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武器
智識生活可以培育人的內在價值,重啟自由思考的能力 | 一周新書推薦

關鍵詞:格非、西班牙文學、布克獎得主、智識生活、菜譜、吉他、新浪潮、發(fā)酵……

視效極致卻流于空洞,《沙丘2》是怎么回事?

對于視聽的絕對倚重,讓《沙丘2》原原本本繼承了原著中的保守內核,甚至忽視了原作中值得進一步發(fā)掘的部分,最終流于一種空洞和虛無。

脫口秀里的亞裔,也是透明的少數派嗎?

他們擅長數學,會打乒乓,不是醫(yī)生就是律師;男性看起來沒什么男子氣概,幾乎是無性別的,到了五十歲還喜歡比耶,而女性又超乎尋常地具有性魅力。

【專訪】進步主義者也會厭女,情緒勞動是厭女的關鍵工具之一

“當你堅持認為女性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從事情緒勞動——當女性走在街上應當面帶微笑,當女性從事高度專業(yè)的腦力勞動時也應當關懷他人、為他人著想——我們實際上是在告訴女性,她們應當調整自己的地位,別認為自己很重要,要以他人(男人)的需求為先?!?/p>

諾獎得主古爾納:書本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腳和交談是另一種?

“我們需要一定的冷靜態(tài)度來對待眼下的狀況,畢竟數百年間人類總是在遷移地點、交換信息、交流文化?!?/p>

讀自傳,只為譴責作家不夠完美的良心?

從日記、自傳或自傳體小說里,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什么?人們能否通過這些自敘尋找到作者的真我?讀者有權力據此譴責伍爾夫的追逐名利之心和克瑙斯高的暴躁執(zhí)拗嗎?

【專訪】英國哲學家伊莎貝爾·米勒:把人工智能視作女性化的原始力量

作為精神分析學者,米勒提醒我們:當前主導人工智能產業(yè)的驅動力是極其男性化的、與資本主義同構的,但人工智能其實有著非常女性化的力量。面對加沙沖突,當前這個世界多出的一大隱憂,便是人工智能的它與工業(yè)戰(zhàn)爭機器的合謀。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哪里治愈了?

比起輕率地說出曠工、曠課,也許人們更加害怕自我解放,或將之視為一種自我流放。

“明天更好”與“危機空前”共存,博物民族志如何幫助人類理解世界?

“以人為本”的不平等敘事的結果只有一個——人類所描述的自然生物景觀的“美好大廈”正在日益坍塌,這也是人們在反省“發(fā)展”時增添了“可持續(xù)性”的原因。

將人類學送上審判席的謀殺案

淡化一個女學生的死,在何種情況下,成為了一種必要取舍?