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韓國家長團體呼吁圖書館撤下韓江《素食者》 | 文化周報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韓國家長團體呼吁圖書館撤下韓江《素食者》 | 文化周報

不只是家長持有這樣的觀點。京畿道教育廳去年曾根據(jù)保守派團體的建議,向各級學校發(fā)送了一份備忘錄,建議處理與性相關的書籍,其中也包括《素食者》。

當?shù)貢r間2024年10月10日,韓國首爾火車站的新聞節(jié)目中,電視屏幕上出現(xiàn)了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國作家韓江的照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王鵬凱 黃月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xiàn)最近一周國外思想界、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yè)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韓國家長團體呼吁圖書館撤下韓江《素食者》、互聯(lián)網流行文化“入侵”萬圣節(jié)、反性騷擾運動影響女性犯罪小說創(chuàng)作等內容。

01 韓國家長團體呼吁圖書館撤下韓江《素食者》

在韓江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后,其作品掀起了大范圍的購書熱潮。但與此同時,韓國國內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據(jù)《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報道,一個全國性的家長團體正在呼吁學校圖書館撤下韓江的小說《素食者》,稱這本書對未成年人有害。

這個名為全國家長同盟協(xié)會的團體在本周二發(fā)布了一則聲明,認為這部小說應該被歸為對青少年有害的類別,一本含有極端和暴力內容的書籍,不應該僅僅因為它是諾貝爾獎得主寫的,就被放入小學、初中或高中的圖書館。該團體向新當選的首爾市教育廳長鄭根植發(fā)出質問:廳長本人讀完《素食者》了嗎?他會推薦這本書作為未成年孫輩的必讀書目嗎?截至周二晚,已有超過一萬人簽署了支持這一要求的請愿書。據(jù)了解,該團體在教育方面長久以來一直持保守傾向,此前還曾積極抗議包括同性關系在內的多種議題。

不只是韓國家長持有這樣的觀點。據(jù)透露,京畿道教育廳去年曾根據(jù)保守派團體的建議,向各級學校發(fā)送了一份備忘錄,建議處理與性相關的書籍,導致該地區(qū)的幾所學校以此為由丟棄了超過2500本書,其中就包括韓江的《素食者》以及另一位諾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的《失明癥漫記》。在接受《韓國先驅報》(The Korea Herald)采訪時,一位母親提到,自己八年級的女兒原本想要讀韓江的《素食者》,但老師認為《素食者》并不適合她的年齡,建議她讀另一本《少年來了》。

《素食者》
[韓]韓江 著 胡椒筒 譯
磨鐵·四川文藝出版社 2021-09

在周二舉行的國會監(jiān)察會議上,《素食者》再次引發(fā)爭議。京畿道教育廳長任太熙在會議期間談到,他讀了《素食者》,認為這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但他也表示,某些部分,例如涉及到蒙古斑的地方,確實會讓我感到不舒服,我知道學生或許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反對黨對此提出了批評意見,稱其為不合時宜的圖書審查形式,也有議員譴責京畿道教育廳的行為相當于審查或脅迫。

當?shù)仉娨暸_SBS為此采訪了五位性專家,并得到了一致的答案,他們并不認同這項禁令。專家們表示,評價一部文學作品,應該考慮的是其中傳遞的價值理念,而不是某處聳人聽聞的段落,即使是與性相關的內容,在老師和家長的適當指導下,也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健康的性觀念,實際上,《素食者》恰好提供了一個反思和討論的機會。

這種狀況在世界范圍內都屢見不鮮。比如美國就長期存在圍繞校園禁書的爭議,諾獎得主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寵兒》和《最藍的眼睛》經常出現(xiàn)在禁書名單之列。作者獲得榮譽似乎并不是作品的免罪金牌,又或者如布克獎發(fā)布的一篇文章所說,這種被禁止的危機長久以來始終伴隨著寫作者們,幾乎從作家們動筆開始,其他人就一直在試圖壓制他和她的文字。

《素食者》出版于2007年,是韓江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曾獲得國際布克文學獎。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英惠在一場噩夢后拒絕吃肉,并漸漸把自己當成了一株只需要陽光和水的植物,這一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還成為了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02 互聯(lián)網流行文化正在毀掉萬圣節(jié)?

萬圣節(jié)將至,每年的萬圣節(jié)裝扮都可以被看作是對當下最新流行文化的反映,在過去幾年里,這種流行趨勢與互聯(lián)網不斷深度綁定,這是一件好事嗎?

谷歌提供的一份趨勢清單顯示,在今年西方最受歡迎的萬圣節(jié)裝扮里,除了《頭腦特工隊》《怪奇大法師》等熱門影視的角色外,排名高位的還有巴黎奧運會期間走紅的澳大利亞霹靂舞者Raygun,人們都想要模仿她那件黃綠相間的運動服。值得注意的是,Raygun并不是傳統(tǒng)萬圣節(jié)意義上的怪物,不是小說中的角色,也不是任何其它傳統(tǒng)中的娛樂人物,她是一個網絡模因(meme)。我們從去年上海萬圣節(jié)中也能看到相似的狀況,安陵容、李佳琦、乙方等網絡流行文化出現(xiàn)在街頭裝扮中,萬圣節(jié)也由此獲稱萬梗節(jié)。

人們更愿意從幽靈般的、好萊塢式風格轉向模因相關的裝扮,這反映了社交網絡對萬圣節(jié)傳統(tǒng)的滲透,互聯(lián)網獨有的模因和病毒式文化正在成為萬圣節(jié)的重要元素。在當下,這些模因越來越深嵌于互聯(lián)網流行文化的語境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人沒有理解裝扮中的意涵,責任并不在裝扮者,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了解流行文化。

這當然意味著更多人參與到流行文化的創(chuàng)作中來,另一方面也引發(fā)了一些批評意見。有人認為,網絡流行文化的大量侵入正在威脅萬圣節(jié)的精神,與這些模因潮人的互動成為了一場冗長而邊界模糊的對話,而這原本應該是一個得到即時認可和喜悅的時刻,可是人們正越來越難以相互理解。

2021年萬圣節(jié),法國尼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背后是一種對于關注的渴望。人們希望將網絡流行文化帶入現(xiàn)實生活空間,卻反過來導致了一種斷裂。《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指出,這些萬圣節(jié)裝扮更多是在互聯(lián)網中尋找共鳴和狂歡,一切都像是一場Instagram作品創(chuàng)作,而不是現(xiàn)實世界的萬圣節(jié)聚會,如今,參加萬圣節(jié)感覺就像是參加一場你沒有在場的比賽——它優(yōu)先考慮的是社交媒體關注度,而不是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另一方面,這種流行文化又處在快速的變化流轉之中。社交媒體研究者內森·約根森(Nathan Jurgenson)曾撰文指出,人們不斷試圖證明自己處在潮流前沿,提高自己的文化資本,一個模因從被喜愛到被討厭的循環(huán)正在變得越來越快。在這個意義上,萬圣節(jié)裝扮又很容易陷入一種對新奇事物的不可持續(xù)的癡迷中——由于互聯(lián)網的存在,完全獨一無二的裝扮變得不那么可能。換句話說,一旦每個人都知道一個笑話,你就該尋找一個新的笑話了。

03 反性騷擾運動影響女性犯罪小說創(chuàng)作

反性騷擾運動席卷全球已有七年,并深刻地改變了世界范圍的流行文化,女性們更被鼓勵分享自己的故事,即使是那些羞恥與創(chuàng)傷的經驗。具體到文學領域,不同類型的寫作都對這場運動做出了回應,犯罪小說這一類型也不例外。日前發(fā)表在《對話》(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專欄文章具體討論了這一問題。

近年來,有不少小說都特別提及反性騷擾運動,處理了一系列主要角色的性犯罪后果,并迅速售出影視改編版權,比如溫妮·M·李(Winnie M Li)的《共謀》(Complicit)講述了一位女性電影制片人想要主動調查行業(yè)中的性侵者,約米·阿迪高克(Yomi Adegoke)的《黑名單》(The List)涉及一位被錯誤指控的男子,瑪麗·蓋茨基爾(Mary Gaitskill)的《這就是快感》(This Is Pleasure)討論了一位女性如何意識到自己的男性好友是被指控的性騷擾者。這些小說都由女性撰寫,邀請讀者思考性侵事件中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但有人指出,女性視角意味著焦點從犯罪者身上被移開,而這幾乎沒有對當下的強奸文化提出什么挑戰(zhàn)。

《這就是快感》(This Is Pleasure

圍繞女性對這一題材的書寫,過去主要存在兩類觀點。一類以編劇布里奇特·勞利斯(Bridget Lawless)為代表。2018年,為了響應反性騷擾運動,她發(fā)起了堅定圖書獎Staunch Book Prize),旨在頒發(fā)給一部驚悚小說的作者,其中沒有女性遭到毆打、跟蹤、性剝削、強奸或謀殺情節(jié)。勞利斯認為,大多數(shù)犯罪小說聚焦的都是針對女性的最不常見的暴力方式,比如跟蹤、連環(huán)殺手、不明襲擊者,讓讀者對強奸犯的形象產生了一種錯誤觀念,從而使真正的強奸犯——通常是前任或現(xiàn)任伴侶——更難以被定罪。

另一類觀點與此相反,并對堅定獎提出了批評。小說家蘇菲·漢娜(Sophie Hannah)認為,作家不應假裝這些罪行不存在,而是應該挑戰(zhàn)寫作方式中存在的偏見。她提出,應該把獎項頒給最有力或最敏感地解決針對婦女和女孩的暴力問題的作品,重要的是講述這些故事,并挑戰(zhàn)過往敘事中對性犯罪的盲目迷戀。

這當然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比如在過往的犯罪小說中,冰箱法fridging)是很常見的一種修辭方式,即利用針對女性的暴力來激勵男性主角采取行動,傳媒界一直以來都對死去的漂亮女孩充滿癡迷,在這些故事里,女性只作為受害者出現(xiàn),要如何去打破這一套路?又比如在結局中,應不應該給虛構的女性編造一個幸福的結局?這是否會給那些正在或曾經遭受性犯罪的真實女性提供支持與力量?

美國作家克斯汀·米勒(Kirsten Miller)的小說《改變》(The Change)就是一次這樣的嘗試。她試圖顛覆女性角色能動性不足的現(xiàn)狀,小說主角是三個絕經前后的女性,她們意圖揭露以杰弗里·愛潑斯坦為原型的性侵者網絡,毫不猶豫地對性侵者提出譴責。米勒將女性視為解決方案,而拒絕賦予其刻板印象,她希望能通過這部小說呼吁女性——尤其是年長女性——發(fā)揮自己的能量,將施害者繩之以法。

參考資料:

https://www.koreatimes.co.kr/www/culture/2024/10/142_384831.html

https://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41021050568

https://www.theatlantic.com/culture/archive/2024/10/halloween-costume-memes/680331/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story/2024-10-24/halloween-costume-memes-moo-deng-raygun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he-metoo-movement-has-shaped-how-women-write-crime-fiction-239905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韓國家長團體呼吁圖書館撤下韓江《素食者》 | 文化周報

不只是家長持有這樣的觀點。京畿道教育廳去年曾根據(jù)保守派團體的建議,向各級學校發(fā)送了一份備忘錄,建議處理與性相關的書籍,其中也包括《素食者》。

當?shù)貢r間2024年10月10日,韓國首爾火車站的新聞節(jié)目中,電視屏幕上出現(xiàn)了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國作家韓江的照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王鵬凱 黃月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xiàn)最近一周國外思想界、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yè)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韓國家長團體呼吁圖書館撤下韓江《素食者》、互聯(lián)網流行文化“入侵”萬圣節(jié)、反性騷擾運動影響女性犯罪小說創(chuàng)作等內容。

01 韓國家長團體呼吁圖書館撤下韓江《素食者》

在韓江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后,其作品掀起了大范圍的購書熱潮。但與此同時,韓國國內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據(jù)《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報道,一個全國性的家長團體正在呼吁學校圖書館撤下韓江的小說《素食者》,稱這本書對未成年人有害。

這個名為全國家長同盟協(xié)會的團體在本周二發(fā)布了一則聲明,認為這部小說應該被歸為對青少年有害的類別,一本含有極端和暴力內容的書籍,不應該僅僅因為它是諾貝爾獎得主寫的,就被放入小學、初中或高中的圖書館。該團體向新當選的首爾市教育廳長鄭根植發(fā)出質問:廳長本人讀完《素食者》了嗎?他會推薦這本書作為未成年孫輩的必讀書目嗎?截至周二晚,已有超過一萬人簽署了支持這一要求的請愿書。據(jù)了解,該團體在教育方面長久以來一直持保守傾向,此前還曾積極抗議包括同性關系在內的多種議題。

不只是韓國家長持有這樣的觀點。據(jù)透露,京畿道教育廳去年曾根據(jù)保守派團體的建議,向各級學校發(fā)送了一份備忘錄,建議處理與性相關的書籍,導致該地區(qū)的幾所學校以此為由丟棄了超過2500本書,其中就包括韓江的《素食者》以及另一位諾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的《失明癥漫記》。在接受《韓國先驅報》(The Korea Herald)采訪時,一位母親提到,自己八年級的女兒原本想要讀韓江的《素食者》,但老師認為《素食者》并不適合她的年齡,建議她讀另一本《少年來了》。

《素食者》
[韓]韓江 著 胡椒筒 譯
磨鐵·四川文藝出版社 2021-09

在周二舉行的國會監(jiān)察會議上,《素食者》再次引發(fā)爭議。京畿道教育廳長任太熙在會議期間談到,他讀了《素食者》,認為這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但他也表示,某些部分,例如涉及到蒙古斑的地方,確實會讓我感到不舒服,我知道學生或許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反對黨對此提出了批評意見,稱其為不合時宜的圖書審查形式,也有議員譴責京畿道教育廳的行為相當于審查或脅迫。

當?shù)仉娨暸_SBS為此采訪了五位性專家,并得到了一致的答案,他們并不認同這項禁令。專家們表示,評價一部文學作品,應該考慮的是其中傳遞的價值理念,而不是某處聳人聽聞的段落,即使是與性相關的內容,在老師和家長的適當指導下,也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健康的性觀念,實際上,《素食者》恰好提供了一個反思和討論的機會。

這種狀況在世界范圍內都屢見不鮮。比如美國就長期存在圍繞校園禁書的爭議,諾獎得主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寵兒》和《最藍的眼睛》經常出現(xiàn)在禁書名單之列。作者獲得榮譽似乎并不是作品的免罪金牌,又或者如布克獎發(fā)布的一篇文章所說,這種被禁止的危機長久以來始終伴隨著寫作者們,幾乎從作家們動筆開始,其他人就一直在試圖壓制他和她的文字。

《素食者》出版于2007年,是韓江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曾獲得國際布克文學獎。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英惠在一場噩夢后拒絕吃肉,并漸漸把自己當成了一株只需要陽光和水的植物,這一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還成為了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02 互聯(lián)網流行文化正在毀掉萬圣節(jié)?

萬圣節(jié)將至,每年的萬圣節(jié)裝扮都可以被看作是對當下最新流行文化的反映,在過去幾年里,這種流行趨勢與互聯(lián)網不斷深度綁定,這是一件好事嗎?

谷歌提供的一份趨勢清單顯示,在今年西方最受歡迎的萬圣節(jié)裝扮里,除了《頭腦特工隊》《怪奇大法師》等熱門影視的角色外,排名高位的還有巴黎奧運會期間走紅的澳大利亞霹靂舞者Raygun,人們都想要模仿她那件黃綠相間的運動服。值得注意的是,Raygun并不是傳統(tǒng)萬圣節(jié)意義上的怪物,不是小說中的角色,也不是任何其它傳統(tǒng)中的娛樂人物,她是一個網絡模因(meme)。我們從去年上海萬圣節(jié)中也能看到相似的狀況,安陵容、李佳琦、乙方等網絡流行文化出現(xiàn)在街頭裝扮中,萬圣節(jié)也由此獲稱萬梗節(jié)。

人們更愿意從幽靈般的、好萊塢式風格轉向模因相關的裝扮,這反映了社交網絡對萬圣節(jié)傳統(tǒng)的滲透,互聯(lián)網獨有的模因和病毒式文化正在成為萬圣節(jié)的重要元素。在當下,這些模因越來越深嵌于互聯(lián)網流行文化的語境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人沒有理解裝扮中的意涵,責任并不在裝扮者,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了解流行文化。

這當然意味著更多人參與到流行文化的創(chuàng)作中來,另一方面也引發(fā)了一些批評意見。有人認為,網絡流行文化的大量侵入正在威脅萬圣節(jié)的精神,與這些模因潮人的互動成為了一場冗長而邊界模糊的對話,而這原本應該是一個得到即時認可和喜悅的時刻,可是人們正越來越難以相互理解。

2021年萬圣節(jié),法國尼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背后是一種對于關注的渴望。人們希望將網絡流行文化帶入現(xiàn)實生活空間,卻反過來導致了一種斷裂。《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指出,這些萬圣節(jié)裝扮更多是在互聯(lián)網中尋找共鳴和狂歡,一切都像是一場Instagram作品創(chuàng)作,而不是現(xiàn)實世界的萬圣節(jié)聚會,如今,參加萬圣節(jié)感覺就像是參加一場你沒有在場的比賽——它優(yōu)先考慮的是社交媒體關注度,而不是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另一方面,這種流行文化又處在快速的變化流轉之中。社交媒體研究者內森·約根森(Nathan Jurgenson)曾撰文指出,人們不斷試圖證明自己處在潮流前沿,提高自己的文化資本,一個模因從被喜愛到被討厭的循環(huán)正在變得越來越快。在這個意義上,萬圣節(jié)裝扮又很容易陷入一種對新奇事物的不可持續(xù)的癡迷中——由于互聯(lián)網的存在,完全獨一無二的裝扮變得不那么可能。換句話說,一旦每個人都知道一個笑話,你就該尋找一個新的笑話了。

03 反性騷擾運動影響女性犯罪小說創(chuàng)作

反性騷擾運動席卷全球已有七年,并深刻地改變了世界范圍的流行文化,女性們更被鼓勵分享自己的故事,即使是那些羞恥與創(chuàng)傷的經驗。具體到文學領域,不同類型的寫作都對這場運動做出了回應,犯罪小說這一類型也不例外。日前發(fā)表在《對話》(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專欄文章具體討論了這一問題。

近年來,有不少小說都特別提及反性騷擾運動,處理了一系列主要角色的性犯罪后果,并迅速售出影視改編版權,比如溫妮·M·李(Winnie M Li)的《共謀》(Complicit)講述了一位女性電影制片人想要主動調查行業(yè)中的性侵者,約米·阿迪高克(Yomi Adegoke)的《黑名單》(The List)涉及一位被錯誤指控的男子,瑪麗·蓋茨基爾(Mary Gaitskill)的《這就是快感》(This Is Pleasure)討論了一位女性如何意識到自己的男性好友是被指控的性騷擾者。這些小說都由女性撰寫,邀請讀者思考性侵事件中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但有人指出,女性視角意味著焦點從犯罪者身上被移開,而這幾乎沒有對當下的強奸文化提出什么挑戰(zhàn)。

《這就是快感》(This Is Pleasure

圍繞女性對這一題材的書寫,過去主要存在兩類觀點。一類以編劇布里奇特·勞利斯(Bridget Lawless)為代表。2018年,為了響應反性騷擾運動,她發(fā)起了堅定圖書獎Staunch Book Prize),旨在頒發(fā)給一部驚悚小說的作者,其中沒有女性遭到毆打、跟蹤、性剝削、強奸或謀殺情節(jié)。勞利斯認為,大多數(shù)犯罪小說聚焦的都是針對女性的最不常見的暴力方式,比如跟蹤、連環(huán)殺手、不明襲擊者,讓讀者對強奸犯的形象產生了一種錯誤觀念,從而使真正的強奸犯——通常是前任或現(xiàn)任伴侶——更難以被定罪。

另一類觀點與此相反,并對堅定獎提出了批評。小說家蘇菲·漢娜(Sophie Hannah)認為,作家不應假裝這些罪行不存在,而是應該挑戰(zhàn)寫作方式中存在的偏見。她提出,應該把獎項頒給最有力或最敏感地解決針對婦女和女孩的暴力問題的作品,重要的是講述這些故事,并挑戰(zhàn)過往敘事中對性犯罪的盲目迷戀。

這當然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比如在過往的犯罪小說中,冰箱法fridging)是很常見的一種修辭方式,即利用針對女性的暴力來激勵男性主角采取行動,傳媒界一直以來都對死去的漂亮女孩充滿癡迷,在這些故事里,女性只作為受害者出現(xiàn),要如何去打破這一套路?又比如在結局中,應不應該給虛構的女性編造一個幸福的結局?這是否會給那些正在或曾經遭受性犯罪的真實女性提供支持與力量?

美國作家克斯汀·米勒(Kirsten Miller)的小說《改變》(The Change)就是一次這樣的嘗試。她試圖顛覆女性角色能動性不足的現(xiàn)狀,小說主角是三個絕經前后的女性,她們意圖揭露以杰弗里·愛潑斯坦為原型的性侵者網絡,毫不猶豫地對性侵者提出譴責。米勒將女性視為解決方案,而拒絕賦予其刻板印象,她希望能通過這部小說呼吁女性——尤其是年長女性——發(fā)揮自己的能量,將施害者繩之以法。

參考資料:

https://www.koreatimes.co.kr/www/culture/2024/10/142_384831.html

https://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41021050568

https://www.theatlantic.com/culture/archive/2024/10/halloween-costume-memes/680331/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story/2024-10-24/halloween-costume-memes-moo-deng-raygun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he-metoo-movement-has-shaped-how-women-write-crime-fiction-239905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