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
“獵巫”從未遠離:厭女是如何成為一項社會工程的?

《凱列班與女巫:婦女、身體與原始積累》啟示我們,獵巫不僅是一段塵封的歷史,它與當下世界依然息息相關,極易在人口與經濟危機爆發(fā)時卷土重來,再度開啟“原始積累”過程。問題是,我們能吸取過去的教訓嗎?

創(chuàng)作零工,普遍貧窮:從“B站停更潮”談起

某種程度上來說,“B站停更潮”的相關討論揭示了自媒體時代創(chuàng)意人士的生存環(huán)境的冰山一角。

被甩出全球供應鏈的基隆碼頭工人的境遇,如何預示了我們的未來? | 專訪

魏明毅說,她期待《靜寂工人》能夠對全球化和地方社會摩擦產生的結果和地方社會的回應做出解釋,但與此同時,她希望這本書能啟發(fā)讀者思考更多。

靈韻消逝、迷夢難醒,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本雅明?

本雅明要求每個人都看到他,而他卻在隱藏自己?!侗狙琶鱾鳌沸聲杏憰接懥诉@名“不可捉摸之人”的思想脈絡,它們都指向同一個關切——“布爾喬亞文明如何終末”。

【專訪】作家王梆:沒有人和人的近距離交往,你永遠不知道改變世界的途徑在哪

在《貧窮的質感:王梆的英國觀察》出版之際,界面文化電話連線了身在英國的作者王梆。她與我們分享了倫敦異鄉(xiāng)人的經歷,也討論了英國社會的極化與脫歐心理、民主社會主義的可貴之處,以及近年英國民間社會的生態(tài)。

現代藝術公眾是如何生成的?

現代藝術公眾既不是實證層面異質而混雜的觀眾或庸眾,也不是價值層面自由平等的理想公眾,而是一種在公共領域被各利益相關方爭奪并賦予其不同內涵的作為“話語”的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