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
地鐵里的段子、效率與沉默

在地鐵里,人們不再遵守原來的階序與位置,而是共享同一種身份——乘客。臨時的乘客身份、擠地鐵帶來的密切感受,為人與人的關系賦予了不確定性,讓他們介于陌生與熟悉之間,自由與謹慎之間。

吃麥麥的和送外賣的,都是餐飲工業(yè)的“打工人” | 編輯部聊天室

現(xiàn)代化、標準化的、全球化的生產食物體系帶著多大的負面傾向?確實是有的,但這種生產體系仍然沒有足夠好的替代方案。

算法造神,人類入繭

都是信息惹的禍。

不打動你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 | 專訪

當我們說一件物品有靈魂,這意味著什么?人類學家、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部研究員薛茗認為,物的生命并不內在于其本身,而要在與人的互動交織中體現(xiàn)出來。

考古學家大衛(wèi)·溫格羅:人類政治體系中存在驚人的多樣性

在《人類新史》這本書中,作者試圖清除那些關于不平等的研究產生的“人類思想的枯葉”。

一同下墜也彼此托起:當母親失智遭逢女兒患癌

2018年7月,劉紹華的母親和她自己接連確認罹患“世紀之癥”,母親被診斷為阿爾茲海默癥初期,劉紹華則確診淋巴癌。她在《病非如此》一書中寫到,“生病與康復都是一趟旅程,只有走過才知道風景微妙,不管是否喜歡?!?/p>

人類學家詹姆斯·C.斯科特去世,“《弱者的武器》是我最引以為豪的作品”

斯科特的觀點或許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作品將不斷啟發(fā)其他學者,在其他領域深入對人類社會中展現(xiàn)出的種種統(tǒng)治與抵抗模式的理解。

我們應對自己看待成癮者的方式感到愧疚 | 專訪

人類學家邁耶斯目睹了很多青少年在住院治療中有所好轉,一旦離開又被打回原形,“他們在這個無法決定他們是吸毒者還是病人的醫(yī)療系統(tǒng)中掙扎、對抗?!?/p>

從復活“冰封”大腦開始,人類永生還有多遠?

“冰凍人”會等到蘇醒的那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