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鋒出行
新能源車市的增長風口還在,但新能源車主的特權開始慢慢減少。
消費者之選擇新能源汽車,一方面是享受綠牌等政策,響應國家號召,另一方面還考慮到后期的養(yǎng)車成本,畢竟充電費確實比加油費低不少。
更何況,不少停車場內置的充電樁,新能源車主可以享受限時免費服務,部分情況下只需要交付充電費用即可,這又順利省下一筆錢。
然而就在近日,鄭州、上海、杭州有網友相繼爆料,這些地區(qū)的商用充電站充電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部分電價上調了接近了50%,而且中午后的電價從以往的1.15元/度,提升到2.05元/度。
(圖源:星星充電)
如果以每次充30度電來算,那么現在的充電費用比原來高出25.5元。按照目前的趨勢,以后我們會不會連電都充不起了?
充電費越來越貴,電車還香嗎?
新能源車主應該都很清楚,商用充電樁所需要的費用實際上是由電價和服務費組成的,其中電價由國家宏觀調控,根據不同充電樁類型、不同地區(qū)的電力資源和電網負荷情況進行定價。
因此如果你要想體驗到更實惠的電價,小通(ID:dianchetong233)只能建議你盡可能在非高峰時段去充電,或者多關注第三方充電商公布的優(yōu)惠政策。
電價的逐步提升,歸根到底還是選擇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但充電樁建設的規(guī)模也沒有完全跟上。
小通從國家能源局官方網站獲悉,2022年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的數量達到520萬臺,同比增長近100%,其中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增加約65萬臺,目前累計數量達到180萬臺,其余均為私人充電樁。
消費者是精明的。在一線城市,車主在晚上用私人充電樁充電,一度電也只需要幾毛錢,而如果在第三方充電樁上充電的話,每度電則需要1.5-2元。
然而事實上,大部分新能源車主還是更依賴第三方充電樁。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高達1310萬輛,同比增長67.13%。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為1045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79.78%。
明眼人都能看出,如果減去已經擁有私人充電樁的340萬名用戶,那就意味著剩下的180萬臺充電樁需要服務剩下的970萬輛新能源汽車。
相當于一個充電樁,服務五輛新能源汽車。供求關系不匹配,只能盡可能降低用戶對第三方充電樁的需求度,提高電價顯然是最直接的辦法之一。
隨著充電費用的逐步提升,企業(yè)在充電方面的優(yōu)惠和福利也開始逐漸縮水。
蔚來將全系產品起售價下調三萬元,將終身免費換電服務調整為每月六次;針對新購車用戶首任車主,小鵬將其免費充電額度從每年的3000kW·h調整到1000kW·h,相當于用戶每年需要多花費3000元左右。
這么看來,面對高額的電費,車企也開始頂不住了。
服務費節(jié)節(jié)攀升,是運營商“玩不起”?
能夠被第三方調動的,唯有充電服務費。小通注意到,服務費從一開始的1毛多/度,早已提高到現在的四、五毛/度。
充電服務費目前只是指定了標準上限,每個地區(qū)的第三方充電樁可以結合充電設施運營成本進行動態(tài)調整,即便是總公司也沒權對子公司的價格進行統一調控。
小通對比了同一充電品牌在不同地區(qū)的服務價格,可以基本得出以下結論:針對不同地區(qū),一線城市的服務費比其他地區(qū)高不少;沒有專人看管,僅提供充電的充電樁,其服務費會比設置在停車場的充電樁更低;在時間方面,用電高峰時段的電價明顯高出不少,但服務費會稍微便宜一丟丟。
隨著運營時間的推移,設備可能會出現老化,而且更有可能出現在純電動車主更多的一線城市。如果不及時對充電樁進行維護,就可能會出現無法充上電的情況,甚至會出現充電時自燃等事故。因此,為了確保設備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充電樁設備的維護費用和人力成本都會提高。
另外,私人充電樁逐漸得到普及,使用第三方充電樁的車主開始逐步降低。經常使用第三方充電樁充電的車主比較清楚,部分地方充電時可享受停車費限時免費服務,而這筆開銷完全由第三方充電樁來承擔。
為了減少這部分的虧損,運營商則需要將這些成本平攤的消費者上,部分地區(qū)的運營商甚至還直接禁止混動車以及增程車充電。
所以,并不是運營商“玩不起”,而是充電樁行業(yè)遇到的風險實在是太大。更何況,當下能盈利的運營商其實并不多。
目前,充電樁數量排在前列的有特來電、星星充電、云快充、國家電網和小桔充電。就以位列充電行業(yè)第一的特來電來說,其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為-0.26億元,規(guī)模是上去了,但已經連續(xù)四年虧損。
唯有讓企業(yè)賺到錢,這個行業(yè)才能夠持續(xù)發(fā)展下去,這是亙古不變的市場規(guī)則,服務費上漲至少能緩解充電樁企業(yè)目前的壓力。
企業(yè)與消費者之間,或許有兩者得益的平衡點
電動車的生態(tài)體系趨于完善,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才會提高。充電樁作為體系中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其使用體驗、成本都會是消費者非常關注的因素。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能源車和公共充電樁的比例還是太大,理想狀態(tài)下當然是要將這個比例縮小至1:1,但盲目擴充充電樁后給企業(yè)帶來的運營成本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在小通看來,目前只有一個辦法可以讓充電樁企業(yè)和消費者都受惠,那就是提高純電動車的充電速度。
近年來,直流快充樁的充電功率越來越大,從以往的不到100kW,提升到如今最高的480kW。充電速度的提升不僅可以提高消費者的用車體驗,愿意為之給予服務費的可能性更高,而且對于充電樁企業(yè)而言,其單位時間銷售額也得到提升。
當然,就目前而言可能也就只有特斯拉、埃安等提供超充樁的企業(yè)才能實現“高翻臺率”。
歸根到底,電價上漲不過是平衡供求關系的手段而已,當充電技術和充電設施規(guī)模上來了,雖然相應福利少一些,但無須再擔心電價上漲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