進階的路線只有一條,即極大的運力投入和極重的基礎設施,這條路線早已被中高端快遞企業(yè)驗證,除此之外并沒有近道和小道可走。

如果說菜鳥自營是菜鳥過去十年布局水到渠成的結果,那么進場易、出圈難,很可能成為菜鳥翻越一道道坎兒后的真實寫照。

自營壁壘,難破

菜鳥自營重塑競爭力并非易事。

從當前物流市場格局看,京東、順豐盤踞中高端市場,通達系覆蓋低端和長尾份額,整個供給端已十分充足,行業(yè)規(guī)模效應和邊際成本遞減強化,菜鳥自營網絡作為新進入者若想突圍,必將付出巨大的補貼和投入成本,而這對于獨立后的菜鳥而言本是負擔。

正如順豐被問及對菜鳥做自營的看法時所表示的那樣:“做時效、中高端快遞這方面的壁壘是非常高的?!逼渲?,快遞自營最大的壁壘是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

6月份,菜鳥集團正式宣布醞釀已久的自營快遞業(yè)務——“菜鳥速遞”。在快遞市場對品質服務的需求不斷攀升,供給持續(xù)內卷的背景下,菜鳥速遞的品牌定位是“菜鳥自營、品質快遞、好用不貴”,希望打造更具性價比的品質服務,滿足商家的替代需求。

然而,快遞行業(yè)的品質服務根植于厚重的物流基礎設施以及巨大的人力運力支撐,這也決定了其行業(yè)屬性想實現(xiàn)好用不貴、低價與品質兼得非常難,尤其是對經驗曲線和規(guī)模效應尚未形成的快遞企業(yè)。

也正是意識到自營物流的難度,菜鳥為了增強自主核心物流能力,在自營戰(zhàn)略啟動的同時大力度建設實體倉儲,廣布物流設施平臺和節(jié)點。

公開數據顯示,菜鳥已在全國建設3個產業(yè)園區(qū),總開發(fā)面積160萬平方米,已運營管理10萬平方米;7個倉配樞紐,物流園覆蓋30多個城市,園區(qū)項目超50個,7000個共配中心,倉儲總面積達3000萬平方米。

網點覆蓋上,菜鳥立體化同城配送網絡已覆蓋近300個城市,全國站點數量5000+,7500條運輸線路(自營占比三成),服務產品包括B2C倉配、B2C家裝、B2B城配和B2B干線。

從實際配送服務看,菜鳥的自營運力有限,不得不依托通達系。菜鳥供應鏈搭建了“優(yōu)選倉配”“智選倉配”能力組合,其中優(yōu)選倉配提供了半日達服務,智選倉配提供了次日達服務。優(yōu)選倉配主要依托自營倉和自營配能力,而智選倉配主要由菜鳥自營倉聯(lián)手通達系配送網絡構建。

與深耕自營多年的順豐、京東物流形成的物流網絡壁壘相比,菜鳥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順豐方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就擁有超2.1萬個國內自營網點和2萬個海外網點;43個樞紐級中轉場,38個航空、鐵路站點,241個片區(qū)中轉場;擁有自營及外包干支線車輛約9.5萬輛,末端收派車輛約9萬輛。

倉儲方面,順豐擁有2099個運營管理倉庫,占地面積超100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海外倉1419座,加盟合作倉148座,形成觸達全球的倉儲網絡,可提供電商、食品醫(yī)藥冷運等多行業(yè)、全場景的倉配一體服務。

截至2022年12月,京東物流已擁有13個產業(yè)園區(qū),219個物流園區(qū),4個數據中心;總建筑面積2330萬平方米,管理資產規(guī)模總值937億元。

運力和倉儲上,京東物流已在全國運營超過1500個倉庫,倉儲網絡總管理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倉儲網絡已覆蓋全國幾乎所有的縣區(qū)。過去三年,京東物流新增倉庫數量達到700多座,超過其此前十余年運營倉庫數量的總和。

順豐和京東物流的“江山”,是用真金白銀打下來的,菜鳥的自營愿景雖大,但想在存量之中奪回失去的十年,談何容易。

場景出圈,難突

菜鳥自營的“品質快遞”定位,明確把焦點錨定在中高端市場。

中高端市場的溢價和前景雖廣,但物流體系內替代者威脅猶存,主流快遞企業(yè)率先搭建的自營網絡,無論是品牌粘性還是倉配基建成熟度,都優(yōu)于菜鳥。菜鳥盡管能依托淘寶天貓生態(tài),給自營物流匹配得天獨厚的場景資源,但外部客戶的獲取面臨京東、順豐等先發(fā)者的排擠。

當下,消費者對快遞服務的需求在不斷提升,貨物安全保障、快件運輸速度、快遞員服務態(tài)度,成了消費者對快遞行業(yè)提出最需要改善的三項內容,而第三方快遞企業(yè)難以滿足這種要求。

在淘系平臺上,95%的包裹選擇使用經濟型快遞,說明絕大多數商家的需求就是成本低,然而末端的投訴量逐漸增多,說明消費者對提高快遞服務質量的意愿和需求越來越大。

目前,國內中高端快遞市場以順豐和京東物流為主,而京東物流主要為京東自營電商平臺服務,近年來依靠外部的B端和C端拓展,外部收入占比逐步增加,只有順豐是純粹地向社會面提供服務的中高端快遞企業(yè)。

因此,無論從內部防守還是外部進攻層面,“品質快遞”的需求空間都很大,菜鳥速遞順勢而生。

作為菜鳥自營的標簽化品牌,菜鳥速遞由服務天貓超市的配送業(yè)務升級為全國快遞網絡,整合“丹鳥”品牌進入城配領域,同時接入菜鳥供應鏈,為商家提供倉配一體化服務,主打半日達、當次日達、送貨上門和夜間攬收等服務,在全國近300個城市提供晚到、破損必賠,不上門必賠,在途攔截和在途更改目的地等五個服務承諾。

產品布局上,菜鳥速遞與其他中高端快遞品牌一樣,采取分層服務設計,主要包括菜鳥標快和菜鳥半日達兩大產品。從時效維度看,菜鳥自營產品定位于當日和次日達,直接對標的就是順豐和京東物流。

其中,菜鳥標快產品主打“普惠價格、時效確定、托寄無憂”,實現(xiàn)了當次日達覆蓋全國27省,超250個市,當次日達率超97%;半日達在時效上更是直指京東物流。

上半年,菜鳥供應鏈聯(lián)合天貓超市,在杭州、上海、成都、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惠州等八城推出“1212半日達”模式;9月,菜鳥聯(lián)合天貓超市宣布,半日達城市再開六個城市,包括南京、武漢、長沙、天津、南昌和金華,總數達到了14個城市。

在菜鳥看來,半日達代表了極致的城市物流速度。菜鳥集團副總裁帥勇曾表示,1212模式為目前快遞包裹配送速度的天花板,比以往行業(yè)通行的211模式快了將近4個小時。211模式所指的是京東自營物流模式速度。

聚合優(yōu)質物流資源,投放在天貓超市等阿里系自營場景,的確可以刷新配送時效,但在阿里自營之外,乃至阿里場景之外的外部場景服務能力,菜鳥又能做到幾分,尚不可知。

菜鳥想把自營業(yè)務滲透到外部場景,除了面對京東,還有順豐這一品質物流品牌。以時效件起家,在中高端市場深耕三十年,順豐經年累月所積累的品牌口碑和用戶心智,絕非菜鳥一朝一夕能夠超越。

既然硬實力拼不過,菜鳥想要抄近道出圈,只能寄希望于打造更具性價比的品質服務,即“好用不貴”。經比對,菜鳥標快的單價價格的確要比順豐略微便宜,但其中含有補貼成分,持續(xù)性存疑。

由于多年來順豐對中高端市場的地位無人撼動,消費者已經接受了高品質服務帶來的消費溢價。如果菜鳥速遞能做到既服務好又價格低,就能用最短時間獲取消費者的主動選擇,然而對于快遞市場而言,這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除了補貼,菜鳥想要在中高端場景站穩(wěn)腳跟,還是需要在基礎設施和用戶規(guī)模上鍛造學習曲線,以邊際成本優(yōu)化壓降品質物流成本,并依靠數智化賦能降本增效。 

通達系,難平

盡管菜鳥聲稱,中國快遞市場發(fā)展足夠迅速,規(guī)模足夠大,需要物流行業(yè)提供更多層次的供應服務,菜鳥速遞與通達系在業(yè)務上沒有交集,并不會與通達系等經濟型快遞形成直接競爭關系。

通達系依托阿里電商平臺起步,以經銷商模式,與菜鳥構成了一個以數據驅動和社會化協(xié)同的物流生態(tài)圈。除韻達外,通達系中大部分公司,已經與阿里和菜鳥網絡進行深度捆綁。

6月6日,菜鳥從阿里巴巴旗下公司接手,以38.78億元收購申通快遞25%的股權,成為申通的第二大股東。阿里還持有通達系中圓通、韻達、中通20.11%、1.99%和8.9%的股份。

然而,菜鳥大肆擴張?zhí)韵惦娚唐脚_的相應配送業(yè)務,甚至在日后有可能發(fā)展成為京東物流與京東自營電商類似的“共生”運營模式,等于可能直接搶走通達系的部分市場份額。

同時,菜鳥速遞的野心絕不僅僅是阿里系內部場景,待到品牌和運力覆蓋后,其所謂的高性價比策略也將對大眾物流市場展開反撲,自然會對以通達系為主的經濟性快遞公司的市場空間,產生一定程度的擠壓。

這一點可以從通達系和菜鳥的財務數據上看出端倪。財報數據顯示,菜鳥網絡的創(chuàng)收能力暴增,2022財年營收已經高達461.07億元,四年增長了近6倍;2023年菜鳥實現(xiàn)收入556.81億元,同比增長約21%,占阿里集團營收比例約為6%。菜鳥不僅在營收規(guī)模上遠超三通一達,而且估值領跑市場上多數快遞公司。

菜鳥羽翼漸豐,通達系也不得不全力提升運力和成本控制力,免被大哥吞噬。

中通在2022年年報中稱,截至去年年底,中通網絡基礎設施由99個分揀中心與385條自動化分揀線組成,其自動分揀線數量從2016年的8條增加到2021年的385條;受自動化率提高和規(guī)模效應改善所帶動,單件分揀成本同比下降1.1%至0.3元。

申通在干線運輸方面,2022年整體運能提升10%以上。根據線路維度的貨量增長數據,前置化將三方運力替換為自有運力,用更大運力的掛箱來替換小運力掛箱,通過貨量前置預警,優(yōu)化運力結構,持續(xù)提升自有車輛運能占比。

圓通通過數字化平臺細分快件流向,統(tǒng)一調配、合理配置運力資源,動態(tài)優(yōu)化干線路由,干線運輸議價能力和管控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逐步統(tǒng)籌調配轉運中心與加盟商、加盟商與加盟商之間的運力資源,快件中轉與回流次數明顯減少。

韻達去年在分撥中心的投資達到51億元,對部分自動化分揀設備進行更智能、更高效的升級改造,上線四層自動化分揀設備,持續(xù)提高單位操作坪效。2021年,韻達轉運中心自動化設備處理能力同比提升13.2%,綜合操作效率同比提升35.2%。

菜鳥的野心遠不止國內市場。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今年我國快遞業(yè)務量已達600億件,比2019年達到600億件提前了172天,比2022年提前了34天。而2022年快遞業(yè)務量完成1105.8億件,增速放緩至2%。

這意味著,雖然我國快遞業(yè)仍舊保持著增長態(tài)勢,但無論快遞服務市場競爭如何激烈,也無論菜鳥能否形成中高端市場“三足鼎立”新格局,所爭奪的只能是存量市場,海外增量市場才是各大快遞企業(yè)搶奪的新戰(zhàn)場。

6月,菜鳥投入運營的海外分揀中心總數已達18個;阿里巴巴在2024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稱,菜鳥在本季度持續(xù)投入國際快遞能力建設,服務中國商家和中國制造出海。菜鳥表示,未來十年,菜鳥將著力建設一張全球領先的智慧物流網絡,打造國內、跨境和海外本地等三大長鏈物流網絡。

十年,菜鳥蓄勢發(fā)力自營;再過十年,菜鳥高飛,俯瞰之間,皆是通達系。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菜鳥網絡

612
  • 時隔兩年,阿里被曝全面打通內網權限
  • 菜鳥與全球兩大跨國集團達成數億美元物流科技合作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菜鳥自營的三道坎

進場易、出圈難,很可能成為菜鳥翻越一道道坎兒后的真實寫照。

攝影:界面新聞 范劍磊

文|產業(yè)科技Pro

自從此前一度宣稱不做快遞,不搶快遞公司生意的菜鳥親自下場做起自營快遞后,菜鳥攪局快遞市場的野心逐漸暴露。

一方面,菜鳥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加快加重業(yè)務模式,以自營品牌菜鳥速遞為圓點,借力菜鳥半日達、菜鳥標快自營產品,迅速擴大自營網絡半徑,從服務到速度,從天貓超市到淘系內外,對通達系乃至京東、順豐的份額造成潛在滲透。

另一方面,阿里在菜鳥的管理層配置上,選擇由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親自兼任掌舵,并且將菜鳥作為一拆六后最先沖刺獨立上市的種子選手。

就在最近,繼5月獲阿里巴巴批準啟動上市計劃,菜鳥上市又有新進展。有市場消息稱,菜鳥集團最快可能在近幾周內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明年上半年掛牌上市,最少集資10億美元。對此,菜鳥不予置評。

菜鳥上市節(jié)奏之所以能比阿里云、盒馬更快,背后原因少不了菜鳥近兩年來對自營業(yè)務的優(yōu)化和重塑??爝f業(yè)務的核心在于服務,而服務的本質在于快和好,基于此快遞企業(yè)的規(guī)模才有可能突破場景,實現(xiàn)體量跨越,進而抬升自身的估值空間。

從服務的邏輯看,原本依附于天淘系電商的菜鳥,就不得不撕掉聚合的標簽,給自身業(yè)務添上更快更好的破圈底色,目的不只是充當阿里電商大盤的服務配角,更是將手伸向中國快遞物流服務升級的版圖中,向阿里系之外的大眾快遞市場搶奪份額。

自營,便是菜鳥向外突圍的最關鍵一步。因此可以看到,圍繞自營業(yè)務,菜鳥采取了分層遞進的打法,先是力推送貨上門全覆蓋,然后再推進配送速度升級,以自營品牌菜鳥標快和菜鳥半日達,追趕中高端物流運力標準。

盡管菜鳥有錢又有技術,但想在短期內實現(xiàn)其他自營玩家十年積累的規(guī)模效應和場景服務能力,并不現(xiàn)實。對于高品質快遞業(yè)務而言,進階的路線只有一條,即極大的運力投入和極重的基礎設施,這條路線早已被中高端快遞企業(yè)驗證,除此之外并沒有近道和小道可走。

如果說菜鳥自營是菜鳥過去十年布局水到渠成的結果,那么進場易、出圈難,很可能成為菜鳥翻越一道道坎兒后的真實寫照。

自營壁壘,難破

菜鳥自營重塑競爭力并非易事。

從當前物流市場格局看,京東、順豐盤踞中高端市場,通達系覆蓋低端和長尾份額,整個供給端已十分充足,行業(yè)規(guī)模效應和邊際成本遞減強化,菜鳥自營網絡作為新進入者若想突圍,必將付出巨大的補貼和投入成本,而這對于獨立后的菜鳥而言本是負擔。

正如順豐被問及對菜鳥做自營的看法時所表示的那樣:“做時效、中高端快遞這方面的壁壘是非常高的。”其中,快遞自營最大的壁壘是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

6月份,菜鳥集團正式宣布醞釀已久的自營快遞業(yè)務——“菜鳥速遞”。在快遞市場對品質服務的需求不斷攀升,供給持續(xù)內卷的背景下,菜鳥速遞的品牌定位是“菜鳥自營、品質快遞、好用不貴”,希望打造更具性價比的品質服務,滿足商家的替代需求。

然而,快遞行業(yè)的品質服務根植于厚重的物流基礎設施以及巨大的人力運力支撐,這也決定了其行業(yè)屬性想實現(xiàn)好用不貴、低價與品質兼得非常難,尤其是對經驗曲線和規(guī)模效應尚未形成的快遞企業(yè)。

也正是意識到自營物流的難度,菜鳥為了增強自主核心物流能力,在自營戰(zhàn)略啟動的同時大力度建設實體倉儲,廣布物流設施平臺和節(jié)點。

公開數據顯示,菜鳥已在全國建設3個產業(yè)園區(qū),總開發(fā)面積160萬平方米,已運營管理10萬平方米;7個倉配樞紐,物流園覆蓋30多個城市,園區(qū)項目超50個,7000個共配中心,倉儲總面積達3000萬平方米。

網點覆蓋上,菜鳥立體化同城配送網絡已覆蓋近300個城市,全國站點數量5000+,7500條運輸線路(自營占比三成),服務產品包括B2C倉配、B2C家裝、B2B城配和B2B干線。

從實際配送服務看,菜鳥的自營運力有限,不得不依托通達系。菜鳥供應鏈搭建了“優(yōu)選倉配”“智選倉配”能力組合,其中優(yōu)選倉配提供了半日達服務,智選倉配提供了次日達服務。優(yōu)選倉配主要依托自營倉和自營配能力,而智選倉配主要由菜鳥自營倉聯(lián)手通達系配送網絡構建。

與深耕自營多年的順豐、京東物流形成的物流網絡壁壘相比,菜鳥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順豐方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就擁有超2.1萬個國內自營網點和2萬個海外網點;43個樞紐級中轉場,38個航空、鐵路站點,241個片區(qū)中轉場;擁有自營及外包干支線車輛約9.5萬輛,末端收派車輛約9萬輛。

倉儲方面,順豐擁有2099個運營管理倉庫,占地面積超100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海外倉1419座,加盟合作倉148座,形成觸達全球的倉儲網絡,可提供電商、食品醫(yī)藥冷運等多行業(yè)、全場景的倉配一體服務。

截至2022年12月,京東物流已擁有13個產業(yè)園區(qū),219個物流園區(qū),4個數據中心;總建筑面積2330萬平方米,管理資產規(guī)模總值937億元。

運力和倉儲上,京東物流已在全國運營超過1500個倉庫,倉儲網絡總管理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倉儲網絡已覆蓋全國幾乎所有的縣區(qū)。過去三年,京東物流新增倉庫數量達到700多座,超過其此前十余年運營倉庫數量的總和。

順豐和京東物流的“江山”,是用真金白銀打下來的,菜鳥的自營愿景雖大,但想在存量之中奪回失去的十年,談何容易。

場景出圈,難突

菜鳥自營的“品質快遞”定位,明確把焦點錨定在中高端市場。

中高端市場的溢價和前景雖廣,但物流體系內替代者威脅猶存,主流快遞企業(yè)率先搭建的自營網絡,無論是品牌粘性還是倉配基建成熟度,都優(yōu)于菜鳥。菜鳥盡管能依托淘寶天貓生態(tài),給自營物流匹配得天獨厚的場景資源,但外部客戶的獲取面臨京東、順豐等先發(fā)者的排擠。

當下,消費者對快遞服務的需求在不斷提升,貨物安全保障、快件運輸速度、快遞員服務態(tài)度,成了消費者對快遞行業(yè)提出最需要改善的三項內容,而第三方快遞企業(yè)難以滿足這種要求。

在淘系平臺上,95%的包裹選擇使用經濟型快遞,說明絕大多數商家的需求就是成本低,然而末端的投訴量逐漸增多,說明消費者對提高快遞服務質量的意愿和需求越來越大。

目前,國內中高端快遞市場以順豐和京東物流為主,而京東物流主要為京東自營電商平臺服務,近年來依靠外部的B端和C端拓展,外部收入占比逐步增加,只有順豐是純粹地向社會面提供服務的中高端快遞企業(yè)。

因此,無論從內部防守還是外部進攻層面,“品質快遞”的需求空間都很大,菜鳥速遞順勢而生。

作為菜鳥自營的標簽化品牌,菜鳥速遞由服務天貓超市的配送業(yè)務升級為全國快遞網絡,整合“丹鳥”品牌進入城配領域,同時接入菜鳥供應鏈,為商家提供倉配一體化服務,主打半日達、當次日達、送貨上門和夜間攬收等服務,在全國近300個城市提供晚到、破損必賠,不上門必賠,在途攔截和在途更改目的地等五個服務承諾。

產品布局上,菜鳥速遞與其他中高端快遞品牌一樣,采取分層服務設計,主要包括菜鳥標快和菜鳥半日達兩大產品。從時效維度看,菜鳥自營產品定位于當日和次日達,直接對標的就是順豐和京東物流。

其中,菜鳥標快產品主打“普惠價格、時效確定、托寄無憂”,實現(xiàn)了當次日達覆蓋全國27省,超250個市,當次日達率超97%;半日達在時效上更是直指京東物流。

上半年,菜鳥供應鏈聯(lián)合天貓超市,在杭州、上海、成都、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惠州等八城推出“1212半日達”模式;9月,菜鳥聯(lián)合天貓超市宣布,半日達城市再開六個城市,包括南京、武漢、長沙、天津、南昌和金華,總數達到了14個城市。

在菜鳥看來,半日達代表了極致的城市物流速度。菜鳥集團副總裁帥勇曾表示,1212模式為目前快遞包裹配送速度的天花板,比以往行業(yè)通行的211模式快了將近4個小時。211模式所指的是京東自營物流模式速度。

聚合優(yōu)質物流資源,投放在天貓超市等阿里系自營場景,的確可以刷新配送時效,但在阿里自營之外,乃至阿里場景之外的外部場景服務能力,菜鳥又能做到幾分,尚不可知。

菜鳥想把自營業(yè)務滲透到外部場景,除了面對京東,還有順豐這一品質物流品牌。以時效件起家,在中高端市場深耕三十年,順豐經年累月所積累的品牌口碑和用戶心智,絕非菜鳥一朝一夕能夠超越。

既然硬實力拼不過,菜鳥想要抄近道出圈,只能寄希望于打造更具性價比的品質服務,即“好用不貴”。經比對,菜鳥標快的單價價格的確要比順豐略微便宜,但其中含有補貼成分,持續(xù)性存疑。

由于多年來順豐對中高端市場的地位無人撼動,消費者已經接受了高品質服務帶來的消費溢價。如果菜鳥速遞能做到既服務好又價格低,就能用最短時間獲取消費者的主動選擇,然而對于快遞市場而言,這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除了補貼,菜鳥想要在中高端場景站穩(wěn)腳跟,還是需要在基礎設施和用戶規(guī)模上鍛造學習曲線,以邊際成本優(yōu)化壓降品質物流成本,并依靠數智化賦能降本增效。 

通達系,難平

盡管菜鳥聲稱,中國快遞市場發(fā)展足夠迅速,規(guī)模足夠大,需要物流行業(yè)提供更多層次的供應服務,菜鳥速遞與通達系在業(yè)務上沒有交集,并不會與通達系等經濟型快遞形成直接競爭關系。

通達系依托阿里電商平臺起步,以經銷商模式,與菜鳥構成了一個以數據驅動和社會化協(xié)同的物流生態(tài)圈。除韻達外,通達系中大部分公司,已經與阿里和菜鳥網絡進行深度捆綁。

6月6日,菜鳥從阿里巴巴旗下公司接手,以38.78億元收購申通快遞25%的股權,成為申通的第二大股東。阿里還持有通達系中圓通、韻達、中通20.11%、1.99%和8.9%的股份。

然而,菜鳥大肆擴張?zhí)韵惦娚唐脚_的相應配送業(yè)務,甚至在日后有可能發(fā)展成為京東物流與京東自營電商類似的“共生”運營模式,等于可能直接搶走通達系的部分市場份額。

同時,菜鳥速遞的野心絕不僅僅是阿里系內部場景,待到品牌和運力覆蓋后,其所謂的高性價比策略也將對大眾物流市場展開反撲,自然會對以通達系為主的經濟性快遞公司的市場空間,產生一定程度的擠壓。

這一點可以從通達系和菜鳥的財務數據上看出端倪。財報數據顯示,菜鳥網絡的創(chuàng)收能力暴增,2022財年營收已經高達461.07億元,四年增長了近6倍;2023年菜鳥實現(xiàn)收入556.81億元,同比增長約21%,占阿里集團營收比例約為6%。菜鳥不僅在營收規(guī)模上遠超三通一達,而且估值領跑市場上多數快遞公司。

菜鳥羽翼漸豐,通達系也不得不全力提升運力和成本控制力,免被大哥吞噬。

中通在2022年年報中稱,截至去年年底,中通網絡基礎設施由99個分揀中心與385條自動化分揀線組成,其自動分揀線數量從2016年的8條增加到2021年的385條;受自動化率提高和規(guī)模效應改善所帶動,單件分揀成本同比下降1.1%至0.3元。

申通在干線運輸方面,2022年整體運能提升10%以上。根據線路維度的貨量增長數據,前置化將三方運力替換為自有運力,用更大運力的掛箱來替換小運力掛箱,通過貨量前置預警,優(yōu)化運力結構,持續(xù)提升自有車輛運能占比。

圓通通過數字化平臺細分快件流向,統(tǒng)一調配、合理配置運力資源,動態(tài)優(yōu)化干線路由,干線運輸議價能力和管控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逐步統(tǒng)籌調配轉運中心與加盟商、加盟商與加盟商之間的運力資源,快件中轉與回流次數明顯減少。

韻達去年在分撥中心的投資達到51億元,對部分自動化分揀設備進行更智能、更高效的升級改造,上線四層自動化分揀設備,持續(xù)提高單位操作坪效。2021年,韻達轉運中心自動化設備處理能力同比提升13.2%,綜合操作效率同比提升35.2%。

菜鳥的野心遠不止國內市場。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今年我國快遞業(yè)務量已達600億件,比2019年達到600億件提前了172天,比2022年提前了34天。而2022年快遞業(yè)務量完成1105.8億件,增速放緩至2%。

這意味著,雖然我國快遞業(yè)仍舊保持著增長態(tài)勢,但無論快遞服務市場競爭如何激烈,也無論菜鳥能否形成中高端市場“三足鼎立”新格局,所爭奪的只能是存量市場,海外增量市場才是各大快遞企業(yè)搶奪的新戰(zhàn)場。

6月,菜鳥投入運營的海外分揀中心總數已達18個;阿里巴巴在2024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稱,菜鳥在本季度持續(xù)投入國際快遞能力建設,服務中國商家和中國制造出海。菜鳥表示,未來十年,菜鳥將著力建設一張全球領先的智慧物流網絡,打造國內、跨境和海外本地等三大長鏈物流網絡。

十年,菜鳥蓄勢發(fā)力自營;再過十年,菜鳥高飛,俯瞰之間,皆是通達系。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